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名词解释:⑥◆1.邸报:发端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到了宋代开始成为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发布的正式官报。内容包括:天子诏旨、天子起居、官吏任免、奏章、战报、刑罚。有多种别称:进奏院状报、邸状、邸吏状、朝报等。南宋时使用“朝报”最多。“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邸报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封建统治的阶级的利益服务的。◆2.定本制度:为了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宋真宗咸平2年,宋王朝制定了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货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宋代的“定本”制度起始于宋宗咸平二年,它的定制和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宰辅们的意图,为巩固他们的统治秩序服务。这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其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情感。王韬主张政治上建立君民共治国家,经济上开矿筑路,扶持民族工商业,外交上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反对列强侵略。◆4.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创新型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创造的新型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用的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的更加熟练,又被称为“新民文体”。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这种文体首先是王韬在《循环日报》上运用,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它有三个突出的特点:行文自由,不拘一格;平行畅达,词汇新颖、生动;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渲染力。◆5.苏报案: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前后七次庭训,章太炎和邹容被判永远监禁,但由于当事人和时人的坚决反对,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永远停刊。至此,这场以清廷为原告的诉讼方告结束。史上称此案为“苏报案”。◆6.癸丑报灾:1913年(癸丑年),袁世凯为了达到独裁独裁的目的,派人刺杀宋教仁,解散国民党,弹压了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和其他反袁报纸进行摧残,大批报馆被查封,大批报人被杀害。到1913年底,全国报纸由年初的五百多家减少到一百三十多家,袁世凯对新闻界的扫荡史称“癸丑报灾”。◆7.史量才:一位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建立英美式报业托拉斯的构想因国民党当局阻挠而失败。“九•一八”事变后,他认清了蒋介石对日妥协的本质,深明抗日大义,开展了《申报》纪念六十年的革新活动。史量才和《申报》的变化为社会所瞩目;(而在国民党当局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申报》脱离它的控制,在软硬兼施都未能奏效的情况下,1934年11月13日下午,史量才被特务枪击,当场身亡。)◆8.张季鸾:中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1905年留学日本,任《夏声》杂志编辑,1910年任上海《民立报》记者,1913年北上创办北京《民立报》,因披露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合同而被捕入狱。后任上海《新闻报》驻京特派记者。他在新闻界享有盛名是在担任了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之后。◆9.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10.中国的西北角: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于1935年7月14日起,从成都出发,西至敦煌,北抵包头,实地考察了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的许多地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的情况和民情风俗,至1936年6月结束,历时10个月。沿途撰写的旅行通讯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1936年8月,他将此次旅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数月内连印7次。此书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到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1.北大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徐宝璜、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该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12.反“客里空”运动:“客里空”是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恶劣文风的代名词。在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彻底的土改。但是在宣传中出现了一些右的倾向,主要是没有大力宣传发动群众,反而过分渲染了地主“献地”的行动,给人以“和平土改”的印象。这种宣传,偏离了共产党彻底的土地革命路线,也招致了农民的不满。1947年,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晋绥日报》发起了反“客里空”运动。该报刊载了部分不真实新闻及其作者、编者的检讨文章,承认自己新闻业务方面的作风问题,克服这些问题的目的是发扬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反“客里空”运动在各解放区具有普遍意义,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运动在各解放区普遍开展。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了解放区新闻工作者的自我改造,对于坚持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对于密切联系群众,有着重要意义。运动后期由于受土地改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曾一度出现过夸大事实、无限上纲,以致揭发不真实的新闻也产生了不真实的偏差。经过这一运动以后,反“客里空”成为中国新闻界经常注意的一个问题。简答:③◆1.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近代中国的新闻传媒只有报刊,谈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实际上也就是指他的报业思想。其报业思想主要体现五个方面:(一)报刊舆论观:①舆论之定义是多数人公开表达的真实意见②舆论可分为健全舆论与非健全舆论,健全舆论是多数人正确意见之结合③健全舆论印产生需要报馆的引导④舆论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功能(二)报刊功能观:①“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之“通”的功能②“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功能(三)报刊自律观:①对报人素养的要求办出更好的报刊,这些努力应包括学识和能力两方面②对报馆言论独立的要求报馆的言论独立是对社会尽责的前提。言论独立性是作为报刊和报馆存在的首要条件而存在的。(四)报刊编辑观:①编辑理论思想主要是对于办刊要有一个确定而高远的指导思想,和报馆编辑立言的基本规范。要把握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②编辑业务思想办报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大胆改革报刊版式编排,尽可能地运用最新最合理的编排方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做法。要注意版面条理清楚。(五)报刊文体观:梁启超有其坚持的新文体:语义平白易懂,以求说理透彻为先;内容上切中时弊,有感而发,改变过去报刊文章无病呻吟,满纸风月的不良作风。行文形式上有较大自由,抛弃旧的束缚,纵笔所至,自由通畅;用语上杂采理语、韵语、外国语法,以于表达;以情动人,寓理于情。◆2.黄远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黄远生:①在强调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成功地运用了文学手法进行新闻报道,使文学与新闻融合自然,开创“通讯”这种新闻文体。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②提出新闻记者“四能说”:“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该理论对新闻记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和标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③著《远生遗著》的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本报刊通讯文集。◆3.简述私营报业出现“黄金十年”(1927-1937)发展期的原因: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南京政府取得名义上的全国统一,相对和平没有战争侵扰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民族资本主义带动私营报业短期发展;②国民党的内部斗争政治局势的发展刺激了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③军阀混战使报业在政治上受到的威胁相对解除,执政的国民党暂时控制不严,,国民党内部不统一,无法对新闻界形成统一,给民营新闻事业提供了自由。◆4.简述近代副刊在报纸文化品位的构建上的作用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副刊从诞生时起就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报纸的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副刊最初是为了补充因新闻不足而产生的空白。五四时期,副刊成为文学革命和知识启蒙的平台,各种思想的交锋,奠定了副刊偏重文艺性、知识性的传统。从副刊本身的特性出发,笔者认为,副刊的新闻性不是时效性,而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可能的未来走向的,与当代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表现。◆5.简述埃德加·斯诺在华的新闻活动斯诺于1928年来华,头两年他担任上海英文周报《密勒氏评论报》助理编辑、代理主编。1930年到1932年,他担任美国“统一新闻协会”驻远东游历记者、驻北平代表,报道“一二八”淞沪抗战,写作《远东前线》一书,记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和经过,歌颂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1933到1937年,他在北平,任职燕京大学新闻系新闻学教师,讲授《新闻特写》和《旅游通讯》课,同时兼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远东撰稿人,纽约《太阳报》、英国《每日先驱报》记者。1936年6月到10月,斯诺抵达西北山区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在苏区(中共革命根据地的俗称)进行了大约4个月的深入采访后,在《密勒氏评论报》、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邮报》等多家报纸连续发表数十篇陕北访问报道,这一世界头号新闻轰动了中外新闻界。1937年10月,这一系列新闻通讯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描绘中国革命的真相,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真实情况。1937年,为对付日本的入侵,国民党政府与中共共产党组建抗日联合战线。期间,斯诺采写了大量有关中国时局与战事的新闻通讯报道。1941年初,他从香港向美国报刊发出报道皖南事变真相的急电,被重庆国民党政府取消在华记者特权,斯诺离开了生活了13年的中国。1960年、1964年和1970年斯诺以美国《展望》杂志、法国《新宣言》周刊记者和作家的身份来华,访问新中国。他撰写的《大河彼岸》一书,被称为了解新中国的“百科全书”。1970年斯诺访问中国,成为中美关系缓和的因素之一。斯诺与毛泽东畅谈后发表了题为《同毛泽东的谈话纪要》的新闻报道。引起了美国政府的积极反应。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博士秘密来华,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