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2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掌刑罚的全国最高司法官是:(D)A.卫尉B.太仆C.宗正D.廷尉2、秦朝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是:(C)A.县B.乡C.亭D.里3、秦朝皇帝之下负责全国军事行政事务的是:(B)A.丞相B.国尉C.御史大夫D.廷尉4、秦皇朝的四种法律形式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最新的法律是:(B)A.律B.令C.法律答问D.廷行事5、创建帝王年号,是汉代礼乐建设的重要作为。改元之制,按颜师古的说法,始自(D)。A.高帝B.文帝C.景帝D.武帝6、推恩令,是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出自(C)。A.汉文帝B.汉景帝C.汉武帝D.汉昭帝7、提出了“不诛而害除”的“推恩”削藩之法的是:(D)。A.汉景帝B.晁错C.汉武帝D.主父偃8、曹丕称帝后,为了进一步遏制尚书台,加强皇权,将秘书机构的一部分改为(B)。A.御史台B.中书省C.门下省D.侍中寺9、西魏时,权相宇文泰为了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增强军事实力,在总结魏晋以来军事制度优劣的基础上,创立了(B)。A.部落兵制B.府兵制C.世兵制D.谪罪兵制10、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于中央各部门的官吏,监察的方式主要是(C)。A.奏弹B.弹劾C.纠弹D.巡察和自察二、多项选择1、秦始皇确立了后世称为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三公是指:(BCD)A.郎中令B.丞相C.国尉D.御史大夫E.廷尉2、秦皇朝法律的基本内容包括:(AE)A.行政管理B.宫廷管理C.经济管理D.司法E.刑律3、汉初,萧何制《九章律》,以《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BCD)A.具律B.户律C.兴律D.厩律E.田租税律4、为限制和消弱了宗族的势力,解除了宗族对皇权的威胁,汉武帝推行:(ABCD)A.推恩令B.酎金律C.左官律D.阿党之法E.推举制5、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存在一些与诸卿平行的行政机构,主要有(ADE)。A.秘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谒者台E.都水台。三、辨析题1、秦始皇把“五德终始”说全面引入政治生活,对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答:对。自此以后的历代皇朝(甚至一些农民起义)都把它当作取代旧王朝的理论依据,并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政治行为披上种种神秘的外衣。2、西汉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实行的是单一的郡县制。答:错。西汉的地方行政机构,以武帝为界,前一阶段实行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的体制,后一时期本质上实行的单一的郡县制。3、从秦始皇始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答:错。为了阻止皇帝死后的政治纷争,从汉高祖起,皇帝身前就在嫡子中预立太子,此后大体成为定制。这是汉初统治者总结秦迅速灭亡的教训后实行的保证权力顺利地在家族内移交的有力措施。4、汉代“党锢之祸”是指宦官与外戚的权利冲突。答:对。权势渐衰的外戚与权势鼎盛的阉宦,各自联结其他的强宗豪族,最后爆发了强烈的冲突,这就是“党锢之祸”。5、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学说,强调“德刑并用”、“礼刑并用”。儒家思想即成为官方学说,也成为统治者制定法律的理论依据。他们由“德刑并用”而强调“重德轻刑”、“德主刑辅”;由“礼刑并用”而强调“重礼轻刑”。6、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沿用两汉的察举的选官制度。答:错。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但两汉的察举等多种选官制度也仍被沿用。7、士族的存在和发展对政治制度的演变有很大制约。答:对。士族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政权的控制、运用能力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走向。四、简答题1、简述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内容。答: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萌芽、形成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时,始在全国确立,并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规范。三公,指朝廷中职务最高的三位官员,即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太尉原称尉或国尉,统一全国后统称太尉,“金印紫授,掌武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手,专掌监察,“银印青绶”。“九卿”,是朝廷高级官员的合称。九卿在三公之下,分掌中央政府各部门事务。主要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2、简述两汉政治制度的特点。答:两汉是我国君主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发展和强化的历史阶段。它有如下特点:(1)“汉承秦制”是对汉代政治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整体看法。(2)全面法典化。从政治思想的确定到各方面的具体措施,汉代统治者、尤其是武帝之后的统治者,无不企图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3)从统治阶级内部来看,汉代政治制度建设的着重点在于协调皇权和相权、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机制。(4)封建政治制度空前充实和巩固。比较系统的选官制度的建立、消除分封坚持郡县制的各种措施和法规,都极大地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简述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答:(1)曹丕在继魏王位后不久,接受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从此出现了一种取代汉以来的察举制的新的选官制度。(2)九品中正制是在地方州设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主要由在中央任公卿或郎吏、德才兼备并有识人能力而原籍在本地者担任,负责对当地士人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自上上、上中、上下至下上、下中、下下)。评定的标准有乡邑清议、家世、德才等诸方面。评定后,须就士人的言行表现、德才状况写成总评语,称“状”或“行状”,连同所定“品”和家世情况一起上报上一级中正,经审核后,再报中央司徒府备案,最后付尚书省,以备选用。(3)九品中正制在实行的初期,是以行状而不是以家世为评定士人的主要标准。居于上品者基本上是品德才学兼优者。有利于招揽人才,扩大并巩固政权基础。(4)但是,这一制度也有致命的缺陷。注重门笫,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使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世族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的重要工具,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五、论述题试述两汉时期的人事制度。答:汉初官吏的选拔和管理大体仿照秦制。随着官僚体系的不断扩大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文帝、尤其是汉武帝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拔和管理官吏的制度。1、选官制度。为了网罗人才,汉皇朝广开仕途,不仅沿用以往选拔官吏的办法,还拓宽和开辟了不少仕进的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察举制、征召制和射策制度。以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对汉皇朝网罗人才,巩固政权,大部份都起了积极的作用。2、任用制度。在一般的情况下,皇帝只任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中央主管地方官员的机构,在武帝以前是丞相、御史二府,此后则是尚书台。两汉任用官员的方式大体可分候补、试用、拜授、兼领等类型。3、考课和奖惩制度。对官员的考课和奖惩,在两汉开始形成系统而严格的制度。“考”,就是考察;“课”,就是试验、核实。汉代考课的对象包括所有的官僚,即使位至三公也不例外。考课分常课和大课两种。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考课最后都要由主管官员举行专门会议,进行评议。如果需要,可以让受考官员到会,回答问题。最后,由丞相、御史大夫(东汉由尚书台)将考查结果上奏皇帝。皇帝则根据所奏及平时掌握的情况,决定赏罚。4、爵禄与致仕。爵是等级名称,禄是国家付给官僚的报酬。汉代官吏的等级按俸禄划分,俸禄以谷物为计算单位。汉代官吏有法定的休假和因私告假制度。致仕,就是把国君授予的职务交还给国君,即退休制度。汉代的致仕原则是,不管职务多高,凡年满七十,耳目不聪,手脚不便者,都得致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