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三、简答题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第一章2一、填空题1、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方志时期)2、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必然的)3、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4、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和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5、南北朝时出现在历史记载中,到唐代变得相当强大,与唐代和平交流居多,且主要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民族是(吐蕃)6、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7、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第三个寒冷期)8、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9、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江汉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10、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11、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是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12、在《史记》一书中,较为全面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货殖列传》)1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和姚鼐)14、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15、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16、宋代之所以把都城建在平原地区的开封,主要是为了就汴河的(水运)17、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被称为(西羌)18、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的发生,相同的特点是都仰仗大河所具有的灌溉。古埃及文明发生于(尼罗河)19、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第二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地理条件)20、“书楚语,作楚声”一语说的是(屈原文学)21、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的特点是(大地域上人口构成多族群)22、北宋时期的“通漕四渠”中有(汴水和.广济河和金水河)23、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制于它的(地理条件)24、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气候)25、殷商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已经十分清晰的相关观念则是(“天下”26、青藏高原地区居住于黄河上游河、潢谷地的羌族人,在西汉时称为(西羌)27、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古埃及和巴比伦文明毁灭了。其重要原因是(与地理条件有关)28、《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杜牧)29、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湖泊水吞吐量急剧下降、中下游水患严重的原因有(过分追求粮食生产和大片地围湖造田)30、使用狗拉爬犁的民族是(赫哲族)31、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统一)32、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会)33、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道家文化和楚辞文学)34、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灾害等)35、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第四个温暖期)36、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统一)37、中国古代创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土地的开垦)38、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功是依靠(联合和融合)339.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属于中国气候变迁中的寒暖交错期。这个寒暖交错期上起西周,下迄(明初)40.在二十四正史中,较为全面地描绘秦汉时期各地区域文化特色的是在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一书中的(《货殖列传》)41.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基调是(.统一)4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43.桐城人以文章扬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姚鼐)二、名词解释1、《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的撰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2、地理环境: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三、简答题1、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答:①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他们的地理条件,从而展开其文化创造历程;②了解一个文化的总体特征,从地理方面进行观察是十分必要的;(③了解文化时所作的地理观察,必须是历史的,文化与地理互动的;④地理对人文的影响,有许多复杂的中介内容。2、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答:了解中国文化的基干,必须涉及先秦区域文化的发展。其为: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经融汇,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干。3、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答:①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故而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②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故而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4、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答: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因此,产生乡土意识。例如,桐城人以文章扬名,是因为苞、姚等人的影响所致。浙东重史学,是因为黄宗羲的影响所致。徽州尚经术,是因为戴震的影响所致。5、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答:⑴华北平原有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利于舟楫之便和人的交流。⑵东部有泰沂山地,有利于人们的文化创造。⑶该地区历来就是发达的农业区,有利于农业文明的创造与发。⑷该地区在很长时期内人口稠密。6、统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其表现有哪些?答:①自有人群以来就相互交流;②甲骨文中有“四方”的明确记载;③西周时代“天下”观念就已十分清晰;④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础,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7、简述古代林木滥砍乱伐的重要原因及严重后果。答:林木乱砍乱伐的原因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森林资源的损失,意味着黄河水土流失的加重。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牧场被开垦,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8.简述中国稻作农业未在岭南形成的原因.答:中国是稻作农业的故乡,然而稻作农业却起源于长江中下游,而不是原始籼稻资源更加丰富的岭南地区。为什么?专家指出,(1)这是因为岭南籼稻生长四季不缺,那里的原始居民没有改良籼稻品种的必要。倒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籼稻的生长是有季节的,人们必须储备粮食才能过冬,在提高产量的要求下,籼稻才得以改良。(2)这说明,自然条件优越到“不劳而获”的地步,不利于文化的创造。当然,自然条件太恶劣也不利于文化的创造。(3)西方有史学家曾提出自然的“挑战”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原因,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古代文明国家最早在黄河中下游兴起,也就不难理解了。4四、论述1、试述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答:①土地的开垦:古代相当重视对土地的深度利用。先秦魏国“尽地利之教”;汉武帝时期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②水利的兴修:既关系农业的兴衰,又关系环境的美恶。(2分)先秦两汉时期曾兴修郑国渠、白渠、六辅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③运河的开凿:春秋战国至清朝后期的运河的开凿历史。2、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答:区域文化构成的因素:①自然环境:人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文化决定地域人群文化的第一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起,该层次内容所起的作用就越大。②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③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人群形成竞争关系。④典型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3、试论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答:⑴社区文化活动可以跨越多民族的界限成为一个地方社会共同的活动。⑵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特质。⑶社区文化活动可以保持地方文化遗产。第二章一、填空题1、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五帝时代)2、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两期)3、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尚公义”)4、红山文化的神庙和祭祀遗址,实际上维系着附近相当大地区人群的(.精神生活)5、夏作为我国第一代王朝,历时近(五百年)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7、中国文化的源泉包括(夏、商、周文化和先秦文化)8、中国文化的源泉是(先秦文化)9、陶器的烧制,直接带出的另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手工业是(青铜器制造)10、庄子哲学思想的宗旨在于个体精神解放,其最高表现是(逍遥和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11、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是(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12、司马迁的《史记》中,“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和舜)13、周幽王被犬戎所杀的年份是(公元前771年)14、我国先民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