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重点难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延续。“五四”文学传统有两个方面:1、以启蒙为特征(五四——抗战前)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思想启蒙。“人”的解放。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蒙受了封建意识侵蚀的民众采取了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这种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模式的启蒙主义,是新文学传统的主流。2、以战争文化规范为特征(抗战开始后)抗日战争中人民大众承担了最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他们不仅不再是知识分子的启蒙对象,反而成了知识分子的服务对象。战争文化规范使知识分子由启蒙民众的教育者变成接受民众教育及改造思想的对象。以战争文化规范的重要标准是:文艺的内容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形式以民族、民间形式为主,它以解放区歌颂工农兵的文学为代表。当代文学思潮,受这两种文学传统的影响。它们有时相互补充而比较一致,有时互相冲突以致取代对方而影响当代文学的发展。3、中国当该文学是:①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②“五四”为标志,代表着新中国的诞生。(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一部分。)③当代文学又具有时代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文学)④特征:开放性,整体性。⑤当代文学史发展过程中实际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传统。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和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四个分期)(一)1949——1965年文学。(十七年文学)1、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意味当代文学开端。2、特征:(下一章)1956年,“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双百方针),使文学的创作出现了短暂的多元化。成果(P28)(二)1966——1976年(文革十年)官方形态的创作和潜在写作(三)1977——1985年1、共名时代:某种思想支配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2、1780年,文艺总方针,“文艺问人民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革后,出项了各种文学思潮:伤痕、反思、改革、寻根等3、特征:①复活了“五四”传统和“五四”作家启蒙责任和“人文”意识,重建了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立场。②从战争文化转到一种新的文化规范(和平建设建设为中心)的过渡期,充满了生机勃勃创新精神。(四)1986年后21、无名时代:一个时代并存多种主题2、打破了年代文学思潮线性发展的走向,出现了无主潮、无定向、无名的现象,表达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第一篇:1949-1965年的中国文学第1章: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1、1949年文代会的召开意味着:①当代文学的开端。②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③“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合流。2、特征:①军事胜利下,讴歌时代精神。②又是“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对社会的批判,对文学真实性的追求。③有一条民间隐形创作,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心里状况描写,真实的社会信息。④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功利性。二、文艺思想论证和政策调整: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曲线发展。1、对俞平伯《红楼梦》的批判。其实是对其学术方法的论证。“反对在古典主义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重实验、中论据、不迷信、不盲从、阻劝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斗争。”从而进入开始了大规模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2、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主管战斗精神。他以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为出发点,以“主观战斗精神”引导大众进行斗争,并坚持对大众的“精神奴役创伤”进行批判。当时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就使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的启蒙和被启蒙转变成了歌颂、服务和被歌颂、被服务的对象。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以启蒙为特征的“五四”文学传统和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核心的解放区文学传统的碰撞和冲突,两者交锋的结果,是后者取代了前者,至此,“五四”文学传统的基本内涵,已无法再生出积极因素,解放区文学传统成为文学思想主潮。3、经过批判胡适思想和镇压胡风集团,广大知识分子参与社会精神建设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五四“新文学传统基本失去了作用”。针对以上情况,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背景(P26-27)成果(P28)三、反右运动后的文艺低潮1957年夏季,全国开展反右派斗争,“百家争鸣”变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家”斗争。1958年,在经济建设领域大刮“共产风”、不顾实际的“大跃进”,形成一股浮夸风。第2章:土地之歌一、农村题材的创作实际上是对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延续(特征)1、文艺要服从特殊的战争任务,歌颂的主体是人民大众。32、战争以取胜为目的,要鼓励士气,以歌颂为主。3、由于人民大众文化水平不高,所以表现形式要以吸取民众艺术养料为主,要通俗易懂。二、对“五四”以来乡土小说的继承“五四”以来的乡土小说形成两大派:知识分子探索和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鲁迅)和崇尚原始、自然的田园浪漫主义(沈从文)。1、对鲁迅小说精神的探索鲁迅致力批判国民性,对笔下的大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体现出精神的落后滞后了社会的变革与前进的步伐。50年代的农村小说有不少是表现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矛盾和苦闷,或是对农村干部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如《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吃不饱”等。这些人物后来被理论界称之为“中间人物”。2、对人性、人情美的抒写50年代的农村题材小说虽没有单纯的田园牧歌作品,但可以找到20年代在“苦难的背景上加了些美丽”的痕迹,一些“中间人物”身上具有淳朴的人性,如《创业史》的梁三老汉,《山乡巨变》的李月亭三、新中国“十七年”文学有“三红一创”和“山青保林”共八部长篇小说的代表作。《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红日》(吴强)、《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杨沫)、《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四、赵树理:《登记》《小二黑结婚》《三里湾》1、创作本色的农民,矛盾的冲突大多围绕农村旧势力和新政权的关系。这是站在民间立场的创作。2、对当代的困惑和对政治宣教的化解。尽量真实地表现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3、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地方色彩浓,乡土风味重;戏剧讽刺手法创新。五、李凖《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1、小说《李双双》是的主题是歌颂大跃进,歌颂农村办食堂。但在准备拍电影时,食堂已经取消,小说的主题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作家则凭借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熟悉,从原始小说人物性格中发现新主题——如何发挥妇女劳动力的积极性成了电影的中心事件。2、电影《李双双》的成功来自民间的表演模式——二人对戏。李双双:心直口快、泼辣大胆、纯洁乐观——旦角孙喜旺:自私胆小、憨厚惧内、诙谐有趣——丑角电影的隐形结构:“二人”对戏中性格冲突的构成的轻喜剧。六、思考:1、《锻炼锻炼》三次冲突的内容意和意义。P44(1)第一次是干部与个别群众的冲突(争先社年轻副主任杨小四邪“大字报”批判“小腿疼”和“吃不饱”,“小腿疼”大闹社办公室,最后政府力量威慑下委曲求全);第二次是干部与广大群众的冲突(杨小四为了解决出功工的底的问题,欺骗哪些只愿拾“自由花”而不愿意参加集体摘棉花的社员);第三次则发展为群众与群众的冲突。(自由拾花变成集体摘花,“小4腿疼”的行为就变成了“偷棉花”、受到大家的批判)(村头集体摘花,小腿疼村尾摘花。)(2)其意义在于,通过三次不同形式的冲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农村工作中存在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粗暴,农民群众有理无处说,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尖锐,以致造成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有的群众还带有抵触情绪等严重问题。2、电影和小说的异同。P52(1)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都带有歌颂“大跃进”中新人新事的主观意图。(2)小说过多地考虑到配合现实和图解政策,通过在大办公共食堂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来歌颂当时的农村政策。(3)电影注重挖掘民间的美学精神,从原小说的人物性格冲突中,发现了如何发挥妇女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新主题,成为一部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第3章:战火中的激情一、战争文化背景和表现战争的美学观念1、英雄理念50年代的作家全心全意投入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虽然是刚放下锄头穿上军装,也没有旧时代沉重精神负担,更无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2、两军对阵的战争表面形态形成创作中的“二元对立”艺术模式。战争中的两军对立“敌”“我”分明,创作中也形成“敌”“我”两大语言系统。我军——光明系列词汇,英雄人物敌军——黑暗系类词汇,反面人物3、乐观主义,英雄主义成为统一的审美风格因为新中国是以革命战争的胜利而建立的,因而要强调战争的最终胜利,个体的生命价值溶解在集体的胜利中,胜利的场面往往冲淡悲剧气氛。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模式对创作的影响1、从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出发,作品塑造了近乎完美的英雄形象,洋溢着英雄主义精神,如杨子荣、少剑波、周大勇、郭建光、严伟才等等2、敌我阵线壁垒分明,“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成为基本模式。3、以道德价值的认识取代对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从而消解了战争文化的悲剧美学效果西方战争文化重在通过战争观照人类命运及个体命运,从而消解了战争文化的悲剧美学效果。中国战争文化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众风貌及战争的过程和结果,常常回避暴力和血腥场面,忽视英雄之外的普通生命价值。三、对战争文化规范审美模式的新探索和突破。1、对战争的复杂性及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丰富性的刻画。如《红日》表现战场上我军的被动,从而表明胜利来之不易。我军基层指挥员既有勇毅的一面,也有农民的性格弱点,而对敌军指挥官张灵甫的描写是对战争文化规范的最大突破。2、对人性美、人情美的描写《团圆》(巴金)展示志愿军的国际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同时,也着力刻画兄妹情、父女情。5《百合花》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3、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一些战争小说或具有传统小说“游侠”、“绿林”等题材特点,或具有情节传奇性、人物草莽花特点,从而使作品生动活泼,适合大众口味,加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如《铁道游击队》(刘知侠)《敌后武工队》(冯志)《林海雪原》《洼地上的战役》(路翎)四、思考1、对重大题材的处理和对现代战争场面描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保卫延安》的开创意义。P59(1)《保卫延安》通过不同类型的战斗场面,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正面地全景式地表现力整个战争进程。(2)《保卫延安》从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出发,通过战斗的惨烈、环境的残酷、生死的考验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性格各异的英雄形象。2、以“涟水战役”为例,说明《红日》在战争观念上有什么突破。P62(1)以涟水撤退起笔,把解放军放在绝境之中,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少见,使作品充满了悬念和吸引力。(2)作家用“职业军人”的眼光来看待战争,敢于正视敌人的强大,敢于描写解放军的失败,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与解放军最终的胜利形成强烈的反差,说明胜利的来之不易,在战争胜负的观念上取得了突破。3、以“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为例,说明《林海雪原》在情节故事上的浪漫传奇特点。P68提示:“奇袭奶头山”的战斗一开始沉浸在悲痛的气氛之中,虽然杨子荣智捉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给小分队带来了希望,可奶头山险恶的山势却使大家一筹莫展,蘑菇老人的指点迷津,栾家超超凡的攀援本领,又使故事情节急转直下。“智取威虎山”的战斗更是一波三折,从刘勋苍活捉“一撮毛”,到杨子荣闯进威虎山,再到小分队在夹皮沟发动群众,一切都有惊无险,但小炉匠逃走,风云突变,情况万分危急。杨子荣却处变不惊,巧施离间计,终于化险为夷。第4章:英雄的道路一、现代历史小说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模式。(一)创作发达的原因1、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2、“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二)现代历史小数创作的基本模式1、《子夜》模式——又称“党史模式”,阶级性和典型性相结合,通过人物的阶级关系来显示社会面貌如《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三家巷》2、《死水微澜》模式——又称“民间模式”,以多元化视角展示社会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