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浅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六年十月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构与教材开发浅探问题提出的背景——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问题提出的背景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问题提出的背景为达到以上目标,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三个相互承接的任务:一是加强中小学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计划用5至10年时间实现“校校通”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等);二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迅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三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问题提出的背景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省际联合编写。我部将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评估,并按教材管理的规定规范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工作。《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问题提出的背景“功能衰竭的‘纲要’”和“空中楼阁式的高中‘课标’”在2000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均为零起点,随着这几年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在已经陆续有在小学阶段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升入初中,原有的“纲要”已无法用来有效指导初中的教学,所以,初中教育如何与小学衔接的问题已经非常迫切。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原有的“纲要”已经衰竭。在制定高中“课标”之前,小学和初中的“纲要”并未修订,因此,对升入高中的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只能根据“纲要”中的规定来假设,而实际上,各地小学和初中的开课情况差异非常悬殊,导致高一学生的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很不统一。“空中楼阁式”的高中“课标”无疑给首批实验区的信息技术教师造成巨大的压力,也给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提出了尽快并轨的要求。《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思考在繁荣开放的教材市场背后,我们同样也看到了当前市场的问题:教材内容的选题盲目、内容粗糙、知识重复和出版劣质等情况比比皆是。大量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材的泛滥,加之地方保护主义的猖獗,导致好的信息技术教材不能正常流通。一些信息技术教材仍然沿袭传统的计算机教材的编写模式,只注重讲授知识,不注重传授方法;只注重传授操作要领,不注重技术应用。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中的粗造滥制,教材编写语言的成人化,不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有的信息技术教材还存在着科学性的问题。《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思考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思考Intel未来教育使用的书。如果以我们用中小学教科书的眼光看,这几乎不像一本书:书中有许多空白,需要学习者填入表格、体会、评价、网站的记录……但是,每个参加过Intel未来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谁要是上课没带这本书,会很难往下学。自己在书中填写的内容,不仅能促进自己的进步,对今后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比我们的教科书看看,平时上课时,就没有几个孩子带着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到了学期期末,学生们手中的教材早已不知去向,或者是在家里妥善保存,完好如初。因此我想:信息技术课的教科书一定要像传统的教科书吗?如果像Intel未来教育一样,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的是:书+活动记录本+评价手册+……,这样一本综合性的“书”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更实用。《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思考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则是直接取材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正在使用各种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不是为了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的,而是面向社会实际需求设计的,其制作的指导思想就是好学、好用,而不是为了“好教”。信息技术学科的所谓“教材”其实就是将软件的功能和相关概念根据读者水平进行选择,按照传统教学的理想方式进行组合,再配上适合读者对象的实例编写而成,这些教材实际上是软件工具书的“生产物”。传统学科中,一当教材定型后,教学过程、教学顺序基本可控,可以说,教材对教学有较强的控制性。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却缺乏这种控制作用,因为信息技术还要依赖一个重要因素——软硬件环境。教材是“线性”的(有册数和页码顺序),而软件是全开放的,用户在软件上的切入点是十分随机的。编写教材时,我们可以武断地决定,哪些内容编入教材,哪些内容不编进教材,但是一当进入软件环境后,这一切控制权都荡然无存了。《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思考我认为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3)认真设计训练任务,注意拉开差距,从而激励各种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训练任务要充分考虑探索性问题的设计,应该设计一些便于学生发现新规律、新技巧的问题和任务,弥补教材正文中难以面面俱到的困难,从而使上机过程成为继续学习的部分,而不是简单的熟练性练习和知识的验证。(4)信息技术教材开发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材开发的思考我认为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改变教材编写的立足点,放弃“读懂书,再上机”的传统方法,充分考虑软件环境的可探索性、可实验性和自述性,立足于学生是在机器面前学习的情况下考虑教材的编写方法。精简叙述和过多的界面堆积,减少传授式叙述,改用序列性问题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和任务序列方式,提高问题和任务,引导在实践中建构相关知识、技能的。(2)放弃那种追片面求严谨系统和面面俱到的思想,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应该把任务设计视为教材的重要内容。用层次丰富的任务来驱动新知识的引入,用任务来激励学习和训练,用嵌套性任务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主要内容义务教育《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情况简介本次教材编写的基本设想教材编写的工作机制及日程安排教材编写中的其他问题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属性1.课程属性2.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3.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4.课程实施中的两难问题《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2000年11月14日发布的教基[2000]33号文《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是: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2000年11月14日发布的教基[2000]35号《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2001年11月19日发布的教基[2001]28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2002年12月30日发布的鲁教基字[2002]23号文《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根据《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共占九年课时总数的16.8%(每学年按35周上课时间计算,总课时约1620节)。除信息技术按国家的要求开课外,其它课时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2003年7月4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鲁教基字[2003]12号文《关于印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一个科目,作为地方课程设置。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单独安排,也可以与地方课程结合安排。”根据以上国家和我省相关文件的规定,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属于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四个指定内容领域之一,在我省信息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属于地方课程的范畴,有固定的课时,可以在三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单独开课。为规范我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立足于我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背景,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理念和内容为指导,对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内容、教材编写及教学活动等方面做出规定,以便指导我省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自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占九年课时总数的6%∼8%。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概括起来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该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以上四个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其中,一方面“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的领域,如:班级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单独进行。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的课程属性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各学科领域形

1 / 8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