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史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产生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元,复兴于明清,结束于清末民初一、唐Q: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最早的报纸诞生于唐?A:唐代孙樵的《读开元杂报》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但《开元杂报》已经无存。两份“敦煌进奏院状”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二、宋1、邸报:是一种出现于宋代,以朝廷政事和宫廷动态为内容,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由都进奏院定期发布的封建政府正式官报。2、定本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号,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增减。3、小报:是一种出现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内容与邸报大致相似,也刊发朝廷不刊发的机密事的民间非法报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Q: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新闻事业发展于宋?A:封建官报邸报的发展,新型小报的出现,定本制度的形成三、元言禁更严,无官报,有民间雕印的非法“小本”,印刷水平高,出现大量学术书籍、科举信息和商品广告。四、明邸报流程:通政司——六科——提塘。2、商品经济比较活跃的地区出现了民间报房(营利)。3、《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4、严禁抄传邸报五、清1、小报:清初公开发行,康熙末年开始禁止,经雍正、乾隆禁绝2、京报:出现于清代的合法民间报房报纸,主要集中于北京,内容与邸报大致相同,来自内阁和科抄,没有报房自己采写的新闻,也没有任何评论,以赢利为目的。六、对古代报纸的评价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是受到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的影响。第二章、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一、鸦片战争前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时间:1815.8.5;创办人:(英)米怜、马礼逊;地点:马六甲;内容:阐发基督教义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刊时间:1833.8.1;创办人:(普)郭士力;地点:广州;内容:宗教、伦理道德、科学文化知识3、《蜜蜂华报》(1822,澳门,葡萄牙文)——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外文报纸二、鸦片战争后1、香港○1《遐迩贯珍》: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第一家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2香港报业繁荣的原因:处于英国的控制下,办报方便;繁荣的商业推动报业发展;广州地区的报纸在相当程度上是靠香港来满足的,对报纸有一定的需求量2、上海○1《北捷华报》(1850):上海的第一家外文报纸○2《字林西报》(1864):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2○3《上海新报》(1861):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4《申报》(1872):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以盈利为目的,自负盈亏,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新动向。在外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中,第一家由中国人主笔的(蒋芷湘、钱欣伯、何桂笙等)。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实效性,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加强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其创办和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申报》与《上海新报》的竞争:内容上进行一系列改革,注重经营管理,采用经济手段竞争。○5《瀛寰琐记》(1872):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6《寰瀛画报》(1877):我国出版的第一种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点石斋画报》(1884)为同时期其他画报所不及。○7《民报》(1876):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8《消闲报》(1897):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由《字林沪报》创办)○9《新闻报》(1893)由英商丹福士创办。《字林沪报》(1882)效仿《申报》,聘请中国人(戴谱生、蔡尔康等)为主笔,重视言论和文艺。《新闻报》、《字林沪报》、《申报》在上海形成了“三报鼎立”格局。○10《六合丛谈》(1857):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内容有宗教宣传、自然科学、商业行情、中外新闻等无所不包。○11《万国公报》(1868):最有影响力的传教士报刊。创办人和主笔是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内容以介绍西学知识为主,同时也刊登时事性内容。力图通过这两方面的内容扩大他们对中国社会内部变革运动的影响和干预程度。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康、梁等维新派人物都曾受到它的影响。3、京津○1《中西见闻录》(1872):北京第一个中文近代化报刊。责编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要内容:科学技术知识和新闻报道。○2《北方邮报》(1880):天津第一家近代报刊。1886年中文《时报》和英文《中国时报》出版标志着外报在天津(包括中国北部)活动的真正开始。4、对在华外报的评价○1政治:外报是外国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为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服务。外文报纸比中文报纸侵略性强得多;中文报刊中,传教士所办报刊的政治倾向比商业报纸强烈得多;葡文报刊侵略性较弱。○2文化:外报所介绍的自然科学知识,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在客观上对中国读者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对维新派思想的形成有明显影响。○3新闻业务:外报使中国人认识了近代报刊的功能,把西方的报纸观念、办报模式和方法带到了中国,提供了方法和经验;培养了一批受过新闻工作职业训练的中国人,如王韬;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办报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第三章、戊戌变法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1、林则徐组织译报活动,是中国重视近代报刊的第一人。《澳门新闻纸》《澳门月报》太平天国洪仁玕的办报主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太平天国集权统一领导的工具,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监察政治。较有名的中国资产阶级报刊:香港《循环日报》、上海《汇报》、广州《述报》《广报》2、《循环日报》1874年创办于香港,创办人和主笔是王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报纸,第一个以政论著称的杰出报纸。宗旨是“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特点是以政论而著名,宣传变法自强。其在创办的十年间所达到的思想水平和为推动改革所做的努力,一时无与伦比。3、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报刊政论家,是香港《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主笔。他逼近熟悉中国政事,了解中国国情,而且具有较好的西方文化和国际时事知识的素养。他对报刊政论文体的改革做出了贡献:1、3他提出了这一文体的写作原则,强调文章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能够看懂;2、在写作过程中,王韬自己的政论也是按这个原则写作的;3、这种文风给当时在时文统治下的文坛抽来一股清风,同时为报摊的政论文体树立了最早的榜样,对以后维新派报刊政论也产生了很大影响。4、《万国公报》(1895):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纸,进一步宣传变法主张《中外纪闻》(1895):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强学报》(1896):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政治色彩更鲜明,影响更大,旗帜鲜明地倡导变法维新。意义:1、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变法维新运动已由一般的思想启蒙工作转变为在士大夫阶层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性政治活动;2、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三个报纸的出版中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为即将到来的中国人办报高潮来开了序幕;3、通过办报办会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政治活动家和报刊宣传家,为维新派后期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由汪赓年任经理,梁启超任主笔。影响和特色:1、作为广大爱国臣民的喉舌,喊出了时代最强音——国难临头,非变法不足以图强。充分表达了广大爱国臣民的心声,鲜明反映了国家垂危,不变就要被淘汰的时代特色;2、在宣传鼓动中做到了两个结合,把万事万物发展的观点与变法维新运动的实际结合在一起,把变法宣传与思想启蒙工作结合在一起;3、对中上层官吏和众多士大夫进行广泛的宣传,逼近宣传兴学,还鼓吹立会办报。6、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它打破了外报在中国新闻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其特点是报刊数量大,办报地区广,报刊品种多。其他影响较大的报刊有澳门《知新报》、湖南《湘报》《湘学报》、天津《国闻报》《国闻汇编》等。7、对维新派报刊的评价:1、首次打破了外报在中国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报刊称为社会舆论的中心;2、最早吹响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号角,冲破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言禁,为争得言论出版自由迈出了可贵的一步;3、对报刊业务上的多方面改革和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日本的办报活动1、《清议报》:1898年在横滨创办,主编梁启超。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宣传介绍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文化道德思想。2、《新民丛报》:1902年在横滨创刊,主编梁启超。办报宗旨是“开民智,造新民”,向人们鼓吹一整套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学说、科学理论知识。特点:许多重要文章都出自梁启超之手,他进一步发挥了“时务文体”的特点。影响及意义:其主观意图是为鼓吹社会改良的政治主张服务的,客观上介绍旋床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批判了一些陈腐不堪的旧意识旧观念。1903年后,影响逐渐变小。3、《新小说》:中国近代第一份以刊登新体小说为主兼及戏曲、诗歌、文艺理论等的文艺刊物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中国日报》:1900年创刊于香港,总编辑陈少白。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兴中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革命报刊。内容:宣传爱国救亡、排满,抨击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揭露保皇党的反动面目,反击改良派对革命的污蔑,积极宣传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声援反清斗争。2、《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胡汉民、章太炎先后任主编,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主要内容:宣传三民主义三、两派报刊的论战双方:《新民丛报》(梁启超)VS《民报》(胡汉民、汪精卫、章太炎)问题:1、革命还是保皇;2、民主共和还是君主立宪;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4、要不要用革命手段彻底推翻清王朝(焦点)影响:经过这场论战,革命派胜利,革命派和改良派在政治上、思想上彻底划清了界限。从此,君主立4宪主意的市场大大缩小,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四、报刊业务的改进表现:1、新闻报道工作的改进:○1新闻比重加大○2新闻写作改进;2、报纸编辑工作的改进:○1版面和编辑工作的改进○2以看在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在这一时期受到重视○3广告在各类报纸版面上也开始占有重要地位;3、报刊评论工作的改进(时评+编者按);4、新闻摄影图片在报刊上出现。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一、民国初期新闻事业的发展1、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去代理人前清的官报,大量出版;2、鼓吹“实业”、“教育救国”的经济报刊、教育报刊,以及要求妇女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3、政党报刊的蜂起二、黄远生(1885——1915)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被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称为报界奇才。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专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和《庸言》月刊,担任过《申报》和《时报》驻京特约记者,并为《东方杂志》《论衡》杂志、《东方日报》《国民公报》《亚细亚日报》撰稿。他以深厚的中西学问基础、超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卓越的采访写作技巧而著称。《远生文集》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他以撰写新闻通讯见长,其通讯的特点有:1、题材重大,记载翔实;2、忧国忧民,痛下针砭;3、须眉毕见,幽隐必达;4、通俗自然,不拘一格,开创了“新闻日记”的体裁。其新闻思想:1、论述了舆论机关的使命,认为办报的目的是“主持正论公理,以廓清腐秽,而养国家之元气”2、主张通讯、评论要植根于事实,反对空谈,反对强加于人;3、提出了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修养,提出“新闻记者须有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三、邵飘萍(1886——1926)民国初期的著名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重视通讯社,并以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