高二历史考前练习31、.春秋末年,人们对社会阶层的概括逐渐由贵贱之别转向职业区分,即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动根源于A.井田制度的瓦解B.宗法制度的衰落C.工商阶层的崛起D.小农经济的发展2.战国时期,掌握文化知识的“士”纷纷向国君当面游说或上书,若其主张合于国君的心意,取得信任,则直接被任命为大臣,即所谓“布衣卿相”。这表明A.废除血缘政治成为国君共识B.军功爵禄制度已经确立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D.荐举选官制度开始出现3.韩非子在《显学》中说:“今世之学士„„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材料所述现象()A.是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结果B.说明各国都推行文化开放政策C.表明了法家思想已占居主导D.为儒家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4.据《秦律·金布律》记载:“有买及买(卖)殴(也),各婴(悬挂)其贾(价);小物不能名一钱者,勿婴。”也就是所售货物的价格超过一钱的,必须明码标价。这反映了秦代A.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B.盛行诚信贸易的理念C.加强对商品质量监管D.经济立法严密而规范5.西汉前期,以道家的“黄老无为”思想为治国主导方针,至中期转变为儒术缘饰法制的“霸王道杂之”政策,这种转变说明A.封建制度趋向完善B.君主专制日益加强C.官僚制度逐步形成D.中央集权渐趋强化6.秦汉以来,历代政府对城市的管理制度,基本与乡村无异。然而唐宋之际,国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专门针对城市的管理制度。这是由于A.城乡经济管理模式明显不同B.城市的经济特性日益凸显C.政府财政收入倚重城市经济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速7.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地方豪族迅速崛起。南朝梁武帝曾下令在各州、郡、县分别设置州望、郡宗、乡豪等职,以举荐各地豪族子弟,并规定不管门第高低,出身如何,只要能通晓一部儒家经典,即可考试做官。这一举措A.使儒学重新取得统治地位B.使得传统的选官标准被废弃C.兼顾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D.利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8.唐朝张怀璀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此记载A.证明蔡伦最早发明了造纸术B.反映了汉代已经普遍使用纸C.有助于研究造纸技术的演进D.说明东汉时纸开始用9.一般说来,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在它的初创和发展时期,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一旦被统治阶级看中,当作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它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其中的合理因素也会被窒息。程朱理学的演变正是如此。下面不能说明材料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客观上有利于求科学之真B.重义轻利阻碍商品经济的转型发展C.理学取代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D.官方哲学左右知识分子的治学态度10.唐玄宗开元年间曾下令禁止官吏经商,之后虽然唐廷禁令不断,可是京师内外,以至州县,官员们都在经商或放高利贷,甚至有的州县官吏以做买卖为副业。这反映了当时A.中央集权严重削弱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D.社会危机已经滋生11.据宋代《册府元龟·宰辅部》载:“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皇帝的诏令)不治本司事。”这说明宋代A.官僚体制出现了严重混乱B.地方行政权力受到限制C.皇权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D.宰相权力受到严重削弱12.南宋初年,社会对麦类的需求量空前增加,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B.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C.北民南迁和民族融合D.百姓饮食习惯的变化13.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颁布法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只)许用钱。材料表明A.白银货币化始白于民间B.白银成为当时社会普遍流通的货币C.出现了银贵钱贱的现象D.政府以法律形式肯定白银货币合法14.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每年都要举行迎神赛会,成为习俗。一些以丝绸为主的市镇,祭祀蚕花娘娘;一些镇、村祭祀“刘皇”(刘猛将),因为他能驱蝗虫,保丰收;还有一些崇奉能治病、治水、出行保平安的神。这些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B.民间信仰的功利化倾向C.市民生活习俗发生重大变化D.农村封建迷信思想流行15.康熙四十年,甘肃发生灾害,巡抚喀拜竞隐瞒不报。恰逢康熙巡行边外,得他人禀报,乃将喀拜交九卿严察惩处。九卿议定喀拜应降三级调用,后康熙传旨方改为革职。这表明康熙时期A.大臣专权影响到皇权统治B.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C.政府重视荒政以稳定社会D.地方吏治问题的严重16.《元史》记载:“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对材料中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元朝设立行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边疆地区B.中统、至元年间,行省正式成为常设机构C.“都省”指中书省,“省官”指地方行省的长官D.行省长官掌管地方军事、财政、行政等大权17.陈锋、张建民主编的《中国经济史纲要》认为:“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下列现象中属于“第一次商业革命”的是①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②突破传统商业的时空限制③近代化商业群落开始形成④流通领域出现纸币“交子”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18.清代学者颜元评价士林风气时讥讽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他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位学者比较接近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顾炎武19.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嘲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A.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D.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20.《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组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稍(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是A.在私营作坊工作B.职业世袭C.频繁地更换工种D.临时工人21.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A.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B.三省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君主权力空前强化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突出2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中史实与推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史实推论A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千八百里西南夷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B葛洪《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晋时期C《清明上河图》描绘大量商人、商船、店铺画面北宋东京是繁华的商业都市D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记载“花机图”近代科技在明代取得突破性进展23.据《松窗梦语》记载:歙县的“贾人几遍天下。良贾近市利数倍,次倍之,最下无能者逐什一之利”。歙人潘侃曾说:“良贾急趋利而善趋时,非转毂四方不可”。《许氏世谱》记有“徽歙以富雄江左,而豪商大贾往往挟厚资驰千里”。这反映A.徽商藐视国家经济政策B.长途贩运是徽商的重要经营方式C.徽州商业传统源远流长D.徽商资本雄厚24.右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25.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经营项目数量产量收入(白银)稻30亩90石90两桑10亩养蚕600个(卖出250个,织绢120匹)125两家禽58头(略)55两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商品经济比较发达B.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C.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D.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26.明代《织工对》记载:“余僦居钱塘之相安里,有饶于财者,率聚工以织。……进而问之……工对曰:吾业虽贱,日佣为钱二百缗,吾衣食于主人,而以日之所入,养吾父母妻子,虽食无甘美,而亦不甚饥寒。”材料表明在明代A.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手工业者对雇主依附性强C.已显露出近代化的曙光D.钱塘政府抑商措施已失效27.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奏定《防夷五事》,建议清廷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外商在广州必须住在行商的商馆内,由行商负责管束稽查。李侍尧的意图是A.厉行海禁B.强化海防C.以商制夷D.垄断贸易28.《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29.《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A.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B.读书入仕的观念根深蒂固C.科技水平远远高于欧洲D.文化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30、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31.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32.贵族的基本特点是独立领土领民,经济上完全独立于君主,政治上相对独立于君主,是能够与君主抗衡的社会力量。古代中国从社会结构、生存条件上决定贵族阶级消亡的制度是()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33.《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而归本于黄老”。这说明()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34.“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35.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36.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37.宋代承认并保护土地的商品化,允许其按经济规律进行流转买卖,国家不再加以干预,大量的土地租金使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也从客观上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B.流民问题严重危及政府管理C.土地兼并缓和有利于改善百姓民生D.保护私有产权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38.荀子的思想在西汉时期大受推崇,而朱熹却认为:“荀卿(荀子)全是申、韩(法家)”,“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荀子思想在宋代如此待遇的主要原因是()A.宋代奉理学为官方哲学B.程朱理学主张人性本善C.儒家思想排斥法家理论D.与“存天理,灭人欲”相悖39.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关于杂剧的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