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推出的高效课堂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教师报推出的高效课堂,把中国的教学拉到“学”中心。抓住了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两个关系(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开辟了学生学习的新的动力机制,“我要学”变为现实,成为常态。学习终于可以变得快乐和幸福。学习的身、脑、心一体化。实现了思维的可视化,可听化。真正意义上废除了学习过程的标准答案,由过去的“碎片化”学习,走向了整体学习。成功破除中国教育的两个假象,让教师和家长真正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成就儿童。找到了成绩之根,使在保证学生成绩优异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生长权,同时,让教师在岗位上得到正确快速地发展成为了现实。提供了一套简单易行的技术,让普通教师也可以上出不普通的课,让普通学生也可获得不普通的成长和收获。一个观念:学习是主体性行为学习是“主体性行为”。杜金山以生动鲜活的语言,让听众深刻地认识到,“主体性行为”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学习一定要发生在学生身上。崔其升语:教师最大的悲哀是包办,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依赖。代替主体性行为,无异于拔苗助长,会产生极大的恶果(举李天一的例子)。教的进度是伪进度,学的进度是真进度。学习是主体性行为,其他只能是条件,学习的质量取决于主体的质量。主体唤醒是一种内在唤醒,是课堂高效的先决条件。两种力:动力与阻力高效课堂解决了学习的动力问题。动力在心,心若在,梦就在。动力分成动力和阻力。动力又分为低级动力源和高级动力源,动力的基本公式是这样的:欲望+满足=动力欲望+不满足=动力动力最基本的东西是先有需求,人没有需求是不会有动力的。人有什么需求呢?有六种欲望,满足了就形成一种动力,不满足也能形成一种动力,人在满足和不满足的时候会产生七情,人都逃不开六欲七情。满足的时候会产生幸福感,是一种心理的正能量;不满足的时候就会感觉恐惧,会规避它,这时候人是痛苦的,自信心、情商也会下降。动力源充沛,就会让人激情澎湃,没有苦和累和感觉。然而,阻力源来自哪里呢?惰,忧,固执。“惰”字是人的共性,这个不需要解释。“忧”——成绩到底是怎么来的,教是怎么回事?没有真弄懂,就会忧虑。“固执”,相信自己的老一套——我要提醒大家,“不要自信”,固执的前提是自信。自信是西方人的,对成年人是贬义的,不要太固执,人贵有自知之明。未知的领域很广阔,可怕的是,许多人都以为自己知道的很多。知,不知,不知的不知。有不知,这就是你的发展区。改革,发生在这个区,在“不知的不知区”,不可思议,不可理喻,就发生在“不知的不知区”。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否定。先否定自己,有“空”才有“有”。三层需求:生理、心理、精神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五层,杜金山分了三个方面即生理、心理、精神。生理是基本的生存保障,但这产生的动力很有限;若是老涨工资,对教师的刺激性就会很小。吸毒者基本停留在生理这个阶段。心理需求是一个深渊,叫欲壑难填。这个可以产生持续性,欲望是越来越大,要是把贪官的心理分析一下,都在这个层次。心理的研究是科学研究,和人的内在都是相连的,但到精神层面就不能预测了,很多变态人及精神病人就在精神层面。毛泽东说,做一个纯粹的人,这个动力源是高级动力源,这个层面无所畏惧。这就是一般人的动力系统。高效课堂解决了由要他学到他要学的事情,高效课堂校长不愁成绩,学生只要真正想学习就一定能学会。未成年人也有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来满足孩子的动力,能有多大发展空间,物质高度发达,对孩子来说更有限。以前,黄冈中学曾在教室门口放两双鞋,一双草鞋、一双皮鞋,让孩子意识到学习与未来的两种生活……现在这套还行得通吗?物质方面的满足已不能吸引孩子,所以,一定要把孩子引到心里层面的需求上来,而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欲壑难填”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东西来满足他。那么高效课堂怎么找到这样一个东西,就两个字:团队。高效课堂把团队建设一支从低层建到高层,低层就是对子,用一个人来满足另一人,电视剧《乡村爱情》中的刘能为什么活的有劲头,谢广坤任何一个东西都能满足他,这是对子关系。两个人不行可以上升到五六人的小组,小组可以上升到班级,班级可以上升到年级甚至全校,一直往上建,满足你的需求,内在的心里需求靠外在的来满足。这种动力系统产生的是幸福感,一个人的情商就是在不断激励中产生的,情商的出现、心理正能量的出现能够帮助孩子人格真正站起来,帮助孩子建立高尚的人格。高层次动力系统就是要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上升到这个境界的人很少,这个境界是无得失境界,需要有信仰的人,如高僧大师。一个团队中,去引导,总是有部分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如果一所学校有十来位教师能够为教育信仰而拼,那么就了不起了。别人如何评价我不管,加班不给经费也无所谓。这个境界是理性的境界,未成年是绝对不可能进入这个境界的。这个理性世界就是毛泽东说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就是佛教说的,解脱了的人。人不应该仅仅为欲望的满足和失去而活,以前的动力境界建立在虚幻的理想上,孩子没有真正的理性,你却要求他有理想,这是假的。那么,这就是高效课堂的动力系统,对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能够让中国教师认识到学习这件事真的可以快乐起来,而且是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它的。四点差别:改变、改良、改革、解脱请思考:改变、改良、改革、“解脱”有何本质差别?科举制废除,并没有发生真正的革命。农民起义,顶多算“造反”——你欺负我,我把你拉下来再欺负你,这能算革命吗?孙中山,走向共和,那才叫革命。“改革”“革命”,二者的差异挺大的,不能随便用词。搞清什么是改革,它分四个层次,最简单的是“改变”,“改良”难度大一点,到了“改革”,真的很难了,不可理喻,不可思议,“香”变“臭”……“解脱”,是宗教的东西。从人到佛,那个难度更大。任何变革,都必然是从“心”开始的旅程。课改三大原则:1.先破后立,不立不破,确保平滑过度;2.从问题入手,让变革首先立于不败;3.破解问题产生的根源,改革课堂制度。好校长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改革,考验教育人的两力!动力——来自内心、理想和情怀;能力——来自观念、途径和方法。在改革当中,动力比能力重要,没有动力就无法克服一切困难。学生身上的“五大资源”第一,独特性资源。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要想真正提供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孩子的独特性,提供并呈现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满足孩子的选择性。第二,差异性资源。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把两个东西放到一块就有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认识差异,利用差异”,我们的眼里要“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第三,组织性资源。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孩子学习动力问题。“要我学”不如“我要学”。“我要他学”变成了“为他人学”。学习动力问题,老祖宗真的没有办法解决,才无奈地空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杜金山建议,把苦改为乐,把勤改为趣。团队动力可谓高效课堂的组织资源。第四,认知冲突资源。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人的内心是有结构的,不是一张白纸,在接受新东西时,首先进行“图式”,比如内心虚位是圆的,过来的新知识是方的——自然排斥。在这种状况下,成年人往往把学习的机会放弃了;而学生是特殊的群体,必须接受,怎么办呢?经过一番理智和情感的斗争,暗示自己,“不能改变它,我改变自己”。于是重新构建图式,把自己的圆调整成方,这是一个纠结的过程,这就叫“认知冲突”。真正的学习,认知冲突是一定要发生的。如果说知识建构的过程中没有认知冲突,没有纠结,没有反对,没有挣扎,那就等于你没有真正搞高效课堂。认知冲突在课堂上表现为各抒己见,矛盾对立,差异纷呈,这些都是课堂的价值点。第五,认知冲突的差异性资源。错误是丰富多彩的,正确是唯一的。这就像中考改卷判断是否雷同卷一样,都对了,无法判定是否雷同;如果错的一模一样,八成是雷同卷。错误一样,等于认知冲突完全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合理利用认知冲突,形成有效的小组对抗,学生就会在质疑探究中,享受“生命的狂欢”。六大判断:道德判断为首杜金山讲,他小的时候世界很简单,黑白分明,人就分好人、坏人,军人就分八路、鬼子。杜曾问父亲,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父亲想了一夜告诉他,好人就是做任何一件事前想想这件事“该不该做”,坏人就是做任何事前都想“能不能做”。杜金山说,人类社会要想可持续发展,做任何事必须完成六大判断:一是道德判断、二是效益判断、三是效率判断、四是资源判断、五是能力判断、六是方法途径判断。全国校长、家长、老师追求的升学率算什么判断?最多算一个效益判断,95%以上的教育停留在这个层次。没有道德判断的教育还是教育吗?如果是教育,是正教育还是负教育,是成人的教育还是毁人的教育?道德的报应已经很多了,三十年教育走偏,社会上积累的问题最后都能归结到教育上的问题,这都是道德的问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基础教育之殇:千教万教“未教”求真,千学万学“不学”做人!科学是求真,而仅有求真是不够的,教育应该“先做人,后求知”。而现实呢?失去了道德追求,失去了道德判断。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