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II)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PartII:6~12)【六、早期启蒙教育思想】1.倡导新的教育主张¥“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A.黄宗羲认为,学校应成为议论国家政事的场所B.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局面C.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新思想¥“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A.王夫之认为,人性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之中,从而提出了人性“日生日成”的著名论断B.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为:a.继善成性,使之为善b.可以改变青少年时期因“失教”而形成的“恶习”¥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A.颜元针对传统教育的偏见,认为“义”和“利”两者并非截然对立,是能够统一起来的B.“利”是“义”的基础,“正谊”、“明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谋利”和“计功”C.“利”也不能离开“义”,而且“利”必须符合“义”D.这种见解冲击了传统的禁锢,是中国古代对于义、利关系问题的认识出现新趋势2.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颜元与漳南书院¥A.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B.62岁时,主持漳南书院C.亲自规划书院规模,设置六斋,规定了各斋教育内容,开展实学教育,并制定“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D.在他的办学实践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E.其高足李塨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颜李学派”¥“实才实德”的培养目标¥A.“实才实德之士”,即是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也称“圣人”或“圣贤”B.有两种:通才和专门人才C.冲破了理学教育的桎梏,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特征¥“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A.“真学”、“实学”的主张,其六斋的教育内容是最明确、最有力的说明B.六斋为:1)文事斋;2)武备斋;3)经史斋;4)艺能斋;5)理学斋;6)帖括斋C.“理学斋”和“帖括斋”为了“应时制”而暂时设立D.同理学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大大超越了“六艺”教育,把诸多门类的自然科技知识、各种军事知识和技能正式列进教育内容,并且实行分科设教,蕴涵着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习行”的教学方法¥A.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B.一方面,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教学方法,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C.虽然讲的是个人行动,没有社会实践的意义,但他强调接触实际,重视练习,从亲身躬行实践中获得知识,在当时脱离实际的“文墨世界”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七、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A.19世纪初,资本主义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带动海外传教事业的兴盛B.1807年,马礼逊隐匿于广州的美国商馆,进行传教;1815年,他提出创办马六甲书院的设想;1818年英华书院开学C.英华书院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教会学校,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D.19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E.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为华人开办的学校,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hong2)、黄宽、黄胜等三人在教会资助下赴美,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而容闳则于1872年促成了中国近代史是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第一批幼童留美¥教会学校的发展¥A.随着西方各国在华事业和洋务派兴办的洋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教会学校的层次不断提高B.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此后基督教教会学校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C.教会学校的独立性加强,从而加速了教会学校的制度化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A.1877年为适应教会学校的发展,规范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决定成立“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这是近代第一个在华基督教教会联合组织,极大推动了教会学校的教材编写工作B.1890年第二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召开,将18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议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C.“中华教育会”标榜“以提高对中国教育之兴趣,促进教学人员友好合作为宗旨”,对整个在华基督教教育进行指导。中华教育会扩大了工作范围,强调工作的经常性和规范性,后来实际上成为中国基督教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会学校的课程¥A.教会学校的课程设置经历了由各自为政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B.1877年以前,自行安排课程C.1877年后,统一编译教科书,引导教会学校课程向规范化发展D.1890年,对课程同一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成为中华教育会努力推行的事项E.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宗教、外语、西学和儒学经典等2.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洋务学堂的兴办、类别与特点¥A.背景:洋务运动发生发展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大量购买西方的先进的枪炮船舰,采用新法操练海、陆军,兴办造船制炮的军用企业,发展到兴办诸如厂矿、铁路等民用企业B.兴办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和“西艺”为主C.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而逐渐开办,大致上可以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D.洋务学堂是套种在传统封建教育体制边上的幼苗,根治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难脱其桎梏和影响,又表现出新旧杂糅的特点E.洋务学堂缺乏全国性的整体规划和学制系统,相互孤立,没有明确的界限和衔接关系,但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近代特征。它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动摇瓦解了封建旧教育体制,实际启动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京师同文馆¥A.最初作为外语学校设立,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B.由于《天津条约》中的歧视性规定,迫使清政府做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C.1862年6月11日,正式上课,后添设俄文馆、法文馆、德文馆、日文馆D.为适应洋务运动对科技人才的需求,1866年添设天文算学馆(科技馆),引发了近代以来关于教育改革问题的第一场大争论E.1876年,同文馆由单纯的外语学校发展成为一所以外语教学为主,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F.是洋务学堂的开端,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福建船政学堂¥A.又称“求是党艺局”,是福建船政局的组成部分,由左宗棠1866年创办,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也是洋务运动时期最大的专门制造近代轮船的工厂B.学堂由前学堂和后学堂两部分组成,学制五年;前学堂专门学习制造技术,后学堂学习驾驶和轮机技术C.前学堂又添设“绘事院”和在职培训学校“艺圃”,这种通过工读结合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做法,开我国近代职工在职教育的先声D.在近代中国海军事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近代中国海军输送了第一代舰战指挥和驾驶人才,也为近代中国船舰制造业的发展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同类学堂的先驱和办得最久的一所,无愧于“近代中国海军人才摇篮”的称誉¥幼童留美与派遣留欧¥A.留学教育主要表现在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B.1872年,留美幼童是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得力于容闳的倡导;由于新旧不同观念的管理人员的争执,还有加之国内守旧派的反对;1881年清政府下令全数撤回留美学生,留美计划宣告夭折;但留学生仍成为近代中国科技、实业和管理等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C.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沈葆桢的建议,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刘步蟾等人成为近代中国官派留欧学生的前导;由于社会落后和封建桎梏,并非人人得以尽展其才,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容低估,为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A.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典型的方案是“中体西用”——在中学的主导下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B.从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有人用“主辅”等来表达“中学”和“西学‘二者之间的主次问题C.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旨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张之洞与《劝学篇》¥A.张之洞是晚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对清末教育思想和实践都产生过重大影响B.1898年《劝学篇》,提出“中体西用”的理论体系,并由此受到朝廷的重用C.他的《劝学篇》是对洋务运动的理论总结,并试图为以后的中国改革提供理论模式D.内篇专从“中学”发题,外篇专从“西学”发题,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策略和措施,成为张之洞规划清末新政时期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A.这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B.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C.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也被携带着一起传播D.经维新派的大力宣传介绍,“西学”的传播重点由科技推进到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领域,直接冲击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纲常伦理等“中体”的核心部分E.“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八、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1.维新派的教育实践¥兴办学堂¥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两类:1)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2)在办学类型等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A.目的:宣传维新思想B.1895年,康有为与陈炽(chi4)创办《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同年成立北京强学会和上海强学会C.著名的有: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国闻报》D.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2.“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A.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通过《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9月21日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宣告失败,史称“百日维新”,其中教育改革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B.总理衙门委托梁启超草拟《京师大学堂章程》,得到光绪帝的批准C.京师大学堂是维新运动仅存的硕果¥书院改办学堂¥A.光绪帝令各省及地方官将各省府州县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B.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学堂,州县之书原为小学堂,地方自行捐资办理社学、义学等一律中、西学C.鼓励绅民捐资兴学¥改革科举制度¥A.废除八股考试,立经济特科,以选拔维新人才,使科举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B.百日维新后,虽然恢复了八股考试,罢经济特科,但人们开始向往新式教育3.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A.受西学影响和中法、中日战争的刺激,在向西方寻求真理中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B.康有为“兴学育才”的主要措施:a.废除八股考试,改试策论b.大力创办学校,改变教育内容c.派遣留学生、翻译西书等建议¥《大同书》的教育理想¥A.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其基本思想早已产生B.在《大同书》中,康有为创造性地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蓝图,破除了“九界”,无邦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C.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论述了男女平等和女子教育问题4.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开民智”、“兴民权”与教育作用¥A.必须通过教育而达到“开民智”的目的B.明确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提出为“兴民权”而“开民智”C.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其“开民智”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A.《论教育当定宗旨》,提出教育宗旨应结合德育、智育、体育三种基本要素B.《新民说》称“备有资格,享有人权”,具有自动、自主、自治、自立的品质,融民族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的国民为“新民”5.严复的教育思想¥“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A.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的第一人B.德、智、体“三育论”首次在《原强》中提出,必须从提高国民这三方面的素质着手,改变贫弱状况C.所谓“鼓民力”、“开民智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