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碰撞——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明末以来世界及中国文化的走势何谓“近现代”?第二次西学东渐与国人文化认识的变化•1、引子•1807英马礼逊,《新旧约全书》,编译各国史地、制度方面书籍•战争危机,造就睁眼看世界之人,林则徐、魏源、姚莹《康輏纪行》、,徐继畬《瀛寰志略》,何秋涛《朔方备乘》,梁廷楠《海国四说》等•2、中国知识分子对器物层面文化的认识•(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求强,70年代求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一部分带有买办倾向的官僚,如奕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看到外国列强的船坚炮利,认为维持封建主义的统治,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以所谓“求强”为中心内容的洋务活动,建立起新式军队并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创办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又在苏州设立制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江南制造局,同年他又将苏州制炮局移至南京,设金陵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船政局;1867年,祟厚、李鸿章又设天津机器局。以后,在西安、兰州、昆明、广州、济南、成都、吉林、北京、杭州、汉阳等地陆续设立十几个中小局厂,制造枪炮军械。这些军事工业并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而是封建性的官办工业。•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洋务派官员又开始了以“求富”为中心内容的洋务活动,创办了一批“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到九十年代甲午战争前,这类企业共约20个,包括采矿业、冶炼业、交通运输业和纺织业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台湾基隆煤矿、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汉阳铁厂、湖北纺织官局、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湖北缫丝局和湖北制麻局等。这些企业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和垄断性。•张之洞“汉阳铁厂”的经验教训,珠江南岸-大冶、武昌城外江边(张李之争移煤就铁与移铁就煤)-张盛之谋,武昌与黄石港-武胜门外塘角-汉阳龟山•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而最早对此作比较系统说明的是早期改良主义者冯桂芬,冯于1861年写成《校颁庐抗议》,论述了学习西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中西文化关系发表意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意见是洋务运动的纲领,它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战争之前,介绍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吸取其物器技艺,成为学习西方的主要内容,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主要方面。洋务派兴办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向海外派出了留学生,还办了一些学堂。这些学堂大体分外语、军事技术和工艺三类。与此同时,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译介西学的高潮。许多制造局所均同时设有翻译机构。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中国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所翻译的自然科学书籍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医学等门类;技术书籍则包括兵工、造船、铁路、化工、矿山、冶金、纺织、印刷等门类。•(2)译书高潮•教会译书。十余处,墨海书馆、美华书馆、广学会。学术传教的回归,初宗教及自然科学,后广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官办译书。•(京师)同文馆,第一所官方综合性外语学校和翻译机构,培育外交译才。以历史、国际法等世界知识为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历时最久、出书最多、影响最大、以科学为主,徐寿、华衡芳•地方译书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广方言馆、天津机器制造局、天津水师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北京海关税务司等。应用科学为主,重兵学、工艺制造、自然科学理论(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外国历史、地理、国际关系)•民间译书•梁启超“大同译书局”•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留日学生,译书汇编社、科学书译辑社、湖南译书社•严复、林纾——最著名者•(3)人才培养•为适应学习外语的需要,洋务派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继之又设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广方言馆。聘请外国教习,挑选八旗子弟(主要是入京师同文馆者)中之聪颖者为学生(每旗保送二至三名)。李鸿章等打破了清廷妄图垄断新式人才培养的企图,同时李还意识到这些人才在科学技术传播上的作用,并在广方言馆成立之初即提出招汉人要求。再后来,由于派遣留学生的巨额费用,在本土培养人才渐被国人接受,故在70年代中后期,服务于工商业的实业学堂创办,首推电报学堂,依次为实学馆、矿务学堂、铁路、商务、医学等学堂。•(京师大学堂(1898)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辛亥革命以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高涨时,蔡元培任校长。新式学堂的特点:•教学内容:从过去以经学为主改变为以“格致之学”为主。•培养方向:不再是封建官吏,而是一些从事实际业务的有用人材。)•(4)一段悲剧的插曲——留美幼童•1872年8月,选派幼童出国留学,是洋务运动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洋务运动起步以后,引进西方技术办军事工业及购买洋枪洋炮轮船等,只是零星地使用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依赖洋匠操纵指授是普遍的。被指授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比比皆是。洋务派人士在实践中大都意识到,要掌握西方先进技术,非学习其数学、格致等科学原理不为功;他们一般地也都明白,要把西学西技学到手,聘洋师到中国教习是一条路径,更好更有效的捷径,莫过于“置之庄岳之间”。容闳倡于先,曾国藩成于后,丁日昌则是架桥者。容闳是中国最早系统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人。他广泛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文化,因此,当他于1855、1860年两次回国时,很自然地感到中国的落后,其间尤其感到教育落后,早在耶鲁留学时就已酝酿留学计划了。•留美“四事”(章程)主要内容:1872起,•(1)派出洋学生额数120人,分4批前往,每批30人。学生年龄定为12—20岁。•(2)设立预备学校于上海,校长为曾国藩幕府的刘开诚。凡身家清白、身体健康、经考试汉文被录取的学生,即进预备学校肄习中西文字,学习一年后派赴美国留学。•(3)确定留学年限为15年,另加2年游历以验所学。(4)关于经费。预计学生束修、膏火、房租、衣服、食用费每人每年400两,连委员、翻译、教习薪水及其他用费,20年共120万两,由江海关洋税向下指拨。(管理人员、中文教员、英文翻译300-900。赫德,海关税务司,400两)•陈兰彬为正监督,容闳为副监督,两人观念差巨,学生着洋服、剪辫、健体运动、入教堂等被视为对清廷不忠。继任吴子登则保守更甚,力荐将留学生撤回。终于1881年下半年先后“凄然返国”。共撤回94名(在此以前因故撤回和病逝者26名),留学生基本未能竟业。•闽厂学生到欧洲留学,始于1873年船政大臣沈藻校的提议。这时鉴于留美幼童的失败,改而选派有外语功底,成年的人进行为期三至五年的游学。•此后,国人渐次认识到留学之意义,直至维新变法后的20世纪初,又有庚款留学和清华学堂的创办,留日大潮等,公费自费出国的学生不断,汇成一股留学大潮。(5)庚款留学4亿5千万两,39年付清,本息共982238150两俄最多,2.84亿卢布,占28.97%,退13438美金,占总退款,41.6%德国,20.02%法国,15.57%,退最少,近于荷兰英国,11.25%,退款居3日本,7.73%美国7.32%,退款居2(报损失2500万美元,虚两倍)意大利7.32%,退款与比接近,第4比利时,1.89%奥匈帝国,0.89%荷兰,0.17%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各占0.01%-0.025%《庚款留学百年》、《庚款“退款”及其管理和利用》1909,庚款留美,明恩溥“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成功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上、知识上、商业上的影响上获得最大可能的报偿。如果美国在35年前就成就这件事,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美国,并不断扩大这股潮流,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采取精心安排、得心应手的方式控制中国的发展——就是说,使用那种从知识上与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方式。”——伊利诺斯大学詹姆士“甄别生”,清华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顾毓琇、梁思成、胡刚复、胡明复、竺可桢、秉志、王琎……理、工、医占绝对多数1925,中基会(1928),1931中英…(1933)•(6)西方教会对中国教育的侵占•鸦片战争后中国主要教会学校列表•教会学校在大到教育体制、细至课程设置等方面留下了难以估量的影响!•3、中国知识分子对制度层面文化的认识——甲午战后•制度改革——戊戌变法•译书的反映——社会科学书籍陡增。•在二十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总数的60.9%。这一时期有一批西方社会科学名著被翻译出版,如卢梭的《路京民论》(即《民约论》),《培根文集》,孟德斯鸠的《法意》(即《法的精神》),穆勒的《自由原理》、《穆勒名学》,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译名为《群学肄百》),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以及《美国独立檄文》(即《美国独立宣言》)等。•留学日本•4、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念层面的认识——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彻底的自我否定。•文化论战•(1)东西方文化论战(1915-1927)•围绕着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如何认识自身文化,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如何评价传统文化及资产阶级文化,如何认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特点、性质及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把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反省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陈独秀、李大钊、杜亚泉、蔡元培等加入,《新青年》、《东方杂志》为中心•(2)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1920年代后期)•(3)关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论战(1930年代)•十教授宣言,没有了中国-一个总清算-我们怎么办“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全盘西化论,胡适、陈序经•科玄之争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建•战前•20世纪30年代的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建设•奇怪的现象:中国知识精英以留学地而划分派别•国民政府依靠德美等外援而进行的军事建设•战中•文化自我和独立意识的恢复,中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西南联大•国共的政治斗争新中国初期——苏联政治文化的阴影•1950年代的文化批判(大跃进)•1955,中科院学部委员的评选,政治干预学术的开始。胡适、顾颉刚、姜立夫、翁文灏,党代表,胡先驌(反李森科主义)•文革的预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鸣、大放、大字报”整风运动,各条战线上的知识分子向党和政府提出大量批评和建议。反右派斗争和反对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拔白旗、插红旗,“又红又专”代“白专”文化大革命——政治斗争的文化反映•起因:大跃进、毛刘分歧(庐山会议59、七千人大会62)•上山下乡•批林批孔运动1974,主要目标就是批判宣扬“上智下愚”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孟之道,并指向当年10月病重入院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1976.2•四人帮的下台文革后的文化反思•影响:文物古迹遭毁,教育停顿、知识被践踏,语录的普及,“造反有理”法制无存,“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大民主——无法无天……•1981中共决议:“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同情派:工人无产阶级被广泛尊重,大众民主的一次实践,人类历史的颠峰。•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或初衷就在于“新民”和“新世”。80年代的文化热(反思)•自然科学界率先从文化角度反思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文化近代化起点问题的复出与论证,50年前宋元说、明清说、鸦片战争说到80年代明清之际说。•对中国文化近代化历程的回顾•对五四精神的省思和争议•传统文化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弘扬传统与反传统的对峙及发展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起•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与国家的性质相联系的处于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之上的文化,为特定社会的特定政治、经济服务。•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指一定社会的知识分子所创造并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盛行的文化,既有历史继承者,也有当代所创者。•大众文化是指被一个社会或一定地区内大多数人所欣赏、接受的文化。相对于意识形态文化是“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