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子课题:关于"语文课堂文学类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习惯与积累并存,方法与训练齐飞负责人:吴平康世芬2关于"语文课堂内文学类阅读教学模式研究"的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是,我们从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对课内外阅读兴致不高,课内阅读内容不丰富,形式单调;课外阅读内容驳杂,良莠不齐,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收效甚微,难以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学生在考试中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有欠缺.有感于此,我们在省级课题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习惯与积累并存,方法与训练齐飞”的子课题研究.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文学类阅读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2正确把握考纲要领,有效训练,有效作答.实现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领略文学类阅读无法预约的美丽.3摆脱以往教师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与作品直接对话,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为其情感价值的体现提供平台.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在预设和生成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自主阅读.3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实现个性化阅读.4学生把握考纲要领,领会出题意图,有效作出评析.四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措施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㈠、第一阶段:起步阶段。①成立课题小组,初步拟订研究计划。3②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及优秀教改经验,了解有关教学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③布置研究任务,初步探索课堂教学模式。㈡第二阶段:试验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在课堂内文学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有效地积累,并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能力着实提高.第一阶段的研究是起步,实施方案还不太规范,于是开始第二阶段的研究。①分析特教书刊中有关“阅读教学”的资料,把握“阅读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②充实研究方案。③开展听课与评课,相互交流教学心得,提出改进意见,讨论模式的大致结构。④确定模式流程,开设阶段性研究成果汇报课。㈢第三阶段:运用、总结阶段。第二阶段我们已摸索出了模式的大致流程,认识到这种模式是可行的。然而,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同,教学对象也不同,运用这一模式还势必涉及一系列的具体问题需要探讨。如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如何考虑?初中和高中是否能同用这种模式教学?如何结合教学对象、内容采用不同的引导法?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根据以往工作的经验,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由此进入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做法:①运用模式教学。②相互听课、评议,交流研究所得。③查阅学生考卷,分析阅读题的答题情况,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明确改进方向。④各成员介绍自己在模式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说出处理意见,共同完善模式结构。⑤汇总各成员的研究资料,根据课题方案的实践情况,对材料进行归类和综合性分性,得出结论。4五、结果与分析1在预设和生成中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精心备课,把握学生的阅读动态,预设的目标较好地完成.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实现学生自主阅读.学习语文除了基础的夯实外,文气与才气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不仅能较全面地提高其语文素养,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益处.3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实现个性化阅读.学生在几年的培养中,逐渐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勇于不拘一格地秀出自己的风格,这与高考精神中的探究拓展是一致的.4学生把握考纲要领,领会出题意图,有效作出评析.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生活中不能离开考试,考试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的途径之一,因而,我们实现了学生在阅读模块中能力的逐步提升,使学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六、有待加强之处.高中课程太紧,教师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地挤压时间,有时候难免会有些顾此失彼,在赶课程的情况下,又占用了原本属于学生的时间.我们还是应该把读书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将会获得更好的效果。“考纲解读――阅读指导――有效训练――个性理解――成效对比"的阅读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实践,依照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起一定的指导作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我们常常会因为时间的紧迫而不能完全实施此目标.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大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做到因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所学课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实施方法,经常地、全面地、不断地指导学生读书,用不断提高他们读的能力来促进其综合能力的形式,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龚雄飞《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3、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漓江出版社,19975语文课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指导三亚榆林八一中学吴平康世芬根据教学内容的分配,我们可以将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等级:初级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习惯积累为初级目标.体验感悟为中级目标,评价鉴赏和探究属于高级目标.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是一种分层次完成的工作,是循序渐进的,是一项长期而又有意义的工作.培养学生的习惯.习惯包括诵读习惯,圈点勾画习惯,看注释习惯以及做笔记习惯.读书多了,其义自见了.诵读要有感情抑扬顿挫,起伏有致,体现汉语的美感,较突出地体现在散文教学中.在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阅读.目的不是让学生一定要读得多好,而是让学习能在最初的目标中实现读中悟,悟中读的目标.但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从一开始阅读便学会圈点勾画,看到非常好的句子或是有疑惑的句子便圈点下来,甚至加以评点,长此以往,那种妙用一定会在后来的考试中体现.对于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借助课文注释,有许多注释对作者及背景的介绍非常详尽,对有些难点字词句也有非常好的诠释,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养成读注释的习惯.读得多了,大脑装不下了,我们便可以记笔记了,笔记本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的东西,学生可以随时记载下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良言,也可以采撷文本中精彩的片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读书经验。一个人要成才,一定要勤于读书。当被问到“你一般每天阅读课外书多长时间”的时候,31.4%的学生平均每天花费20~40分钟阅读课外书;平均花费40~60分钟阅读的学生,占19.5%;18.0%的学生每天看课外书花费1小时以上;17.2%的学生阅读课外书平均花费10~20分钟;13.0%的学生不是每天都看课外书;0.8%的学生从来不看课外书。其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相比较来看,低年级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短。调查表明,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并不多,需要我们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有益读物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读书的好风气。重视学生的积累.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积累也便逐渐形成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千古流传的箴言,都告诉我们积累同样也是学习的基本途径.可6以这么说,离开了积累,则万丈高楼轰然倒塌.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积累字词,积累名句名篇,使学生用知识来武装头脑,学生会在无形中将名篇中的精华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那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大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课堂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更是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熏陶,积累发展语言的最佳时机。语文课堂语言的积累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背诵,在一遍又一遍的对精美的语段语词的读、背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中加深了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如外我们教师还要抓住文本“间隙”进行适当的“布白”或补充、拓展,引导学生读悟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在课堂内文学类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了解体验也是打开作品的一把钥匙.了解散文或是小说的文学样式,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在情节中所彰显的性格,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当学生能达到上述要求时,文本的阅读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因而,阅读的体验对学生非常重要.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学生体验下品读出来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同学可以读得慷慨激昂,有些同学则读得沉淀压抑.这样的体验,可以在学生中交流探讨,其中也包括对情感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妙,须将此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经历了了解和体验之后,我们可将目光转向我们的应试阶段.在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包括评价鉴赏和探究等题目的出现.有了前面一系列的准备,后面的题目也显得非常可爱了.特别是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如:这篇文章在写法、语言、形象方面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在些三者紧密联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关系.在课堂文本类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处理三者的关系,各至妙境.我们作为教师只有有长此以往的层次目标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见到一定成效.通过反思深化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淀,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提高教学生成功的可持续性,在反思的基础上再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7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中一些突发事件.学生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课堂上必能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8学生阅读习惯与知识积累现状调查报告调查人:吴平康世芬一、调查目的:新课程提出,有效的教学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接受过程,更是学生主动阅读和知识积累的过程,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挖掘的前提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而,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些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大量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一做法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基础性、开放性和时代性。本次调查主要想较全面了解我校初中高中学生知识积累的现状,并综合分析,形成课题的第一手材料。然后更新观念,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结合文献研究法探索出积累阅读的途径,引导学生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广泛积累,扎实推进课题研究。二、调查方法与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共15题,其中文字题1大题。内容以半封闭的选择题为主,辅以开放性的文字调查题。分别对初三(3)班以及高三(3)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23份,回收有效试卷114份。三、调查结果与分析:问题之一: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十分单薄。调查时,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阅读课中,你回答问题时是否准确流畅?()A十分流畅B不是很流畅C心里有,有时不知怎么说。选项ABC9年级初三(3)高三(3)高三(4)初三(3)高三(3)高三(4)初三(3)高三(3)高三(4)人数238715191216158比率42.519.025.927.745.244.429.635.729.6总人数384639总比率30.89437.39831.707通过回答问题、写作文、写日记,你感觉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A十分丰富B仅仅限于书本C知识积累很不够选项ABC年级六五四六五四六五四人数2011518151716165比率37.026.118.533.335.755.529.638.018.5总人数364837总比率29.26839.02430.081问题及原因分析:我们清醒地看到回答问题十分流畅的只占30.8%,不流畅的同学占37.3%,无法组织语言的竟然达31.7%。这说明学生的积累不够,并且表达能力欠缺。古人云:慧于心秀于口,腹有诗书语自华。有了丰富的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就能厚积薄发,学生在口语表达时自然视界敞亮、滔滔不绝了。从学生对第2个问题的回答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仅仅限于书本的竟占到了39%,认为自己语文知识积累很少的占30%,这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