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的现代传播071240123中文一班吴俊莹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戏曲起源于村落场院、集市祭台,后来发展到勾栏茶肆、宫廷豪舍,直至剧场戏院,面对面的观演无论场地有多大,直接感受的人数总是有限的,观看的质量也是有区别和限制的。到了唱片的出现,使不到现场、随意、重复的选听成为了可能,但唱片诞生初始也是奢华物,对于本产生于民间,最具大众化的戏曲的传播也是极为有限的。千百年来,岁月流逝中戏曲日臻完善,形成了“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在“移步不换形”中延续着顽强的生命。只是由于广播、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介入,改变了戏曲的规则,古老的艺术生发出很多新的样式———广播戏曲、电影戏曲、电视戏曲等,丰富了视听,也扩大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和普及。对于中国戏曲,一直以来滞留人们心目中的,都是内容老套、思想陈腐、表演程式化、表现拖沓等一系列惹人厌的弊端。诚然,中国的戏曲艺术越来越难以得到当下人群——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虽然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也喜爱甚至自觉探索戏曲艺术,但与时下中国数亿庞大的年轻人队伍相比,这些人无疑是沧海一粟,显得过于渺小;而且那些所谓的热爱戏曲者的动机,很多情况下是不纯的——在我看来,与其说某些年轻人喜爱戏曲,是真正理解并陶醉于戏曲艺术本身的魅力,自觉研究、并希望进一步去探索这门古老的艺术,还不如说是为了强大的外部压力,和急于寻找到一条成功之路而无奈抽取的捷径;更多得是一种带着玩世不恭的“玩票”心理,无聊中找得一个打发时间的行为;有的则是受到当下到处宣传的“宏扬传统文化”“越是传统的就越深邃”这样的口号的鼓惑,急功近利地盲目跟风装时尚而已,也许到某日这些年轻人突然玩厌了,挥挥手便能与之绝缘,即便现在真的很“深入”探索过戏曲的人,等到有朝一日真正彻底离开了戏曲以后,这些人或许对它甚至一无所知。所以,表面上看,喜爱和研究戏曲的人在增多,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广告传媒的刻意抄作式的宣传,一种浮华的潮流,潮流过去,大浪淘沙,也许最终没能剩下几个真正继承戏曲的人。如果是这样,中国戏曲的衰落和毁灭就是必然的!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戏曲艺术越来越得不到群众的认可,越来越远离我们的视线呢?我想,这首先是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当下人们的生活现状与节奏产生了高度的背离,观赏者无法得到切身体会和亲切感;其二,是戏曲所表现的内容、形式以及思想相对于当代人的思想、生活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与滞后,使得艺术形式无法跟上观众心理的发展。如果说第一方面是艺术本身限制或违背了受众者的审美需求的话,那么第二个原因则是戏曲工作者(尤其是编剧们)自身思想的局限和滞后所导致的错误。因而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的边缘性,主要原因还是戏曲工作者自身思想的束缚造成的。现代社会是个快节奏的时代,一切都讲究效率。我们都知道西方自从使用泰勒工作制后,连人的呼吸、饮食和排泄通通都要折算成本。在当今时代这种金钱至上、效率优先的生存原则要求下,一切提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突飞猛进的生活,人们工作、学习、甚至于休息都无可奈何地要按照机械齿轮运转地方式全速运行着。在人的生活、行为越来越受到外部世界的钳制,身不由己地随着飞速的社会疲于奔命时,一切的所谓思想、情操的东西会随之瓦解。社会压力加大、浮躁、厌烦心理充斥着社会,那么,当工作和休息强行挤占了人们太多的空间,人们的自由就这样被无情践踏后,那些被置于物质基础之上的精神空间到底还剩多少?快节奏的生活必然衍生快餐文化,这是社会本身决定的,也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世界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不变地结果。所以,面对着整日疲于奔命、心理空虚却无暇填补的社会大众,那些具有深层次的、曲折而抽象的艺术形式是不能被大众迅速的理解和接受的。不是大众不理解高深抽象的艺术,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耐心去理解。现代的快节奏生活需要快速消化的文化产品,越是直接,越能反映当代人心声的,具有平面化、直观化的艺术形式,越容易被人们快速接受,因此那些没有深层次内涵、易于理解和迅速得到认可的快餐文化必然成为当下流行文化的宠儿:于是劲爆的歌舞、直露的表达和欢快活泼的舞台艺术必将成为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的爱好。戏曲是抽象的艺术,在抽象中她又独追求一种虚幻意境的营造;尤其是中国戏曲,她是植根于中国浪漫主义传统文化土壤里的艺术化产物,具有高度地抽象性、表现性、概括性的特征。中国戏曲从内容到形式的过度写意固然产生了诗意美,但同时也导致了艺术本身的距离感,抽象的表现形式对观众产生了理解隔膜,再加上高度的概括性,对这种抽象的手法不但不详加解释,还大加压缩,如此下来观众的理解更会大受局限。当然,如果观众在观赏戏曲时,能够放下一切包袱,仔细融入戏曲所营造的写意世界,用艺术化的心理去仔细体会其中曲折幽深的艺术风貌时,当然能够体味出戏曲博大精深的美。可关键是对于时下高负荷生活的人们来说,精神世界已被外部压力过多占据,他们已经没有精力、没有能力去接受那些过度形而上的抽象艺术,社会的压力也不允许他们挤出空闲时间和过剩的精力去慢慢体味和消化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艺术就是娱乐,就是能在第一眼就让接受者感到满足,让他们在数秒甚至更短时间内就能忘掉忧愁,瞬间产生乐感,消除快节奏的工作所带来的疲惫的东西。要产生娱乐感,就要首先理解,不理解是无法认同的;对于戏曲的抽象写意,现代的人群在理解上就有困难——电视、电影告诉我们内容是直观的画面,歌舞带给我们的是瞬间高烧的狂暴激情,但戏曲却需要用某些片面的点或局部特性代替全部,对于现代生活的高负荷人群来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理解难度,他们很难、或者毋宁说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情愿意去把那些过度抽象、夸张、变形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繁琐的联想或想象,费时费力的补全和还原,于是戏曲艺术自然无法被需要依托快餐式消费、尽速得到快乐满足感的现代人在短时期内迅速理解。于是这些缓慢表现、又需要仔细而抽象的体味才能获得艺术美感的戏曲是不适合直观、简单、快速的现代人和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中国戏曲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内容老套、思想陈旧,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是客观生活和现实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每一个创作艺术作品的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映他所生活的、所感受的和所能够理解的世界,而后用艺术化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去感动与他有着同样经历、能够得到相同感受的人群。艺术要得到接受者的认可,其前提就是接受者亦可以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接受,否则它便不是艺术;再进一步,艺术需要贴近接受者,表现他们的真实生活与感情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给予接受者认同和共鸣,才能让接受者真正感动。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们的心理、社会形式与社会思潮在不停地前进着,现代人的心理、认识和接受与过去的必然有天壤之别,哪怕是五年前、十年前,更不要说百年、千年以前了,那简直与现代社会是两个世界。艺术是给接受者看的,那么首先便需符合接受者的心理,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理念,否则一个艺术形式连被认可都难,何谈感染接受者?可是,当下的戏曲艺术,它所反映的观念、认识、情感和思维,仿佛还停留在数百甚至上千年前:妻妾成群、清官侠客、礼教隔膜、善恶报应,这一切都是祖先生活的世界,古代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它早已远离现代人的生活了!谁会因为人民公仆理所应当地履行其职责而对他千恩万谢、叩首恳乞?谁会因为害怕被异性看见而羞涩地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当我们看到张生和崔莺莺偷偷摸摸、回环躲闪地谈恋爱时,我们只会觉得罗嗦、无聊和愚蠢,因为我们现代人是丝毫不会面临这些戏曲中的矛盾和困窘的,现代社会是个自由、开放的社会,现代人可以当着千万人面前和爱人拥抱、亲吻,在大庭广众之下喊出爱的宣言,谁会顾及社会影响(当然,也没什么社会影响)?于是,这些虚设的矛盾在现代人眼中就全成了毫无任何意义的无聊笑料,因为它们已经落伍了。拿着落伍地东西如何打动现代人?于是,戏曲内容的陈旧、落伍,思想情感的陈腐、滞后,表现形式的老套、呆板,叙述节奏的缓慢、罗嗦,都必然影响现代人对它的接受。于是,我们看到了戏曲的另一个死角,在我看来这才是致命的:远离生活、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它讲的是死去的故事、解决的是没有意义的矛盾、歌颂的是不存在的思想(或说现代社会极为正常的想法)、表现的是老套的手段、叙述的是无聊陈旧的情节。戏曲从内容到形式,从思想到价值通通与现代社会、当下生活没有关系,它成了一些老人用来缅怀过去,寻找记忆的窗口,成了过时的陈词滥调的无端重复。那么,当这些老人都死去了呢?其结果是戏曲必然被前进的历史车轮碾得粉碎!在这里我想否定一个观点:戏曲是老年人喜爱的艺术形式,创作戏曲就需要站在老年人的立场,从老人的思想、意识和情感出发,展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他们心中所憧憬的美好。这句话中的“老年人”也可以换成“农民”或“乡村”。这是我们戏曲创作者通常默认的原则。可是,这不是原则,是一种基于长久以来的观看习惯而无端形成的毫无道理的偏见,而这偏见又恰恰是戏曲工作者食古不化而一手导致的错误!谁说戏曲只是老年人和农村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了?一门文艺如果真可以当得起“艺术”的称谓的话,它就该是全民的、世界的,何谈农村与城市,老人与年轻人之别!世上不存在只有对某一类或某些人能称为“艺术”和“审美”、而对其他人毫无意义、或者只是糟粕的艺术形式,艺术是不分人群的。当戏曲工作者把戏曲人为地分出特定接受群体和接受地域的时候,他就已经把这种艺术形式无端强加了枷锁,这是对戏曲艺术无知的阉割和毁败!艺术无国界,自然也没有什么接受人群的分别,好的艺术作品能够感动所有人,不单单是被戏曲工作者人为想象出来的那些所谓“落伍”“愚昧”的农村人!戏曲的主要生命力在农村,这是由于戏曲艺术的传统性,而农村相比于城市的闭塞和发展的滞后,自然影响到他们的欣赏习惯还大多停留在传统里。但农村相对的滞后并不是他们一定会接受传统文化、排斥新潮的理由,农村人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传统里而跟不上时代,我们更无权让农村永远喜欢传统文化而不让他们“新”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正在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化:网络、流行音乐、服装、别墅,已经大半伸入到农村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乡下年轻人,决不会再像以前城市人想象的那样土里土气,他们甚至比城里的孩子更追求新潮与时尚!在农村正在突飞猛进地迈向现代化,农村人已与城市人思想接轨的现实面前,我们还能顽固地说农民是传统的吗?如果就连那些被人们通常认为“传统”的农村都已经现代化了,这些还停留在爷爷辈的传统戏曲又如何被已经经受了现代化文化新潮洗礼的农村新一代接受?事实上,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同样更喜欢港台歌星、日韩影视和美国大片,更喜欢流行的时装和略带沧桑的痞子样,他们已经不落伍了,当现代化的时尚席卷神州的时候,农村同样时尚。我们无权不让农村现代,也更没有理由把那些早已落伍的艺术形式继续强加于跟上时代的人们。戏曲要进步,要被人接受,首先就要从内容上跟上时代,艺术是现实世界主观化的产物,也必然要反映现代生活。现代是个开放的社会,发展迅速、信息充沛、思想活跃、文化多元,人们充满了活力、青春和自由,社会蓬勃向上,群众精神昂扬。当然,现代社会也充斥着无法抑制的欲望,金钱、美色、地位、权势、名声,无不是人们欣欣向往的。对于这些,我们不需回避,也不必虚伪地予以批判。当电视、网络上各类选秀、成名节目风起云涌时,多少人争着报名参加?其中甚至还有老年人!我们能说现代人不注重地位和名气吗?当广告某某品牌市场销路大好时,多少人争着抢着加盟,直到市场过饱和还在不停跟进,难道说现代人不追求财富吗?当某一流行风尚迅速席卷社会时,包括远匿于山沟僻壤的人们也在争着抢着先睹为快,我们能说现代还有落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