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军舰在我国南海和东海海域活动时,经常声称遭到中国渔船的“围观”。这些渔船在网络上常常被称为“海军渔船”,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中国海军真的装备有渔船么?它们主要担负什么任务?船上官兵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本文将为您作全面解析。E-mail文化传播网中国海军最早装备渔船的目的非常简单——当战舰用,这是白手起家时期没有办法的办法。1952年海军抓获了一批在舟山渔场非法作业的日本渔轮,这16艘100吨级渔船不仅主机新(这很重要)可靠性好,船壳还结实,改装条件比那些十几吨几十吨炮艇好很多。改装后的火力相当可观:前甲板一门57mm反坦克炮,后甲板一门37mm舰炮,两舷各一门25mm高炮;607号改装炮艇曾在海战中击伤国民党海军的“永”字号扫雷舰。尽管如此,9节的航速作为战斗舰艇还是太慢了,所以在52甲/53甲炮艇成熟后它们很快退居二线。而在1955年的一江山岛登陆战中,日本渔轮再度担当了重要角色。这次海军在它们的前甲板上加装了两座苏制“喀秋莎”16管132mm火箭炮,并在甲板下设有再装填设备,战斗中它们为登陆部队提供了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可以说是后来的516号火力支援舰的鼻祖。1950年代中期,随着海军各类舰艇规模初具,它们又转业到渔业生产队伍,成为了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最早的能出远海的钢壳拖网渔轮,也为上海中华造船厂1954年建造解放后第一型国产渔船提供了参考。而中国渔船的发展也正是从研仿这些二手渔船开始的。1961年第一型为海军建造的渔船801型诞生。该船排水量250吨,主机205马力,航速只有9.5节,虽然名为武装侦察渔船,但是侦察设备......其实就是随身携带的国产“海鸥”相机。它们的主业真的是侦察吗?其实真相很简单,渔船嘛,本来就应该是用来打鱼的。首先捕捞活动本就是任务掩护的一部分,而且在部队条件艰苦的时期,侦察渔轮带回的渔获是改善海军基层部队伙食水平的重要来源。但由于侦察渔轮部队缺乏捕鱼技能,加上801型的捕捞设备为了方便掌握也设计得比较简单,虽然大家很努力,但往往收获有限。所以考虑到这种局限性,直到600马力级的8101和400马力级的8105这两型航速提高到10.5-11节的远海渔船出现,中国海军才开始较大批量装备其侦察改型。例如1979年参与围堵苏联海军“明斯克”号航母的三个侦察群中的两个装备的就是上述两型侦察渔船。尽管有一些简单的无线电监听设备,侦察渔船总算名副其实了一些,但在高海况下它们仍显动力不足,比如围堵“明斯克”就没能接近到目视距离拍摄。而且由于设计局限,它们的耐波性和自持力都不足,尽管船员的出海补贴更高,但也难以缓解生活条件艰苦的问题。此时,苏联海军的侦察渔船已经在全球大洋上非常活跃。它们的标准排水量比8105型的满载排水量还大,一些型号的满载排水量可以达到900吨,生活条件要比他们的中国同行好很多。虽然它们11.5节的航速并不突出,但用于在美军基地外围“捕鱼”还是足够的。由于它们也被用于跟踪在特定区域内演习的美国航母战斗群(采用“守株待兔”模式),为此不仅有自卫武器,一些后期型还装备了水下的650mm鱼雷发射管。一旦在跟踪航母时战争爆发,在被击沉之前,它们将在极近的目视距离上打出第一波致命的重型鱼雷。看到苏联海军的同行们这么“任性”,中国海军也盯上了1977年首船刚刚在大连下水的,后来多次获得“国优”“省优”产品称号的8154型600马力拖网渔轮。它有钓鱿型、冷藏型、双拖网型等多种变型,全国各厂总产量超过200条,是1980年代国营渔业公司的主要型号。虽然其12节航速对渔船来说并不算慢,但跟踪“明斯克”失败后的海军侦察渔轮部队要求必须加大马力保证恶劣海况下的航行能力,因此海军使用的8154型均改用800马力主机,后期还有改装960马力主机,航速能达到15.5节的“魔改”,能够满足海上跟踪的基本要求。作为满载排水量超过500吨的大中型渔船,8154型的批量服役终于让海军侦察渔轮部队有了能够走出岛链迈向大洋的装备。为此中国海军还建造了一些配套船只,例如“北冷599”就是用于向在远洋执行长期“捕捞”任务的8154型提供补给,并储存打捞渔获的冷藏船。8154型服役时,各舰队侦察渔轮舷号按照所在海区国营渔业公司的舷号顺序排列,区别是舷号汉字使用繁体字而非国营公司使用的简体字,但近年来这种区别已经消失了。这和使用民航识别编号,没有涂空军军徽的的图-154M/D有点相似。和军用民机相同,军用民船的涂装和编号也有专门的国际法规定,必须制式化和可识别化,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已经签署了相关公约。而且如今国营公司都使用吨位更大的船只,较老的8154型只要出现在大洋上都知道怎么回事,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伪装。早期侦察渔轮的船员往往不穿军装,军装费都折合成现金去买些渔民的衣服,加上在航率高出海时间长,侦察渔轮部队的老兵一眼看去与渔民几乎无异。比如在1995年“和平夺取”美济礁行动中,最早前去考察水文的那些8154的“渔民”们也就剩下小平头一个破绽了。随着1980年代南沙争端加剧,侦察渔轮更多在南海活动。改装后原自持力20-25天的8154型一般都要执行一个月以上的任务,经常混在其他渔船中开往任务海域,前往外国侵占的岛礁附近侦察敌情部署。314海战前,越军舰艇的出动规律就是由它们观测到的。出于国际法考量,虽然个别渔轮的涂装仍然很“专业”,但今天的侦察渔轮官兵即使在执行任务时大多也都穿着海军作训服和常服。由于其编制也正式转入三大舰队作战支援舰支队下属的侦察船大队,在完成任务后他们也能顺理成章的回到海军码头修整补给。这些高出勤率的小船也常被用于执行多样化海上任务,例如1999年11月的大舜号沉没事故,由于北海舰队大部分主力舰艇还在南方海域参加三军联合演习,顶着7级海况到达现场的烟渔686号侦察渔轮是海军唯一成功参与救援的船只,救起了22名生还者中的18人。而在1990年代后期台海危机加剧时,东海舰队还从国营渔业公司收购了若干条8154型拖网渔船。这不仅是出于上级对台海岸线周边水文资料等相关情报需求剧增的应急考虑,也是准备一旦危机演化成热战时,海军有可能利用这些渔船提前对台进行攻势布雷封锁。另外除了海军,在“陆军海战队”——也就是我国沿海省军区所属的陆军船艇部队,也有侦察渔轮作为独立的情报侦察手段,均装备8154型,和海军的同类船只主要靠涂装加以区分。随着海军更新、更大的大型电子侦察船的服役,一些退役的8154型也被移交给陆军。不过新型电子侦察船可不只是那些“大家伙”。8154型服役10年后,更先进的792型侦察渔轮就加入了中国海军侦察渔轮部队。与前几型不同的是,这种600吨级的侦察渔轮是为海军专门设计的,被认为是当时国内性能最好的拖网渔轮,民用版反而是其衍生产品。和8154型相比,792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像渔船”。高大的防浪板、紧凑低矮的上层建筑、卧式锚机、主桅杆周围密集布置的各种频段光学和电子......探鱼设备,都让人感觉,这船应该在前甲板至少安装一门单管30mm舰炮之类的才符合它“军舰”的派头。当然和它的前辈们一样,792型并没有固定武器,“武装”仍指船员配备的轻武器。在远洋执行任务时,个别不开眼的海盗也确实“享用”过56-2和81杠的子弹。由于自动化程度更高,吨位更大的792型人员编制比8154型的17人还少一些,人员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除了这些标准的制式侦察渔轮之外,以前中国海军还有一些完全用于捕捞的杂式渔船,但在军队停止经商之后,这些渔船多数都卖给地方了。另外在浙江沿海还有一些大型渔轮在加改装扫雷设备后被编入预备役扫雷船大队,除了民用渔轮之外,也有一些792型。而图中这些参与“围观”“无瑕”号间谍船的渔船真的是渔船,上面也是如假包换的渔民,海军侦察渔轮部队极少进行目视范围内的侦察活动。但渔民们对这种围堵外军舰艇的活动十分热心,美舰每次进入专属经济区必被“围观”,本次前来南海的美舰同样也不例外。在多艘大型远洋侦察船服役后,中国海军一度不再建造侦察渔轮。但在8154型陆续退役后,中国海军最新型侦察渔轮仍将和792型继续在三大洋上执行那些“天王星”们不便出面的任务——毕竟后者打鱼不够专业。yW制制作作yWyW制制作作E-mail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