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与湖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探究问题一:河流的补给方式我国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补给类型补给季节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我国为例)雨水补给我国以夏秋两季为主①水量变化大②时间集中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典型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①季节性②水量较稳定东北地区冰川融水补给夏季①有明显的季节、日变化②水量较稳定西北地区、青藏高原湖泊水补给全年①较稳定②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普遍①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②河流水、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河流水、湖泊水补给地下水。反之,地下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全年①稳定②一般与河流有互补作用普遍阅读下列河流流量年变化图,分析河流的流量变化特点、补给方式和分布地区2探究问题二: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征1.分析河流的水文和水系都包括哪些方面。2.阅读材料和图片,回答以下问题。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海河水系由海河干流和上游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大支流组成。海河干流,又称沽河,起自天津金钢桥,到大沽口入渤海湾。以卫河为源,全长1,050公里,其干流自金钢桥以下长76公里,河道狭窄多弯。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流域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3.3%,其中山区约占54.1%,平原占45.9%,人口7,000多万,耕地1.8亿亩。海河水系历史上水患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实施了“根治海河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水患得到治理。3.阅读材料和图片,回答以下问题。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千米,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它是中国第一大内流河,全长2137千米,仅次于前苏联的伏尔加河,锡尔—纳伦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和乌拉尔河,为世界第5大内流河,中国最长的内流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分析海河水患频发的原因。3(1)分析塔里木河的水文和水系特征。(2)塔里木河沿岸的农业类型称为什么?分析塔里木河沿岸棉花种植优越的自然条件。(3)分析塔里木河沿岸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有哪些?危害是什么?4.荆江,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4分析长江荆江河段水患灾害频发的原因5.阅读材料和图片,回答以下问题。长江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10km(其中,0.7m以上水深的等级航5.7×10km),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各项运网密度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运网密度每万人高于全国平均50%,运网密度每100km为全国平均的3倍多,综合密度和经济相关密度也在全国平均2倍以上,显示出长江水系航运网的优势和在全国内河航道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江干流宜宾至宜昌为上游航道,全长1040km,河道平均比降0.22‰,平均流速在2m/s以上。宜昌至武汉为中游航道,全长626km,有主要浅水道18处。武汉至长江日为下游航道,全长1143km,长江水系97%以上的一级航道主要集中在该河段上。按自然条件和经济联系来分,长江水系自上而下大体可分为6个自成体系且又通过长江干流相互联系的地区航道网: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航道网,包括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渠江、乌江、嘉陵江、赤水河、綦江、横江、牛栏江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10km;以长沙为中心的洞庭湖水系航道网,包括湘、资、沅、澧和洞庭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1×10km;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江航道网,包括长江干流、汉江及其他支流,总计通航里程约9300km;以南昌为中心的鄱阳湖水系航道网,包括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袁河、昌江、鄱阳湖区航道等,总计通航里程约5000km;以合肥为中心的巢湖水系航道网,包括南淝河、巢湖湖区、饶河、洲河、兆河、得胜河、罗昌河等,总计通航里程约3000km;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航道网,包括苏申内外港线、江南运河、长湖申线、丹金溧漕河、锡澄运河、苏浏线、杭申甲线、芜太运河、张申线、六平申线等等,该地区为长江水系航运最发达的区域,总计通航里程约20000km。分析长江水运被誉为“黄金水道”的原因。5探究问题三:黄河6.阅读材料和图表,分析以下问题。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1)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原因。(2)分析黄河“地上河”的危害。(3)分析解决黄河“地上河”的措施。7.阅读材料和图表,分析以下问题。黄河流域东西跨越23个经度,南北相隔10个纬度,地形和地貌相差悬殊,径流量变幅也较大。冬春季受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冷空气的影响,偏北风较多,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流域内冬季气温的分布是:西部低于东部,北部低于南部,高山低于平原。元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上游-25--52.3℃,中游-20~-40℃,下游-15~-23℃。因此,黄河干流和支流冬季都有程度不同的冰情现象出现。这些冰情除对冬季的水运交通、供水、发电及水工建筑物等有直接影响外,尤其在河流中出现冰塞、冰坝这种特殊冰情以后,还会导致凌洪泛滥成灾。6分析黄河上游和下游凌汛的原因及危害。探究问题四:中国的湖泊8.阅读材料和图表,分析以下问题。围湖造田是指将湖泊的浅水草滩由人工围垦成为农田的一种活动。围湖造田是过度围垦往往会损害湖泊自然资源,破坏湖泊生态环境和调蓄功能。中国的洪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湖泊,自60年代以来被大规模围垦造田,加剧了湖区环境生态的劣变。湖北省的洪湖,1964年尚有水田83.2万亩,经多次围湖累计达30万亩,现存水面53万亩。由于湖容减小,严重减弱湖区的调蓄抗灾功能,以致汛期渍涝灾害频繁、低湖田土壤环境恶化,效益下降。(1)分析鄱阳湖水域面积的变化。(2)分析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7(3)分析围湖造田的危害。9.阅读材料和图表回答一下问题。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双重影响,从上世纪后期以来,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分析青海湖的成为咸水湖的原因。2.分析青海湖的主要生态问题。3.分析解决青海湖生态问题的措施。81水位持续下降。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湖水水位下降幅度越来越大,年平均减少湖水4.36亿立方米。近100年来,湖面萎缩301平方公里,湖水平均深度由26米下降到现在的19米。由于湖面萎缩,湖水下降,青海湖岸边裸露的湖床随处可见。据卫星遥感显示,青海湖正在从单一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2、沙漠化不断扩大。青海湖及其周边地区已成为强烈的水汽蒸发和水土流失带,并发展成为青海省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资料,1956年青海湖区沙漠化面积为4.5万公顷,目前整个湖区沙漠化面积已达12.5万公顷,以每年2000公顷的速度扩大。青海湖流域的沙丘由原来主要集中于东北部正加速向整个湖区扩展。3、草地退化严重。据调查,青海湖盆地在20世纪50年代时,优良草场约201万公顷,占湖区草原总面积的57%,而到上世纪90年代末则减至109万公顷,草场退化不断加剧,近年来草场鼠虫灾害频繁,使大面积的草场沦为黑土滩,并以每年8%的速度扩展。过去,以海北州海晏县金银滩为代表的草原,是青藏高原上最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而现在却是容颜不再。4、渔业资源濒临枯竭。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鱼类资源,被国家列为名贵水生动物。湟鱼能够忍受高寒、高盐碱的恶劣生存环境,生长极其缓慢,资源总量十分有限。1958年青海湖建立渔场,开始规模捕捞,近年来,青海湖的湟鱼资源总量下降到7500吨左右,是40年前的10%,其资源量已经到了最低临界点。5、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青海湖盆地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37种,占全国的32%,。目前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有15-20%濒临灭绝。青海湖盆地的极濒危野生动物普氏原羚,现在已不足300只。原先种群较大的藏原羚、野牦牛以及鹰、雕、隼等动物,由于人类捕猎或草原灭鼠引发的二次中毒而大量死亡。被誉为鸟的王国的鸟岛在湖水退缩中已与陆地相连,形成了半岛,加上鱼类资源的锐减,致使迁徙鸟类大量减少。1992年青海湖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1997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近年青海省先后采取退耕还林、人工种草、草地围栏、封湖育鱼、牲畜圈养、工程固沙、沙区封育、天然林保护等措施,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恶化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考察中发现的问题针对高原湿地生态治理,此次科考队集中了国内领域内研究多年最具权威的科学专家,他们包括科技部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元、中科院寒区与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丁永建、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桂琛和国家林业局湿地专家印红等。在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调研中,专家们发现青海湖环境保护和治理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91、管理体制问题。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共辖三州七县,专家们发现,目前全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林业生态建设、沙漠化治理等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和地区利益冲突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在不少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的环湖地区,仍有大批的牛羊在放牧,这种以牲畜超载过牧为特点的粗放型畜牧业经营方式只能加速土地的退化和沙化进程。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具有很强执法能力的综合性管理机构来组织、协调和管理。2、生态环境建设主体问题。目前青海湖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难以保证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作为公共产品,一方面,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环湖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为企业和牧民。这种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的状况,导致青海湖地区缺乏一种利益制约、责任共担关系,从而使资源利用主体可以忽视环境成本,而缺乏一种责任感。比如在目前的环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就缺少一种将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于反哺生态建设的机制。3、科技支撑问题。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已经成为青海湖环湖地区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禁牧育草、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试点项目建设,使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考察中专家深切感受到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支撑力度的严重不足。如青海湖流域水文、植被、气象等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体系严重缺乏;草场鼠害治理技术、高寒缺氧区防沙治沙技术和植被恢复等都有待配套完善;人工降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利弊分析和研究;青海湖水位监测、数据库建立和预警体系研究;有害物种入侵等都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4、部队土地退耕后的综合利用问题。青海湖环湖地区共有300万亩左右的耕地,由部队耕作转为了地方使用。这批本来生态比较脆弱的土地应该由地方政府统一纳入到国家退耕还草工程中去,而不应该分给当地农牧民继续耕作,而后再由政府拿钱实施退耕还草。这样一方面增加政府的财政、粮食补贴负担,另一方面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牧民对草场的围栏、分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生动物的迁徙和获取食物的路径,这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严重威胁。如果将部队交还的国有性质土地直接划为自然保护区,有计划地置换核心保护区土地的所有权,会有较好的效果。作为世界屋脊上的高原内陆湖泊,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对青海省乃至全国和全球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环湖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和使命。作为生态源头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青海省,如何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专家认为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有创新的思路,专家建议:1、转变管理模式,实现生态型管理。管理者转变理念,转变管理模式,要从传统的单一资源管理转向系统资源管理,实现生态资源开发、生物保护、环境规划统一协调的生态型管理模式,以达到区域资源、生态系统以及景观格局的更有效、综合的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