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制造业中的最大产业。但是,人们始终感到中国机械工业总是力不从心,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深化发展,中国机械工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机械工业也存在着似乎不可逾越的差距,多年来,中国机械工业实行的是较为被动的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服务的“适应性”战略,而不太重视机械工业本身素质的提高,因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的要求。本文认为,中国机械工业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为国民经济服务的“适应性”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加强以提高机械工业本身素质为重点的振兴中国机械工业的新的发展战略,使“适应性”战略和“素质性”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机械工业的服务本领,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千金难买牛回头我不需再犹豫)(一)应不应该振兴我国机械工业?(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答案不言自明。为什么还要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机械工业太重要了,没有它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众所周知,包括机械工业在内的装备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的核心,是工业的心脏,各国都把发展自己民族的“先进的制造技术”视为国民经济的“生命线”。回顾中国机械工业的历史,应该说,中国对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是有所认识的,但现在看来还不够,特别是对机械工业应不断创新这一点的认识还远远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中国机械工业始终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层次上。规模不小,却十分粗放,往往只重视“有无”,而忽视了“提高”。实际上是把机械工业视为一般性产业。1.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手段性”基础产业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起点,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方向,为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不可或缺的中间产品。服务及生产手段。按照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具体作用和功能,可将其分为资源性基础产业,包括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它们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生产加工对象;条件性基础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及通信业,它们为国民经济提供各种运输及通信服务;手段性基础产业,主要指包括机械工业在内的装备工业,它们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各种生产手段。任何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于其所生产的产品在经济生活的重要程度。整个国民经济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巨型的从资源到产品及服务的转化器,生产这个转化器的就是机械工业,因此,机械工业在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机械工业的主要产品是包括其自身在内的各行业所必须的生产装备。生产装备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生产手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在资源性基础产业(农业、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以及条件性基础产业(交通、通信业〕得到有效发展以后,手段性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发达国家对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很值得借鉴。他们认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最根本的基础”,所以,“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的目标,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要提高工业素质,制造技术上不去是不行的”。当前,国际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竞争,尤其是制造技术的较量。第44届国际生产工程学会主席日本的吉川教授在其年会总结报告中指出,世界上各个发达工业国经济上的竞争,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在各国企业生产力构成中,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55%-65%。制造技术的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传统产业的改造、新兴产业的培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此,发达的工业国,如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的专家已将制造科学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一起列为当今世界四大支柱性科学。世界制造业的实践和英、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业沉浮的经验和教训都向我们昭示,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强盛的关键所在,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没有发达的制造业。2.机械工业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方式转变的关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讲,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由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向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型增长的转变;二是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重复建设的增长模式,向以分工协作基础的规模经济、集约经济模式发展。无论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还是发展规模经济,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实现这些目的手段—一设备的先进性、高效率性。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在此指设备的先进性)。决定一个国家怎样生产的根本因素当然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技术含量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抓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就必须首先振兴中国机械工业,特别是为机械本身服务的基础机械工业和基础零部件工业。从中国产业结构演变所处的阶段来看,在中国产业结构“补短”任务基本完成,“升级”任务开始受到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刻,在国民经济出现“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各行业面临加大折旧力度,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升级,设备更新任务繁重的时候,以装备为主要产品的机械工业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要使国民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必须首先振兴机械工业。3.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制高点”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就等于没有掌握国民经济的主动权和长久发展的动力,就无法掌握民族经济发展的命脉。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技术将是经济发展的最后“资源”和最有效的“手段”。一个国家发展到最后,如世界上的先进国家,特别是自然资源匮乏的发达国家(如日本等)就只有靠技术或技术产品的输出来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经济。资源再丰富(如中东地区的石油),人口再多,土地再辽阔,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这样的国家仍然是落后国家。而一国经济技术主要体现在生产手段及生产设备上,作为生产设备的设备工业更是一国技术力量最集中的领域,是一国国力的集中表现。决定着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与规模。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装备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就意味着没有掌握国民经济的主动权和长久发展的动力,就无法掌握民族经济的命脉。特别是当一个民族希望振兴,希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时,技术和装备工业的重要性更是决定一切的。因此赶超比自己先进国家的关键在于赶超比自己先进国家的技术和装备。如果只是从数量上,或是从GDP上赶超了其他国家,那是不能算作真正的赶超的。还是以中东为例,该地区许多石油输出口人均GDP很高,有的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没有一个严肃的经济学者,甚至普通老百姓认为他们是发达国家。二.中国机械工业还能不能够获得振兴?答案也是肯定的,理由是:1.中国机械工业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首先,中国机械工业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业体系。中国机械工业已拥有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等六个大行业。根据普查资料,1995年全国乡级以上独立核算机械工业企业108,156家,占全国工业企业的21.2%,固定资产原值5915.1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13.1%;职工1744.98万人,占全国的20.5%。其次,中国机械工业已具有巨大的产量和生产能力。40多年来,中国的机械工业以年递增近20%的速度发展,现今机械工业的年产值比建国初期提高了一千多倍,平均一天的产值比建国初期三年的产值还大。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总产值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例基本上都在20%以上。1996年机械工业增加值达3551.9亿元,占当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居各工业行业之首。机械工业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截至1996年底,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累计生产发电设备21753.9万千瓦,矿山设备960万吨,大中型拖拉机157.4万台(1970-1996年)。金属切削机床537.7万台。综合来讲,基础工业部门80%的能力是由国内装备提供的,农机装备几乎全部由国内提供。一些重要机械产品年生产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如大中型发电设备在1200万千瓦以上(火电1000万千瓦,水电200万千瓦),矿山设备138.2万吨,大中型拖拉机10.4万台,金切机床44.3万台,轴承116.73亿套。再其次,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已掌握了一批重大装备的关键技术。发电设备方面:大型火力发电设备,已全面掌握了30万千瓦和6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引进技术、并通过优化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或部分超过原引进技术的考核指标;大型水力发电设备,已制造出单机最大容量为40万千瓦的混流式机组。中国自行研制的葛洲坝单机容量12.5万千瓦机组,其转轮直径达11.3米,是当今世界轴流式机组先进水平。已初步具备生产三峡单机70万千瓦机组的基础,在国家强有力支持下,制造企业正为如期完成后12台机组的国产化积极准备;大型核电设备,已具备生产大容量核电机组的技术基础,如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国产化比率达76%以上(按设备价值计算)。自1991年并网发电以来,运行质量比进口机组还好。石化设备方面:适应海洋大陆架和沙漠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研制成功的钻深6000米的链条传动钻机和4500米的电传动丛式钻机,均达到了国际80年代水平。中国第一套以我为主设计、制造的四川化工厂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吨氨能耗675万大卡,达到国际90年代水平。冶金设备方面:通过合作生产宝钢二期工程大型冷、热连轧机、连铸机等设备,中国已基本掌握了现代化大型冶金设备的制造技术,并为攀技花、舞阳等钢铁公司提供了自行研制的同类产品。交通运输设备方面:万吨级重载单元列车成套设备已在大秦铁路上成功运行;能够建造15万吨级运输船舶;秦皇岛码头3000万吨煤炭港口装卸设备,主要是由国内提供,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工程造价。最后,中国机械工业已具有了一定的出口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5年国家把机电工业列为长期战略产业以后,机械产品出口持续大幅度增长。1987-1996年的十年间,机械工业出口年均增长32.2%,高于同期全国外贸出口近15个百分点。1996年机械产品出口创汇198.9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19.79%,仅次于纺织服装行业。2.已经认识到了中国机械工业的问题及原因之所在中国是机械工业生产大国,又是设备进口大国;机械工业产量虽大,却又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建国以来,中国机械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却有所扩大。造成中国机械工业这样一种矛盾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和机械工业本身实行的“适应性”发展战略。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为迅速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国家不得不实行以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再加上当时中国所处的不利的国际环境,国民经济发展选择了以钢铁、煤炭等原材料工业为重点的重工业发展之路。“钢铁元帅”升帐,其他行业为它让路。在这种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机械工业难以按自身规律去发展,只能是为适应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需要来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而初步形成了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适应性”战略。虽然,有时也会将机械工业提高到一定程度,但那完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重点。改革开放以前,在粗放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机械工业围绕重工业的要求,主要经历了许多机械产品从“无”到“有”以及数量的扩张阶段。其中,前期主要是为钢铁工业、采掘业服务;后期“三线”建设时期主要服务于军工。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实现了由重型结构向轻型结构的重大调整,国家提出了“轻纺工业优先”的新的发展战略。机械工业也随之将其服务重点转向轻纺工业,实行的仍是“适应性”战略。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一方面国外先进的机械设备产品大量进入中国,而中国机械工业虽然在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开发了许多急需的轻纺机械产品的条件下,仍然难以与国外更先进的机械设备竞争;另一方面,中国机械工业的体制改革相对于纺织、轻工业等其他行业明显落后,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从而造成了中国机械工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甚至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机械工业的全行业亏损现象。“九五”时期,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国机械工业面临的严重局面及其可能对中国国民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