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路发展概况姓名:尹明学号:20142110010322班级:2014软工三班摘要: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约有8.7万座水库,年供水能力达2400亿立方米,占全国年供水能力的37%。水库在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但是,在这些水库中,约有1/3是病险水库。“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中国水路发展的历程经历过什么?在中华五千年以前就有大禹治水的神话,也有李冰治水的传奇。纵观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黄河于长江显得尤为重要,是他们孕育了华夏儿女,他们献出了他们的宝贵财富。正因为这样水路运输的发展使不得不谈的。关键字:水路运输,水路发展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杨广就开始开凿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两地的运输。交通运输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作为人和物位移手段的运输方式,从手提肩扛、利用牲畜驮运发展到现代化的铁路、公路、水上、航空和管道五种主要运输方式,这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而出现的人类社会的多次分工逐步演变而来的。同时它又反过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考古的发现与证明,我国祖先早在7000年前已开始使用船只,4600多年前已有了舟车,4500年前也曾设过掌管道路的“司空官”。古代人们大都沿河而居。随着火和石斧的应用,为适应捕鱼和渡河的需要,便创造出最早的水上运输工具——独木舟。人类在利用天然的河、湖、海航运的同时。很早就挖掘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航运范围。我国早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时期就开凿了邗沟运河;秦朝时挖掘的灵渠把湘江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隋朝时完成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工程,这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运河。唐代以后逐渐开始了海上贸易。宋代已把帆船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从广州、泉州等地出航东南亚、印度洋以至波斯湾。明代大航海家郑和,从1405—1433年先后7次渡洋远航,沟通了我国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值得重视的是,大约在11世纪,我国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大大提高了航海技术。这种技术,不久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对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一、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变化(一)、奴隶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交通多恃水道,并始用木板造船。夏、商、周各代的国都,为便于诸侯朝贡和人员往来,均务求舟楫之至。另据史载,当时长江、黄河与淮河都已通船。如在黄河流域,船只可溯航至禹门口一带,并经汾水可通至山西曲沃,经渭水可通达秦都雍(今陕西凤朔、宝鸡间);在长江流域,船只西可通达四川的宜宾和成都(溯岷江),北经汉水转唐白河可抵河南的南阳,南分别经湘水及其支流来水可通到广西全州和湖南郴县。通过海上,同附近的日本和越南也时有往来。(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南方,仍主要发展水运,先后开凿有沟通江、淮两大流域的邗沟运河(今苏北里运河的前身),和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鸿沟运河等,使我国东部形成有黄、淮、江三大水系相互连接的水运交通网,进而也推动了原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吴、越等地的开拓与发展。(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在河运方面,此时最著名的建设工程有:秦时开凿的沟通长江、珠江水系的灵渠,以及东汉末年曹操在河北修建直通冀东北滦河下游的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等一系列运河。从而到3世纪初,在我国东部广大南北方之间,便出现有滦、海、黄、淮、江、珠六大水系相连通的伟大水运壮举。在海运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航船已利用舵来操纵航向,并出现有碣石(乐亭)、转附(芝芣半岛)、琅琊(胶南)、吴(苏州)和番禺(广州)等有名港口。同日本、朝鲜的海上往来更多了,并开辟有通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航线。(四)、隋唐时期到了隋唐,我国造桥技艺已达到很高水平,隋代所建河北省赵州安济桥(亦称赵州桥),跨径长达37.37米,气势雄伟,结构合理,在当时世界上是十分先进的,该桥至今仍相当完好,比欧洲同类桥型的出现要早千余年。此外,在沿海,除广州港外,扬州、华亭(松江)、杭州、明州、温州、福州、泉州、潮州、密州、登州、楚州(掖县)、平州(卢龙)、都里镇(旅顺口附近)等港口与城镇,也都发展到一定或相当的规模。我国同海外通商的地域范围逐渐在扩大。内河水运已建成有以洛阳为中心的,东北至涿郡,东南到余杭,总长达2700余公里的南北大运河。(五)、宋元明清时至宋元明清,我国交通运输业又有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如内河水运,通过济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等等的开发,也将举世闻名的,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建成通航。再如海上交通,随着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和海图的出现及其应用,为发展我国远洋国际航行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因而便出现有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远及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等地,遍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促进了我国同这些国家与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从而也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由于海运事业的辉煌成就,早在宋、元时期,我国广州、泉州和明州等港,都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海港,特别是泉州港,还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与最著名的海港。正是由于宋、元时代倡导的开放政策和鼓励海外贸易的做法,加上设置管理机构市舶司实行有效管理,使得泉州港等成为国际性贸易大港,中国对海外的贸易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在南宋年间,市舶司的收入一度占国家总财政收入的五十分之一。明代的海禁和清代的“迁界”政策,尤其是顺治十八年(公元1161年)的大规模强迫沿海民众内迁,严重阻碍了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其后果则造成私商贸易漫延,并形成内地向东南亚大规模移民。还有一些新型的水路运输方式在变革与发展。1.运输功能拓展与运输方式变革现代运输强调物流的系统观念,在拓展港口功能,充分发挥港口集疏运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以港口为物流中心,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优化组合的联运系统,使由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储存、运输到商业销售的整个物流过程更畅通,从而使货方、运输方、销售方和购买方在合理的方式联运中全面受益,体现运输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宗旨。物流的系统观念改变船方、港方、货方在运输中过分顾及各自利益的传统做法,而树立了全新的物流流通全系统利益的观念,使运输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观念得到升华,这是运输的时代新特征。2.航运经营观念的新变革在航运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式下,航运公司经营观念从单纯追求利益转变为追求低运输成本和服务高质量,以使自己获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3.船专业化与运输全球化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运输全球化成为必然的趋势,长距离的海上运输促进了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从船型构成看,油轮和散货船舶等专业化船舶占有极大的比例,作为新运输方式的集装箱租船发展迅速。4.泊位深水化,码头专用化,装卸机械自动化船舶大型化的趋势对港口航道水域和泊位前沿的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随着第四、第五代集装箱船舶和大型油轮、散货船的出现,要求港口航道和集装箱泊位前沿水域的水深不断加深。对于流量大而稳定的货物,如散货、石油及其成品油类和集装箱的运输,专用码头泊位的产生,加上专用装卸机械自动化程度高,大大地提高了港口通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港口地装卸效益。因此,泊位专用化和装卸高效益已成为现代化港口地发展趋势。5.港航企业经营管理改革近几年来,世界航运业实现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在港口方面,实行“政企分开”和“港口经营民营化”。我国港口对外开放以来,吸收了大量外资,沿海各大城市港公的集装箱码头的中外合资经营屡见不鲜,以“政企业分开”建立港口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我国港口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港口组合经营、港航联合经营、港方和货方合作经营正成为港口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参考文献:1:《中国水路运输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豆丁网2:《水路运输现代化》金文3:《交通运输概论》杨浩4:《水路运输》5:《水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