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一、名词解释(仅供参考)1、伤痕小说:主要指揭露十年文革给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特别是人的心灵内伤的作品,它由卢新华的短篇《伤痕》而得名,其发轫之作为发表于77年11月的刘心武的《班主任》。遵循现实主义“写真实”的原则,具有浓重的悲剧风格,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基本特征有三;彻底的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代表作还有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叶辛的《蹉跎岁月》,80年代知青老鬼的《血色黄昏》也可归入此类。总的不足是重情感宣泄,多现象描绘,有雷同简单现象。2.反思小说:指70末、80年代初涌动于文坛,以重新审视建国以来的社会历史生活,深入思考的小说。在“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下,它将笔触伸向更为深奥的历史,在历史进程的再认识中呈现出相当的深度和历史深度。内容主要为两类;对重大历史事件及干群关系,人生价值的思考,主要作品为鲁彦周《天云山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王蒙的《布礼》《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等。3、改革小说:由1979年夏问世的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所引发的、一个以工农业改革为题材,倾力塑造改革者形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文学创作潮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代表作还有水运宪的《祸起萧墙》、柯云路的《三千万》、《新星》,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张洁《沉重的翅膀》等。后期随着改革的深化,给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带来的影响逐渐显现。85年以后对前期进行了突破和超越,将改革融入生活,致力于观照精神震荡与文化裂变,更多地与人生小说,文化小说交汇。代表作有张炜的《古船》《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王润滋的《卖蟹》《鲁班的子孙》等。4、寻根小说文化寻根小说是85-87年间兴起于文坛的一股创作浪潮,此类作品将审美视野投向民族文化的深处,力求在广泛深厚的文化开掘中,求得中国文学新的活力与土壤。以文学的方式反思民族文化和以文化的眼光反思文学。构成文学化寻根小说的基本特征。其代表作家等阿城、韩少功、王安忆、郑万隆、李杭育等的小说普遍具有审美价值上的世俗化倾向、小说结构的散文化和叙述的客观化等审美特征。5、先锋小说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有的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有的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普遍称其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先锋小说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人物趋于符号化,放弃象征等意义模式,通常使用戏损、反讽等写作策略。6、中国式现代派小说指的是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的以夸张变形等西方现代派小说手法来关注现代个体人的生存状态,展示现代人的失落、迷惑、惶恐和生存荒诞感的小说。包括王蒙等的意识流小说、宗璞等的荒诞小说和刘索拉等的“观念”意义上的现代派小说。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艺术形式的非传统上,尽管它常常具有非理性的情感色彩和“人类异化”的主题意向,但在小说家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上,还不具有本世纪前后开始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世界荒诞”和“存在异化”的现代意识核心。因此,这些小说的内核依然停留在“方法的借鉴”上,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派文学。7、新写实小说以1987年,女作家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中篇《烦恼人生》的发表为开端,小说界出现了一股以拒绝虚幻的理想,尊重平凡的现实为基本语境的小说创作潮流。他们将自己的创作面对最凡俗的生存状态,以冷静客观的“零度情感”叙述为基本态度,将小人物的琐琐碎碎的毛茸茸的原生态的生活呈现在所谓“活命哲学”的观照之下。这一股创作潮流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这就是被评论界称之为新事实小说的创作潮流。新写实作家的现实观和写作态度,使他们的创作切入过去“写实”小说的“盲区”,但也因此产生对现实把握的片段化和零散化。8、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他们创作大都以回首十年动乱留下的心灵伤痕,反思个人和社会的历史悲剧为主题。在艺术视角上,多采用心灵独白、曲折的象征、暗示、隐喻等手法,注重意象的刻划,形式和语言上大都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效果。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朦胧诗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9、新生代诗歌又称“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崛起后诗群”、“后朦胧诗”等。1986年10月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为其崛起标志,它的出现标志着当代诗歌的主题取向与审美观念发生了新的转折和变异。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以公刘、白桦为代表的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第一代诗人和以舒婷、北岛为代表的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第二代诗人。其突出的美学特征为“反文化”、“非文化”;美学精神上的“反崇高”;语言上的反意象、反优雅等。二、简答(2个题,每题10分)三、论述(2个题,每题15分)主要是从张承志、余秋雨、路遥、史铁生四位作家的作品中出题四、评论写作(1个题,每题30分)A、B卷是微型小说C卷是朦胧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