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青年干部习惯培养的几点思考——县第八期中青班讲课提纲各位学员:中青年干部,是党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后备力量。王辉忠书记曾用“三个最”形容中青年干部,即最具年龄学历优势、最富工作激情、最有创新潜能。成功人士的成长离不开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道理对于我们中青年干部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这堂课,我就着重围绕中青年干部良好习惯养成这一主题与大家交流一下看法。主要谈三方面感受。一、一个优秀的人是缘于习惯的优秀习惯,《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的:“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行为。”我们讲“习惯”,一般是指人的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也有种说法,习惯就是“下意识”,人常常不是按“道理”行事,而是按“习惯”在行事。从现象上讲,常见的比如:文人爱抽烟,武夫爱喝酒;细腰爱跳舞,胖人爱打坐;商人爱算计,农民爱土地;老年人爱打盹,小孩子爱跑腿;木匠爱盯线,小偷爱盯包。良好的习惯是构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生命力与性格的2积淀。我们想象一下,一个爱睡懒觉、生活懒散又没有规律的人,他怎能约束自己勤奋工作?一个不爱阅读、不关心身外世界的人,他能有怎样的胸襟和见识?一个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他如何去和别人合作沟通?一个杂乱无章、思维混乱的人,他做起事来的效率会有多高?一个不爱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的人,他能有多大的智慧和判断能力?好习惯可以使你花较小的气力取得较大的进步。坏习惯也可以让你以恶小而频频为之,最终错误缠身。比如:成功,是靠好习惯造就的;失败,是由坏习惯造成的。因为,好习惯是奠定人生成长、进步、成功的重要基石。坏习惯是影响人生成长、进步和必然导致失败的主要诱因。财富,是靠好习惯积来的;败家,是由坏习惯造成的。因为,好习惯是人生积聚物质财富的重要法宝,坏习惯是人生散财、破财、浪费资财的主要祸根。长寿,是靠好习惯养成的;短命,是由于缺少良好生活习惯的结果。因为,好习惯能够使人经常保持健康向上,坏习惯会导致人的惰性难改,并且身体自然会慢慢地垮掉。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悄无声息当中进行的。因此好习惯贵在养成与保持,而坏习惯需要防范与警醒。这一好一坏之间,一念之差往往写就了人生的成与败。举例:《克雷洛夫寓言》中就有一则《马和骑师》的故事。一位骑师训练了一匹好马,3他认为给这样的马套上缰绳是多余的。有一天,他骑马出去时,就把马的缰绳去掉了,马儿在原野上驰骋飞奔,当它知道什么束缚也没有了的时候,便越发大胆起来,一路飞奔,不仅把骑师重重摔了下来,而且还将自己摔下深谷,粉身碎骨。这说明,要确保好马发挥作用,已经习惯了的马套上的缰绳是不能随便丢掉的,这样的好习惯是不宜更改的。举例:2003年2月15日白天发生在吉林商厦的火灾,因秩序混乱,无人指挥,大家堵塞了大门和消防通道,而造成53人死亡、70多人受伤,教训令人惨痛。这说明,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觉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维持良好秩序的习惯对每一个人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好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就是好的思想方法和做事方法。培养好习惯,就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人们常说:“先做对,再做好。”培养好习惯就是“先做对”。一个个好的习惯积累,就演变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个优秀的习惯成就了一个优秀的人。举例:1995年,我们国家对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杰出青年,一些行为细节是最重要的原因。在148名杰出青年身上,集中体现出这样6个特点:1、自主自立精神;2、坚强的意志力;3、非凡的合作精神;4、鲜明的是非观念和正4确的行为;5、选择良友;6、以诚实、进取、善良、自信、勤劳为做人的基本原则。举例说明,他们在童年时,如果未完成作业而面对游戏的诱惑,60.13%的人“坚持认真完成作业”;66.8%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79.73%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而54.05%的人“经常制止他人欺负同学的行为”。举例:一则有关列宁的故事。有一次,列宁收到一封来自察里津前线的急电,反映军需供给部对前线的支援武器和服装要求迟迟不予答复的问题。列宁立即派人把电报送到军需供给部,并给部长打电话:“你好,我是列宁,我派人送去的电报收到了吗?”“没有收到。”“请查一下邮件。”“我这就去,再给您打电话。”“不,不,我等着。”部长马上检查邮件,电报找到了。“我现在就跟同志们商量,然后给您回电话。”“不,不,我等着。”部长立即召集助手开会。“一切都安排好了,我现在就和军械服装管理处联系,联系的结果我再打电话告诉您。”“不,不,我等着。”一会儿,察里津前线来电,问题都解决了,列宁这才放下电话。从此以后,军需供给部的作风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问题。这说明,越是在紧急的情况下,保持和发扬办事雷厉风行的习惯越是最重要,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拖拖拉拉,势必贻误战机。同时还说明,对于不好的习惯,5只要引起重视了,是完全可以改变的。良好的习惯是青年人取得成功的推动力。培根在谈论人生时说过:“习惯是一种多么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一切天性和诺言,都不如习惯有力。正所谓观念变,行动就变;行动变,习惯就变;习惯变,性格就变;性格变,命运就变;命运变,你的一生就改变。”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习惯就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人生成功的轨迹需要良好习惯的支撑。良好习惯犹如悬挂在生命之舟上的风帆,有了这风帆,不管风往哪个方向吹,终能让它成为推动我们人生破浪前行的动力,直挂云帆济沧海。相反,坏习惯就像潜藏于人生巨轮甲板里的老鼠,很难被人察觉,却频频隐然作恶。终于有一天啃穿船底,使人生巨轮在不知不觉中倾然沉没。这里讲几个例子。举例: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名字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6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实际上就是从好的习惯开始。举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似乎微不足道,却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他们的共识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所以,中国俗语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意思就是说从小时候的习惯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未来。二、中青年干部要学会支配习惯保尔·柯察金曾说过:“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对立志成才的青年干部来说,要学会支配习惯,敢于向坏习惯开刀,尽可能多地养成积极良好的习惯,修养出使人的品格日臻完美、促进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习惯。美国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7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要善于支配三种类型的习惯。1、在培养技能性习惯的同时,要注重智慧性习惯培养按习惯具有的不同层次水平,可以分为技能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技能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动作技能,比较简单,形成的时间较短,容易训练。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脸这样的习惯,就是动作性习惯。智慧性习惯,则比较复杂,层次更高,需要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类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等方面的内容。比如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遇到事情总是往积极的、好的方面想的习惯;实事求是的习惯;质疑、批判和保持理性的习惯,等等。这样一些比较复杂需要长期锻炼才能形成的习惯,则可以叫做智慧性习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就讲到四种智慧性习惯:一是积极处世习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二是以终为始的习惯,每天、每个任务、每个项目开始之前,都要对自己的方向和目的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先定目标后有行动;三是要事第一的习惯,重要的事情要先做,排出优先顺序,首先做最重要的事情;四是不断更新的习惯,磨刀不误砍柴工,定期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举例:德国的许多父母就很注重培养孩子的智慧性习惯。孩子说:“爸爸,明天8我想去爬山、滑雪。”德国的父母会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我去就是了。”德国的父母就会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计划做论证就会发现你要做的事到底可行不可行,你跟谁去?几点去?人家营业不营业?在哪儿吃饭?怎么回来?带什么工具?这些都需要计划和论证。举例:哈佛大学曾对一些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请学生们写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计划。只有3%的人能写出详细目标和计划,13%的人能写出粗略的目标和计划,84%的人根本就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结果,十年后的跟踪调查显示,当初13%制订了粗略目标和计划的毕业生光是挣的钱,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84%的人的两倍。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当初那些目标明确而且能够给出详细计划的3%的毕业生,他们挣的钱是其余97%的人的十倍。2、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要注重时代性习惯培养按照习惯出现的时间先后,可以分为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习惯。那些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习惯,可以看成是传统性习惯。比如,我国的尊老爱幼的习惯、春节回家过年的习惯等等,都是传统性习惯。而那些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于以往习惯的习惯就是时代性习惯。比如善于获取网络新的习惯、保护环境的习惯、终身学习的习惯、反思反问的习9惯、坚持锻炼的习惯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时代性习惯。举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很生动地说明了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到高中以后,下放到农村,看书看报也是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到了十五六岁,他父亲反对他这个读书习惯,认为马上就要下放,看书反而把身体给弄坏了,对成长不利。应该去锻炼身体,去劳动劳动,这样下放的时候就不会太痛苦。依那时的眼光看,如果文化大革命不结束,不恢复高考,如果要他去当十年农民,读书确实是没有什么用处,身体又不强壮,做农活肯定是做不过别人的。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时间复习,10月份恢复高考,12月份就考试,就两个月的时间,全靠平时读书看报的积累,当年就顺利考上大学。现在回头来看,平时养成的喜欢看书的习惯,是帮了一个大忙。3、在培养个体性习惯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性习惯培养按照个体层面和社会群体层面,可以把习惯分为个体所独有的个性习惯和社会性习惯。个性习惯则是个体所独有的习惯。比如,有的人习惯早睡早起,有的人则习惯于晚睡晚起;有人习惯早上锻炼,有人总是习惯晚上锻炼。这些习惯10因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具有很大差异性。而社会性习惯更多地是强调那些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习惯,通常体现为适应公共生活领域的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类似习惯都可以看成是社会性习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就讲到三种社会性习惯:一是双赢思维的习惯,抱着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二是知己知彼的习惯,以寻求理解为宗旨真心诚意倾听别人,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三是协作增效的习惯,重视差异、尊重差异、建立优势并弥补弱点。从领导干部的角度看,我举一些社会性习惯的例子。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习惯。深入基层群众才能够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掌握群众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工作现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便改进工作,避免盲目决策。善于倾听多方意见的习惯。青年干部都是直接决策或参与决策者,培养善于倾听多方意见的习惯,既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又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否则,一意孤行、武断从事,很容易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