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史学史复习答案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问题。2.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3.《春秋》:春秋时期的鲁史,为鲁国历代史官世袭相承集体编录,按时间顺序记录史事,奉周礼为评人论事的标准,着重于对统治集团成员的道德训诫。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具有历史著作雏形的官修编年史。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4.《左传》:是左丘明所著,成书于战国初期,记述了列国史事,条理清晰,文字生动,是超越往世的杰作。思想上一方面维护周礼,一方面重民轻神,表现出明显的折衷主义,在表着奴隶社会史学最高成就的同时,也渗入了一些进步的史学思想,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5.《通鉴纪事本末》:汉民族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由南宋袁枢所撰。特点:(1)完全以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整个过程为主线来采濒材料,分题列目,组织全书。(2)编排史事的灵活性和独立性;《通鉴》载1300多年的历史,如果按不同的事件区分,可以归为若干个各种性质各种内容的题目。《本末》各项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历史联系。(3)但它记事的局限性和固有的缺陷,也决定了它并不能取代纪传体和编年体。《通鉴纪事本末》成为本末体史书的代表而与编年体、纪传体并列于中国的史坛,是袁枢历史编纂法、历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代表作。6.五德转移历史循环论:邹衍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历史哲学家。他提出了“五德转移”(五德终始)的历史循环论,把土、木、金、火、水五行即“五德”和历史过程的某些时期次第对应,认为这是天赋予这个历史时期的总标志和制定政令、服色制度的总根据,并用这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解释人类历史更迭的必然性。依照他的理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按五行相胜的顺序,一代一代往复循环的。7.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8.谱学:所谓“谱学”,即研究谱系之学。它辨其氏姓贵贱,门第高低,为当时的封建门阀士族政治服务。魏晋南北朝的谱学主要包括家谱、姓氏学和谱学专著三个部分。谱学的作用——任免官吏、执行法律、摊派徭役、联姻、合族、交际都看谱学。9.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唐初开始,新继嗣的皇帝都要为前一个皇帝修实录,此后直到清朝成为定制。“实录”为编年体,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10.正史:指官修的史书,主要为纪传体的二十四史。以编年体形式存在的官修的《资治通鉴》一类的史书也是正史。11.纪事本末体: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史事编排灵活,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12.纪传体: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13.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左传》等就是编年体史书。14.典志体: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典制体就成了和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官方三大史体,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15.庄廷鑨明史狱:明天启朝宰相朱国桢撰《明史概》,明亡前曾刊行于世。康熙初年(1662),浙江富户庄廷鑨以重金购得未刊行的列朝诸臣传,请人对崇祯朝补撰,冒以己名,刻印出售。书中讲到努尔哈赤曾被明朝封为建州都督,写南明史事时不用顺治年号而用南明年号,遂因此构成大狱。时庄已死,被剖棺戮尸,家属被杀。凡为作序、校补、刻印、出售及购阅者都牵连在内,先后杀70多人,流放和为奴者达300多人。16.考据学:考据学,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乾嘉考据学家或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古音学,治学严谨,不尚空谈,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17.《十七史商榷》:为清代王鸣盛所著,本书共有100卷,与《廿二史札记》和《廿二史考异》同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对《史记》以下十三种正史,加上《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实际是十九部正史进行文字校勘和典制事迹考订,因宋人习惯称为十七史,所以沿用旧称。所谓商榷,按他在是书中说的就是为十七史“改伪文,补脱文,去衍文,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踳驳”。简单说就是校勘文字和考证典制事迹。书成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为其毕生治史之结晶,对研究正史有重要价值。18.《廿二史札记》:为清代赵翼所著,《廿二史札记》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36卷,附补遗1卷。实为廿四史札记,以乾隆初《明史》修成诏刊廿二史之时,《旧唐书》和《旧五代史》尚未定为正史,以明人所称“二十一史”加《明史》而名。书成于乾隆六十年(1795),初刊于嘉庆三年(1798)。全书按廿四史先后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共为六百零九条,有考证,但以论史见长。19.《廿二史考异》:全书100卷,是清代钱大昕萃其平生之学,历时近五十年才写出来的。所谓廿二史,即从廿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和《明史》。钱大昕青年时已从事史部之书的研讨,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一一校勘,详为考证,偶有所得,写于别纸。直到嘉庆元年(1796)才告完成。该书虽与《十七史商榷》相似,但着重于对史书按卷按篇进行校勘、典制考释和名物训诂等。重点是考订年代、官制、地理沿革、门阀谱系和辽金元的族、姓等。有的则列专题,集中有关资料加以说明。另外,钱氏因长于天文、历算,对诸史《律历志》也作了些考证。以考据的质量和水平而论,则该书位于三大考史著作之首,其成果至今仍有相应的参考价值。20.《畴人传》:《畴人传》是清代阮元编著的—部系统记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史著,也是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集。以后罗士琳、诸可宝、黄钟骏分别续著二、三、四编,四书共计71卷,共收录起自上古、迄于清末的天文律历方面的科学家868人,其中有女学者11人,外国科学家170人。书中对科学仪器记录特详,是研究我国天文、历法、数学史的重要史籍。21.《明儒学案》:成书于清初,为黄宗羲所著。黄宗羲在《明儒学案》里,列出明代308名有成就的学者,分前、中、后五个时期,按其学术特点,分为十九个学案,对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学术思想的发展作了精细的分析。他不仅较详细地叙述了每一派的思想宗旨、学术特点,以及各派之间的联系、影响,而且也叙述了各学派里面每一家之间的区别。《明儒学案》,搜罗极广,用力极勤,是一部系统总结和记述明代汉族传统学术思想发展演变及其流派的学术史著作,开清代浙东史学研究之先河,对研究明代近三百年的学术思想发展,尤其是王学演变的源流很有价值。二、思考题前言1.史学史的性质和研究对象各是什么?答:(1)性质:历史学的一门辅助学科,是一门研究和阐述历史学本身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学问。(2)研究对象:一般包括历史上的史学著作、史学流派、史学思潮、历史编纂、史学方法和史料运用等。2.中国史学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史学产生、发展、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有五个:(1)阐述中国史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2)对中国历代的史学家及其著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3)探讨史学流派和历史编纂法的演变。(4)介绍史料存在的情况,总结史料学的研究成果。(5)校订史籍中的错误。(6)发掘传统史学的现代价值,弘扬优秀史学传统和史学中的民族精神。(7)探索历史知识的积累过程和人类自我认识之路。3.学习《中国史学史》课有何现实意义?★答:(1)扩大知识面,对中国史学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2)通过认识中国历史学来认识中华民族自身,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3)从中国历代史学家的成长道路中窥见一些如何做人和成材的经验及教训;(4)总结、借鉴一些做学问的道理尤其是治学方法。(5)领悟中国史学精髓,振兴史学精神和民族精神;(6)领悟史学的作用,认识与完善自我。第一章上古三代,中国史学的萌芽(上古—公元前771年)1.夏、商、西周有哪些史官?答:(1)夏有终古(2)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中称为“作册”、“史”、“尹”(3)西周的史官——太史、中史、内史、乍册、史、作册尹。2.夏、商、西周有哪些历史记述?答:(1)殷商的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材料。但它每片短的只有数字,最长的也不过百来字,各片刻辞之间又缺乏联系,显得零碎孤立,一般不能反映出完整的史事。(2)西周:今见有名的青铜器金文史料有散氏盘铭、毛公鼎铭、大盂鼎铭、大克鼎铭、史墙盘铭。西周文献资料有《诗》、《书》、《逸周书》。《诗》——歌咏缅怀先王,赞美功臣,包含着商周的国史。《尚书》——夏、商、西周三代政治文献选编。《逸周书》——西周政治文献选编。三代历史记述及其演变的特征——构成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始末等诸要素已经齐备,并且在不断地完善。3.商周时期有哪些历史观点?答:奴隶社会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第一种社会形态。在居想意识上,由于认识的局限,更出于阶级压迫的需要,奴隶主阶级利用和改造了原始社会的迷信思想,把它变成了直接服务于政治的思想基础,原先幻想出来以建立征服自然的信心和力量,变成了镇压和麻痹被压迫阶级的超人势力,所以宗教迷信思想已成了当时政治的根据,也成了奴隶社会早期包括历史观点在内的一切社会意识的基本出发点。在我国,至少从殷商时代就是这样。(1)商:殷民的神本史观——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他们每事必卜,就是乞灵于上帝。他们以为,上帝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存亡、战争的胜败、年成的丰歉、以及生儿育女、风雨阴睛。(2)周:由神本走向人本的周民尊礼史观——敬天法祖、敬德保民、以史为鉴、顺从天意的神意史观——殷周鼎革是顺从天意。A.敬天法祖、敬德保民:一方面,不放弃对天的尊祟;另一方面,要执政者慎重拿捏权力,讲究统治方法,让奴隶和平民甘心处于被压迫的地位。B.以史为鉴:西周统治者有运用历史知识以巩固统治的目的。C.顺从天意的神意史观——殷周鼎革是顺从天意。西周统治者讲商代夏、周代殷的历史的变动,与天命搅在一起。他们认为,夏、殷的王权,既是天授予的,也是天收回的。(3)可见,西周的历史观依然是神意占着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他们在上帝的旨意中,增添了“敬德”和“保民”的内容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