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艺术的宝库——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断崖口,俗称千佛洞,上下五层,长1600多米。莫高窟是敦煌文化和艺术的中心,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从隋至元,历代多有增建。现保存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个朝代的洞窟492窟,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15尊。其中壁画构图宏伟多变,用色浓艳繁复,线条细密流畅,具有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神话、供养人等题材和装饰图案。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图案主要集中在窟顶、龛楣和墙壁的下部。最主要的是窟顶部分的图案。窟顶部分的图案大体可以分为四类:1.倒斗形窟顶中部的藻井与平顶部分的平棋图案。2.人字披椽档间的花鸟图案。3.窟顶四面斜坡上的神话故事图案。4.窟顶与四壁交界处的伎乐图案。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悠悠漫卷。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为人们打造了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初唐敦煌石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什么是“经变画”?经是佛经,变是“变相”或“变现”,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换句话说,经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熟悉佛经的少数高僧,当然只需要看看就能加深印象,而面对广大的普通信徒,特别是一些不识字的人,更多的还是由和尚指点着画面,来向他们讲解某部佛经中的道理。此图是出自盛唐的经变画,绘制时使用正确的透视,细部和装饰十分精细和准确,是研究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最佳图像之一。鹿王本生图是描叙:古代一只美丽的九色鹿(佛的前生),在江边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人叩头拜谢,愿给九色鹿作奴,鹿王拒绝了,只要求他在人要捕捉鹿的时候,不要说见过九色鹿。这时正好王后梦见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醒后就要求王悬赏求鹿,好用鹿皮作衣,角作耳环。那溺人贪图赏格的金银和土地,便去报告了九色鹿的所在。他负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面即生癞,口为朽臭”。国王带人来捉,鹿王正睡着,等鹿王的好友乌鸦啄醒他,国王已经走近,弯弓相向。鹿王就在国王前诉说了挽救溺人的经过,深深地感动了国王。国王觉得鹿虽是畜类,心地却很善良,便允许鹿王任意行走,全国都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九色鹿,气忿而死。这个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敦煌艺术在中国整个艺术史上的特点与价值,是在它的对象以人物为中心,在这方面与希腊相似。敦煌人像,全是在飞腾的舞姿中(连立像、坐像的躯体也是在扭曲的舞姿中);人像的着重点不在体积而在那克服了地心吸力的飞动旋律。所以身体上的主要衣饰不是贴体的衫褐,而是飘荡飞举的缠绕着的带纹(在北魏画里有全以带纹代替衣饰的)。佛背的火焰似的圆光,足下的波浪似的莲座,联合着这许多带纹组成一幅广大繁富的旋律,象征着宇宙节奏,以容包这躯体的节奏于其中。这是敦煌人像所启示给我们的中西人物画的主要区别。这是敦煌最美的唐代供养人画,且最前的都督夫人比真人还大。原画已残破,这是名画家段文杰的临摹作品,且带有研究复原性质。都督夫人、夫人女儿、奴婢的服饰打扮各各合身,主人面饰花鈿,具见唐代风韵。装饰图案407窟的藻井石窟的艺术价值: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经变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莫高窟的壁画在内容上虽是表现佛教教义,但却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所属时代的社会风貌,如生产劳动、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政治军事及中外交往等等,从而具有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中国古代人物画1.人物画简介2.人物画技法3.人物画欣赏魏晋六朝时期人物画注重对人性情和神情的表现,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物画的审美基调,并成了千古不移的准则。人们对形而上的神的关注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形。“以形写神”、“传神”,成了中国人物画的传统。这一时期提出的“形神”、“气韵”等绘画审美概念也是该阶级人物画成就的概括。唐代经济高度发达,绘画也得到了超越性的发展,尤其是人物画,形成了一种鲜明的时代风格,画技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人物画简介宋代画院制度的建立与兴盛,宋代绘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人物画方面,画院画师为服务于政治的需要而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而民间人物画以身边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描绘的对象,生动记录了宋代社会生活中的平民生活。摆脱了“鉴戒贤愚”的人物画传统。元代以后,由于社会审美潮流的影响,人物画已退至末席,绘画上出现了“疏于人事”的状况,人物往往成了山水画中的点缀或符号。明代人物画仍不占主要地位。晚清以前,清代人物画仍呈现出颓势,但晚清海派人物画的加入,将中国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人物画技法综观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表现的技法上大致可分成三类:1.白描画法2.工笔重彩画法3.写意画法(简笔画法)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为「白画」,也有人称为「线描」,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到了唐朝吴道子,才能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摺的动感与厚度感。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的画法,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画工笔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起稿、钩线、分染底色著色、罩色、提色。五代石恪的「二祖调心图」即以狂草的笔意,画出深具禅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画家梁楷发展减笔人物画,开拓新风气,而且创造了大笔泼墨法,成为写意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其作品「泼墨仙人图」、「李太白行吟图」等皆运用豪放而简洁的笔墨,生动的表现出人物的神韵。近代自扬州八怪以来,也有不少擅长水墨写意人物画的画家,逐渐形成中国人物画的一个主要潮流。人物画欣赏失落的文明当时王道士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唐玄奘沟通了他们的思想,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当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传于全世界之时,当朝命官这才懂得了其重要价值,但他们不是考虑如何地保护它,而是千万百计窃为己有。因此,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卷子流失严重,这是敦煌卷子自发现以后最大的劫难,后来连醉心于壁画的张大千也加入了破坏的行列。1910年清政府作出决定,把剩余的敦煌卷子全部运往北京保存。在运送的路途中,几乎每到一处都失窃一部分。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谢谢观赏第六小组封璟:论文王钰:主讲吴忧:课件制作李阳:收集资料徐翔宇:收集资料解海琳:收集资料王思颖:收集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