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亦称《书》《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述商周两代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如重要战争,阶级关系,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史书。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左传记述了从公元前722到公元前454,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史学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3.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太史公。十岁诵古文,二十岁开始漫游祖国大地,了解风俗,采集传文,回到长安后开始仕途生活,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4.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近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史记》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既是一部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出生于儒学世家,九岁“能属文颂诗赋”,16岁入太学,博览群书,其父班彪过世后,在其父《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20余年,为八表,天文志未曾完稿,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的史书,首创纪传体断代史体例。6.汉书又称前汉书,二十四史之一。东汉班固著。全书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计230年的历史,它沿用史记的纪传体例,但改书为志,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由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组成共百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但全书贯穿封建正统史观,又有封建神学色彩,班固去世时全书未完,由其妹班昭和马续续写完成7.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现有130卷,包括10本纪,80列传,8志,无表,记述了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到汉献帝建安25年共196年的历史。其优点是能做到秉笔直书,记述详实,史料丰富,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状况8.三国志西晋陈寿著。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记载了东汉末黄巾起义到吴灭亡西晋统一共60年历史。全书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选材谨慎,为各阶层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映当时社会风气,是现存唯一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9.刘知几字子玄,徐州彭城人。680年考取进士,702年担任史官,撰起居注,705年参与修撰《则天实录》,709年,因对现实不满,辞去史官职务,从事《史通》写作,内外共49篇,评论古今,以抒己见。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10.史通唐刘知几著,内外49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撰写方法的得失,外篇主要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并评论某些历史著作,强调史家需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第一次对中国史学做了全面详细的总结,对历史编撰学提出了重要的建议,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是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11.《通典》唐杜佑撰,记载了黄帝至唐天宝末年时期的历代典制,全书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它的特点包括将食货列于卷首,反映了他重视经济,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增加选举、兵、边防等门类,打破了原有的模式,对后世典制体著作的编撰影响深远;编纂顺序体现了其政治观点;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12.杜佑杜佑是我国唐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在唐朝为官60年,活了78岁,历任中央和地方多种要职。出于从历史上寻找挽救唐王朝颓势的考虑,撰写记载了我国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天宝末年典章制度演变的第一部典制体史书---《通典》。杜佑对于关于国家职能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佑具有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和朴素的历史进化观,但他们历史进化思想与传统的门阀观发生了冲突,从而限制了他历史进化思想的发展。13.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自幼好学,20岁考中进士,立志要编一部编年体史书,总结历代统治经验,博览众史书,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请求作外官,1071年王安石为相,司马光自请改判西京御史台,在洛阳十五年潜心编撰《通鉴》,哲宗即位后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担任宰相废除新法14.《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全书294卷。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细的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其目的是从政治上总结历代经验教训,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一部教科书。在书中强调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维持现状,反对任何改革。它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一直受到此后史学家的推崇,成为后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15.《文史通义》是清朝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著作。与刘知几的《史通》一直被视作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双璧。分内篇5卷,外篇5卷,全书内容广泛。章学诚提倡“六经皆史”,主张史学要经世致用。认为史书的体例应该随着历史和史学的发展而发展,在编著问题上他撰述了记注的区别。章学诚还提出“史德”对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进行补充,章学诚在方志学上也作出了突出贡献。16.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方志学家。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代表作品为《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对清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后世称他为浙东史学的殿军,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章学诚的经世致用思想:扶持世教,正人心;扭转僵化的考据学风;揭露和抨击不良文风。17.《明儒学案》是黄宗羲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全书62卷,把明代214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分各个学派组织起来,成立了19个学案。其编次的顺序是:每一学案前,附有小序一篇简述这一学派的学术和源流。黄宗羲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完善的学术史,更重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即学案体18阎若璩山西太原人后侨居江苏淮安府,清初著名学者,清代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研究经学、古地理学,治学严谨,善于思考。他继承了清初思想家强调的博古通今的学风,离开了他们主张的经世致用的目的;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考证要力求确实。他的《古文尚书疏证》是清代考据学的一面旗帜。开创清代朴实学风的道路,后来形成乾嘉考据学派19.裴松之《三国志注》裴松之字世期,山西闻喜人。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命其作注,花三年时间完成。引书200多种,补充《三国志》中的不足,纠正其中谬误。将自己的和引用的史评加入其中。裴松之《三国志注》开创了注史新体例,对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0.二重证据法20世纪由王国维提出的把近代的实证主义方法同传统的乾嘉考据方法结合起来,强调运用传世的纸上资料与出土的文献文物相互印证来考辩古书古史真伪的方法。第一次提出以地下出土文献文物与传世典籍文献相互印证来辨伪。二重证据法的建立不仅使古书中许多被疑古派视为子虚乌有的记载重新得到证实,而且大大推动了辨伪学的科学化发展,21.四弊二病梁启超在新史学中将传统史学中弊病归纳为四弊二病,四弊: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二病:其一,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其二,能因袭而不能创作1.中国古代史学产生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1)文字的发明。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史书,对于某件事情,如果没有文字记载,单凭记忆,不可能长久。有了历史记载的材料,才能编纂成史书和产生史学。(2)历法的产生。因为史学史以时间为基础的,有了历法才能推算时间,确定岁时年月。一部史书如果没有确定的时间,即使史料记载丰富也是毫无价值的⑶史学意识的产生2.《尚书》对史学的影响有那些?⑴纪事本末体的萌芽⑵孕育了编年体的开端⑶开创了地志体的先例⑷体现了一种自觉地历史意识和以史为鉴的历史意识3.《左传》具有哪些史学思想?⑴具有历史进化论的倾向⑵惩恶劝善⑶轻天命重人事⑷对世俗的迷信⑸秉笔直书4.秦汉史料的特点有哪些?⑴史料范围扩大,种类增多魏征的隋书经籍志将经史子集的写作形式固定下来⑵出现了史学巨著史记汉书⑶首创了纪传体,奠定了中国正史的基础⑷秦汉对私家史料私家修纂5.史记的史学贡献?⑴奠定了通史的规模⑵创立了纪传体⑶广泛记载各种历史人物⑷记载了少数民族和外国历史⑸文学价值⑹适合历史发展的趋势6.司马迁治史的方法有哪些⑴全面收集文字资料⑵进行实地考察⑶亲身访问史料收集地⑷慎重取舍(择其言尤雅者;考信于六艺)7.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①是我国第一次激烈变动的时期,地主豪强各霸一方,阶级斗争、民族矛盾异常复杂,朝代更迭频繁,分裂局面长期的不到统一。困惑的统治阶级,在现实中找不到治乱的药石,因而就想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②在这个时期,由于不断混战,军人跋扈,奸臣弄权,文人学者的地位和生命没有保障,常常无故遭到贬斥或杀戮,因此有些文人学者在仕途失意之际退而从事史书的著作,以书愤懑。③这一时期纸已广泛使用,字体也较前简易,特别是突破了汉儒经学的网络之后,学术思想较为自由,为学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8.魏晋南北朝时期史料的特点⑴正史在史料中占有重要地位⑵私史众多⑶史注之风盛行⑷传记、谱牒、地志和佛道史料大大增加9.谈谈三国志的优缺点优点:⑴取材严谨,所记载的大部分内容是可信的⑵文字简练有条理⑶劝善益洽缺点:⑴体例不完备,只有纪和传,没有志和表⑵史迹不完备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⑷维护司马氏及曹魏政权10.唐初八史: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隋书》该书总监是魏征,是唐设馆修史以来第一部成于史馆众家之手的史书;《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11.谈谈你对晋书的认识《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特点:1、作者的众多。《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2体例的创新。3补旧史之不足4、记载完备优点《晋书》体例比较完备,使它能容纳较多的历史内容,而无繁杂纷乱之感。缺点:一记述荒诞二史料取舍不够严谨三晋书大讲孝义成就:反映两晋时期的历史全貌,弥补以往诸家对晋史记载的缺乏;在正史中首创载记;晋书有食货志12、刘知几的史学贡献(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做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贡献(2)表彰直书,贬反曲笔(3)批判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点(4)对历史编撰学提出许多重要建议(5)提出史家所必备的三个条件,“才学识”13.谈谈你对刘知几史学三长的认识史学三长是指史才、史学、史识。史才,是指一个史学家必备的能力,包括掌握和运用文献史料的能力,运用体裁体例的能力,进行文字表述的能力,史学,是指一个史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学问,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因为史书编撰的基础是史料,因此史学家最重要的学问就是鉴别史料的真伪。史识,是指一个史学家的历史见识,对历史的分析评价能力,这是刘知几认为的史学家最重要的素养。“史学三长”论是刘知几《史通》提出的关于史学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大的意义。14《史记》三家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唐张守节《史记正义》15.谈谈你对中国设置专职史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