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第一节元代的社会概况1、政治上,人分四等。蒙古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的逐步恢复、发展黄道婆从海南黎族人民那里学习的棉纺技术,在松江江浙一带推广。3、思想文化上,逐渐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而佛道两教的影响也很深远。元代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逐渐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元代宗教兴盛,佛道两教的影响深远。八思巴被封为国师,而道教在当时非常流行,尤以全真道在北方影响最大。第二节元代文学概况(一)戏剧——杂剧和南戏1、杂剧(1)元杂剧繁荣的原因A、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B、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尤其是宋、金以来戏剧事业本身的进步,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丰富而深厚的艺术实践。C、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文人沦落下层,成为剧本的创作者,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2)元杂剧的分期A、前期:元杂剧的黄金时期。大都是前期杂剧创作的中心,剧作家也主要是北方人。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高文秀、杨显之、纪君祥、石君宝等。《窦娥冤》、《救风尘》、《西厢记》、《汉宫秋》、《梧桐雨》、《墙头马上》、《李逵负荆》、《赵氏孤儿》等优秀剧作。前期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精神。B、后期是元杂剧由鼎盛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后期的剧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秦简夫等,优秀作品有《倩女离魂》(郑光祖)、《两世姻缘》(乔吉)等。(3)杂剧四大家、四大悲剧、四大喜剧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把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王实甫并列。现在公认的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喜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2、南戏南戏是南戏文、南曲戏文的简称。用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演唱的戏剧形式,最初产生在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是明清传奇的前身。元代后期著名南戏有高明创作的《琵琶记》和尚不能确定作者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传奇。二、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现存宋元话分为三类:1、叙事粗略的文字粗糙的艺术底本,如《三国志平话》;2、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3、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学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大宋宣和遗事》等。诸宫调,它是一种音乐与故事的结合形式。又叫搊弹词、弦索、话本。现存著名的作品有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刘知远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等。杨维桢的诗号称“铁崖体”,想象奇崛,气势飞动,与李贺的诗风一脉相承。第三节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元杂剧的体制二、元杂剧的体制1、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大致相当于现在话剧的一幕,一折还可分为几场。折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大段落,场是小段落。同时一折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第一支曲子标出宫调名称,最后一支用“煞”或“尾”。每剧末有二句、四句或八句韵文概括剧情,前半称题目,后半称正名,可能是演出时的海报2、曲词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情,也可以起到渲染场景,贯穿情节的作用。曲词一般由一个主要演员歌唱,有严格的格律,同一折的各支曲是押同一韵。曲词为长短句,在定格外可加衬字。3、宾白:即念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所以称说白部分为宾白。通常分定场白、对口白、冲场白、背白、带白。元杂剧宾白是以北方口语写成的。4、科范:亦称科汎、科泛,简称“科”。元杂剧的动作身段已具中国戏曲的基本特点:(1)程序化;(2)虚拟化。第二节《窦娥冤》二、《窦娥冤》所揭示的社会意义(悲剧意义)。1、是元代社会的缩影,反映了各种社会问题:①放高利贷的现象。②流氓恶霸横行,社会秩序混乱。③官吏的贪赃枉法,草菅人命。④下层知识分子的穷困潦倒。⑤妇女得不到生命,财全产保障。⑥怨恨和愤怒成为时代的情绪等等。2、窦娥的悲剧不仅是一个善良者被毁灭的悲剧,而且是一个抗争者被毁灭的悲剧,它将会唤起被压迫者的愤怒,进而去同社会抗争。三、窦娥性格特征1、善良、孝顺的性格一是蔡婆婆生病她细心照料;二是受审时,怕婆婆受刑而屈招了;三是上法场,怕婆婆看见心里难受,请求绕道;四是已成鬼魂,求父亲收留孤身一人的婆婆。2、刚强、敢于抗争。四折戏中,有四次重大的戏剧冲突:第一次,是她在自己家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第二次,在公堂上与贪官酷吏桃杌的冲突。第二节《窦娥冤》和其他主要杂剧作品第三次,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愿,进一步展现了她的斗争性格。第四次,窦娥的鬼魂向窦天章诉说冤情,活着敢于反抗,死后仍不肯放弃斗争,理不明,仇不报,死不瞑目。四、《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深刻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2、情节集中,冲突紧凑,结构严谨,矛盾的发展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一是蔡婆婆与窦天章、窦娥的矛盾。一是蔡婆婆、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矛盾。一是窦娥与桃杌的矛盾,使窦娥悲剧命运达到顶点。一是窦天章与张驴儿、赛卢医、桃杌的矛盾。3、语言本色自然,口语化、个性化突出。第一节王实甫及莺莺故事的嬗变一、莺莺故事的嬗变中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宋代秦观、毛滂作【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宋官本杂剧《莺莺六幺》、金院本的《红娘子》、南戏《张珙》,其中最著名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的再创造。二、《西厢记》的创新之处1、体制的创新A、把《董西厢》改写成戏曲,改变了那种由说唱艺人从头到尾自弹自唱的形式。B、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题材更集中,艺术上也有提高。C、不同于其他的元人杂剧,《西厢记》五本二十折。D、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2、题旨的改造A、《西厢记》明确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愿望。王实甫强调,这一对青年“情”一发难收,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提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B、《西厢记》更以同情封建叛逆者的态度,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并通过他们的美满结合,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要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在故事的长期流传过程中,人民突出了他们的热情、勇敢的品格,并在他们的美满结合中寄托了自己的希望。王实甫的《西厢记》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和愿望。第四章白朴、马致远白朴(1226——1306?)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词集《天籁集》。散曲存40余,其中小令37首,套曲4套。杂剧15种,仅存三种:《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梧桐雨》是历史传说剧的代表,通过唐明皇的艺术形象,概括了一代兴亡的变化,寄托了“悲叹兴亡”之感,“追怀”“故园”之思。唐代《长恨歌》(白居易)、《长恨传》(陈鸿)、《梅妃传》(曹邺)、《高力士外传》(郭湜)、《明皇杂录》(郑处诲);宋代《杨太真外传》(乐史)、金院本《击梧桐》、宋元南戏《马践杨妃》;元代杂剧《梧桐雨》(白朴)、《哭香囊》(关汉卿)、《霓裳怨》《华清宫》(庾天锡);明传奇《彩毫记》(屠隆)、《惊鸿记》(吴世美);清传奇《长生殿》(洪升)。《梧桐雨》值得注意的特点:1、主题的复杂性“爱情”主题说;“政治得失”说;“沧桑之叹”说,借李、杨故事抒发“沧桑之叹”,即一种美好的东西失去以后又无法复得的哀伤和追忆,表现极盛之后的寂寞给人带来的无可排解的悲哀,一种对盛衰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幻灭。2、确立了以曲为主的中国诗剧模式,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尤其第四折,二十三支曲子,通过对“秋夜梧桐”的描写,反复地以凄凉萧瑟的环境与人物的心境相互映照、互相交融,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第二节马致远和《汉宫秋》一、马致远的生平与创作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大都人。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有“曲状元”之誉。有杂剧15种,今存7种,即《青衫泪》、《汉宫秋》等,内容多写怀才不遇和神仙道化之类,《汉宫秋》为代表。散曲集《东篱乐府》。元代最著名的神仙道化剧作家,有“万花丛中马神仙”之称,如《黄粱梦》、《陈抟高卧》等。二、《汉宫秋》所表现的复杂的文人心态剧本深刻地流露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沉痛的忧伤情绪,是现存最早敷演王昭君故事的剧本。1、对历史题材的加工改造。A、匈奴强大,汉朝弱小,昭君在大军压境下,为解救国家危难而出塞。B、汉朝官员,贪污受贿,勾结匈奴,侵犯边境,卖国求荣,是苟且偷安的民族败类,成为主要的指责对象。C、王昭君在边境自杀,表现出强烈的“汉家气节”和爱国思想。意义:民族压迫下,民族情绪的曲折表现,描绘汉元帝对昭君的思念中,渗入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流露出深沉的忧伤情绪:2、主题思想的复杂A、“爱情主题”说B、“政治主题”说C、“双重主题”说“爱国思想和爱情得到结合”(刘大杰),寄托所要表现的民族精神和“汉家气节”。第一节南戏的发展及其体制一、南戏概况早期南戏仅存《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三部。《张协状元》为南宋剧本,后两者为元代剧本,合称《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二、南戏的体制:1、结构形式:开头通常有“副末开场”。场次结构称为“出”。与杂剧相比,更便于反映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描写众多的人物。2、音乐形式:它是用“宋人词调”和“里巷歌谣”相结合的曲调来演唱,轻柔婉转;伴奏以管乐、鼓板为主;一出用多宫调的曲子组成多套曲;一出中不限通押一韵;上场各种角色皆可演唱,除独唱外,还可以合唱、接唱、对唱;多用南曲,也杂用北曲,称“南北合套”;不同地区出现不同声腔,如弋阳腔、馀姚腔、海盐腔、昆山腔等。3、角色体制;以生、旦为主,还有净、末、丑、外、贴。科范叫做“介”。第二节高明和《琵琶记》《琵琶记》被称为“词曲之祖”,它的出现标志着南戏的成熟。作者高明,号菜根道人,晚年隐居宁波南乡的栎社。《琵琶记》的创作是想通过宣扬儒家传统道德来纠正“恶化”的风俗,调和社会矛盾,这是高明的社会理想。一、《琵琶记》故事的流传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徐渭《南词叙录》:“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元杂剧《铁拐李》京戏《小上坟》。《琵琶记》对剧情作了重大改动,把蔡伯喈改成一个忠孝两全的正面人物。情节上设计了“三不从”。二、《琵琶记》悲剧的意义:1、通过蔡伯喈的故事,揭示了“忠”与“孝”这两大封建时代的基本伦理观念的冲突和虚伪性,暴露了封建道德自身的矛盾及其不合理性。2、通过赵五娘悲剧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许多妇女身受的深重苦难,显示了中国妇女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和传统美德。主观上宣扬了子孝妻贤等封建道德,但描写的人物和社会生活的意义却更为丰富、复杂,其价值主要在于客观意义。三、《琵琶记》独特的艺术成就1、双线交叉的结构布局。一条线以蔡伯喈为中心;一条线以赵五娘为中心。这种结构方式的艺术功能:为观众创造一个开合自由,对比强烈的广阔社会环境和戏剧情境,既有利于突出其悲剧性,又可以使人认识造成悲剧的成因。2、语言上,《琵琶记》曲词富有文采,宾白接近口语,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节高明和《琵琶记》3、《琵琶记》在人物心理描写上,体现了塑造艺术形象的高超才能。第三节“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四大南戏,习惯上简称——“荆刘拜杀”。一、《荆钗记》《荆钗记》一般认为是元人柯丹邱作。歌颂了王十朋、钱玉莲以忠信为基础的爱情婚姻。剧作反映了市民阶层对爱情婚姻的理解,使作品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二、《白兔记》《白兔记》极富民间创作特色。全剧情节生动、文字质朴,在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故事中透射出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朴素的民间心理。三、《杀狗记》《杀狗记》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徐畛所作。全剧共三十六出。这个家庭伦理剧,宣扬了“亲睦为本”、“妻贤夫祸少”的道德,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