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绪论1、木构建筑优势及缺点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6中国古典木构建筑属框架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离;适应于南北方的不同气候条件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木架建筑易遭火灾,2不耐久、不耐潮、不耐火、不耐虫蛀、不耐腐蚀。3简支梁体系,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2、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的主要两种形式抬梁式,穿斗式3、工官制度及较为突出的人物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管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物: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第一章1、原始社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房屋遗址及重要实例A.代表性的房屋遗址有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B.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西安半坡村)2、华夏第一宫3、最早四合院: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4、唐宋建筑特点唐代: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以定型化;4,设计和施工水平提高;5,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6,建筑加工艺术的真实与成熟宋代: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3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4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5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兴盛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第二章1、古代城市基本要素统治机构,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2、古代城市发展四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第二阶段:坊里制确立期。春秋至汉末。第三阶段:坊里制极盛期。三国至唐。第四阶段: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3、匠人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4、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简述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布局仿北魏洛阳城,方整对称,沿南北轴线将宫城、皇城置于全城最主要位置;交通呈棋盘式布局,将城市划分为108个里坊,分区明确整齐,实行夜禁制度;长安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道路两旁种有成行槐柳,又称为“槐衙”;路面土路,两边设明沟排水。5、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元大都的规划特点①方形平面,依《考工记》而建②宫城位于中轴线南侧③道路布局呈棋盘方格网布局,主次干道、胡同分区明确④水系规划合理⑤居住单元为分散的坊试述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发展①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在城南加筑外城,主要为手工业、商业区及天坛、先农坛。②内城城门都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③皇城位于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呈方形。宫城四角建有华丽角楼,西面辟们,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听政之所,城外有护城河。④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所有城内宫殿及其它重要建筑都沿此轴结合起来。⑤内城街道沿用元大都的,城内干道以平行于主轴的两条为主,胡同与胡同之间配次干道,形成相互垂直的方格网。⑥饮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护城河只起防卫、排泄雨水之用,城中什刹海、太液池起空气调节作用。⑦北京市肆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形成四个商业区,各行业有“行”的组织。⑧大小干道下用砖修排雨和污水的暗沟第三章1、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2,竹木构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承重式;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2、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第四章1、宫殿发展四阶段1茅茨土阶2高台宫室盛行3前殿与宫室相结合4纵向三朝布置2、故宫论述北京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成就总体布局:宫殿所在地区称皇城,位于北京内城中心偏南,呈不规则形状。宫城之内,大致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内廷以乾清门为界,其北属帝王生活区。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体,位中轴线上。其东西两侧为东六宫、西六宫,嫔妃居住处。建筑成就:①强调中轴线和对称布局;②院的运用与空间变化;③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④富丽的色彩和装饰;⑤技术设施3、坛庙类型祭祀自然神,社稷坛祭土地之神,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籍田礼之处4、北京天坛总体布局①天坛的规制仍存明初天地合祭的痕迹,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象征天圆地方。②整个建筑组群有内外两重围墙环绕,总面积280公顷。③由于传统礼制关系,天坛位于大街东侧,主要入口设在西面。④按使用性质分为四组,南部有祭天圜丘及附属建筑;北部以祈祷丰年的祈年殿为主体;内围墙西门内南侧为斋宫;外围墙西门内建有饲养祭祀用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建筑特点:①占地规模大,突出环境恢宏壮阔②遍植柏树,渲染肃穆宁静③运用中轴线布局,控制超大坛区④提升人的视点,扩展看天视野,造成天的崇高神圣⑤象征手法的运用⑥主轴线偏东,斋宫偏西,强调天子与天的关系5、帝王陵墓发展商—西汉:竖穴为主,土圹木椁东汉—明清:横穴为主,砖石发券第五章1、佛教寺院:佛光寺、隆兴寺、布达拉宫、承德外八庙2、塔的五个主要类型,举例楼阁式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代密檐式塔:河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隋代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元代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明代傣族佛塔:云南景洪曼飞龙塔3、石窟特点建筑以石洞窟为主,附属之土木构筑很少。其规模以洞窟多少和面积大小为依凭。总体平面长依崖壁作带型展开,与一般寺院沿纵深布置不同。第六章1、皇家园林:颐和园、避暑山庄中国清代皇家园林的特征①规模很大,是包含有起居、宴集、骑射、观剧、祀祖、召见大臣、处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多种用途的综合体。清代帝苑的布置一般都有两大部分;一是居住和朝见的宫室;另一部分是供游乐的园林②清代苑囿造景通常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根据各园的地形特点,把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再布置各种不同趣味的景点。③帝王苑囿的建筑布局与形式除宫室部分较规整严谨外,其它多较活泼,随意布局,建筑式样多变,与地形结合紧密,建筑体量比较小巧素雅,常不用斗拱,但同私家园林相比,又显得堂皇壮丽。苑中的中心建筑,为了与空间相称,体量尺度都很高大。④帝王苑囿主要依靠堆土来形成山丘涧壑的地形起伏,再适当点缀山石,形成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方式⑤花木配置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不似私家以单株欣赏为主。概述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和组景特点颐和园布局根据使用性质和所在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1、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2、万寿山前山部分;3、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4、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园总面积四千余亩,水面占四分之三。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布置了一片密集的宫殿,主要是召见群臣、处理朝政之所及寝宫。建筑群平面布局严谨,采用对称和封闭的院落组合,属于宫廷格局而无园林气息。东宫门和万寿山东部的朝廷宫室部分:转入前山,顿时豁然开朗。前山中心地段布置排云阁和佛香阁,为全园主体建筑。两侧有若干组院落,临湖傍山一带散置各种游赏用的亭台楼阁,都依山自由布置。万寿山后山和后湖部分,水面狭长而曲折,林木茂密,环境幽邃,和前山旷朗开阔形成鲜明对比,后湖东去尽端深藏一幽静水院,富于江南园林意趣。2、私家园林: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结合实例分析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造园手法私家园林是为了满足地主官僚、富商的生活享乐而建造的,常常为宅地的扩大与延伸,是可居、可游、可观的城市山林,一般都不大。其造园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把全园划分若干景区,每区有自己的特点,但又相互贯通,联为整体。②水处理方面:池有大小主次之别,水面处理也有聚分的不同;池岸不宜僵直,也不能太高;吃面桥梁常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③假山是园景中的重要因素,通常有土山、土多石少、石多土少、石山四种,明代以后私家园林多用后两种。④建筑处理方面:建筑布局常因地制宜,灵活随机;建筑类型丰富(厅堂、轩、馆、楼、台、阁、榭、廊、舫等);建筑造型一般都轻巧淡雅、玲珑活泼;细部装饰精致灵巧,色彩调和;建筑空间常开敞流通。⑤花木在私家园林中以单株欣赏为主,较大的空间也成林栽种。三、私家园林的一般设计手法1、划分景区:大小、虚实、主从;划分手段:山、水、堤桥、墙廊、树木、建筑2、空间处理:远景、中景、近景——掩、对、借、引导、化有为无、化实为虚、巧于固借。3、组织游线:环形路线、串联式、辐射式、综合式。第八、九章1、大木作、小木作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椽等构件组成。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2、斗栱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斗拱的作用:①增加承托的作用。②增加挤压面(原始作用)。③支撑跳檐檩,以上两点是斗拱的最基本的功能。④防雨,早期用夯土墙,怕雨水,但挑檐长度有限,只好再置一檩,以增其长。⑤抗震,纯靠榫(音损sun)卯结构,在外力不大时是刚性的,外力大时是可活动的,抵消了地震所产生的能量。⑥装饰作用。⑦等级标志,明清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⑧模数作用。斗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大体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两类.从具体部位分为柱头斗拱,柱间斗拱,转角斗拱。3、屋顶写出五种中国古建筑屋顶名称,并绘制立面简图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