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现状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摘要:通过对我国已发生的滑坡.泥石流的了解。和对滑坡.泥石流的形成的原因的分析,对滑坡.泥石流异同特点的分析以及怎样去防范等等的讲述,呼吁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键词:滑坡泥石流原因依据防范一.滑坡泥.石流的简介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严重损失地震过后连续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和滑坡自然灾害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众所周知发生在我国甘肃甘南地区的“舟曲泥石流”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我们人类要沉痛的记住这个血的教训。'泥石流式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对山区的城镇村庄铁路公路农田水利设施等造成严重危害当泥石流发生时洪流中有大量泥沙石块混合成一股黏稠的泥浆像脱缰的野马一般沿陡坡奔腾而下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其中泥沙石块的体积含量一般大于10%.有时高达80%_.流速一般为5~7m/s,有时高达80m/s.泥石流因流速快黏度大其侵蚀搬运堆积过程特别迅速在数分钟到数十分钟内即可将数十万立方米至数千万立方米土石搬出沟口并摧毁或掩埋沿途房屋道路农田及一切工程设施造成重大地质灾害所到之处良田变荒漠房屋变废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山剥皮”等根据滑坡体的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小型滑坡.滑坡体积小于l×l05m3.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x105~1x106m3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x106~1x107m3.巨型滑坡滑坡体积大于1x107m3.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分为4类.蠕动型滑坡人们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的滑坡慢速滑坡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的滑坡中速滑坡.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高速滑坡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主要有三个必要条件地质条件它是泥石流形成的内因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的性质有些岩石很容易风化破裂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固体物质直接影响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地貌条件主要是地形倾斜度的大小实际考察得知倾斜度必须大于15。.才可能发生泥石流而倾斜度越大泥石流带来的灾害越严重水源条件它是泥石流发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主要来源于暴雨和融雷造成的洪水水流的流量和速度越大灾害越严重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是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例如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征就是山体众多山势陡峻沟谷河流遍布于山体之中与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众多的具有足够滑动空间的斜坡体和切割面滑坡灾害频繁出现地震对滑坡的影响很大首先是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并发生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地震同样使地下水也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振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发生变形最后就会发展成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的危害非常大,必须加紧防治!防治泥石流是一个系统工程由预防和治理两部分组成预防由泥石流预测预报报警和避难等构成利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可以预报泥石流利用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可以反映出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地貌要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的动态变化结合地面调查便可较准确地估出松散堆积物和极不稳定的固体物质数量再结合地面气象资料或卫星云图气象资料综合分析就能够预测泥石流是否发生泥石流的治理由土建防治工程生物防治工程和工程管护措施构成我国已初步完成全国泥石流编目工作并研制出VJ-2型泥石流遥测地声警报器和泥石流超声波泥位警报器治理泥石流还需要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大力开展山体的绿化为什么植树种草可以防止岩石的“风化作用”,呢?原来“大树下面好乘凉”绿树青草能够避免阳光直照到岩石岩石温度可以保持稳定另外从天而降的雨水经过树叶的拦挡落在岩石上时打击的力量要小多了绿树青草还可以阻碍水流避免水土流失其次是加紧山体的坡面治理,用排水拦挡护坡等方式稳住松散物质及坡面残积物在泥石流流通段采用排导渠(槽).使泥石流顺畅下排对于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一是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二是消除和减轻水对滑坡的作用滑坡预测预报问题目前尚是世界性难题各国地质专家都曾致力于该项研究但至今尚未获得满意的结果我国科技人员曾经通过IO余年的艰苦调查研究和长年累月的监测工作成功地预报了一次大型滑坡那就是1985年6月12日凌晨3时45分至4时20分发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长江西陵峡中新滩镇的大型滑坡该滑坡的体积约3000余万立方米坚硬的块石碎石及泥土快速崩滑下来将新滩镇全部摧毁滑坡体前部的土石堵塞长江江面的l/3时江中激起几十米高的巨浪涌浪波及上下游共42krn长的江段由于预报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首当其冲的新滩镇457户居民1371人中无1人伤亡一场毁灭性的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二.中国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滑坡、泥根据近几年全国调查结果统计,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空间分布和危害有如下特征:从造成的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发生数量这三项指标综合来看,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重庆、贵州、甘肃、陕西、广西、西藏、新疆、青海、宁夏、内蒙等12省(区、市)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最严重,死亡人数占全国的62%、经济损失占全国的55%、发生数量占全国的32%。另外,还有西南地区。三.滑坡泥.石流的特点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快。四、滑坡、泥石流的识别(一)滑坡的识别依据1、地形地貌依据:当斜坡上发育有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或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明显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下部坡脚较两侧更多地伸入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上述地貌现象说明,这些地段可能曾经发生过滑坡。斜坡上有明显的裂缝,裂缝在近期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出现了开裂、倾斜;坡脚有泥土挤出、垮塌频繁;上述地貌现象可能是滑坡正在形成的依据。2、地层依据: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段,其岩层或土体的类型、产状往往与周围未滑动斜坡有着明显的差异。与未滑动过的坡段相比,滑动过的岩层或土体通常层序上比较凌乱,结构上比较疏松。3、地下水依据:滑坡会破坏原始斜坡含水层的统一性,造成地下水流动路径、排泄地点的改变。当发现局部斜坡与整段斜坡上的泉水点、渗水带分布状况不协调,短时间内出现许多泉水或原有泉水突然干涸等情况时,可以结合其它证据判断是否有滑坡正在形成。4、植被依据:斜坡表面树木东倒西歪,一般是斜坡曾经发生过剧烈滑动的表现;而斜坡表面树木主干朝坡下弯曲、主干上部保持垂直生长,一般是斜坡长时间缓慢滑动的结果。(二)泥石流沟的识别依据1、物源依据: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一定量的松散土、石参与。所以,沟谷两侧山体破碎、疏散物质数量较多,沟谷两边滑坡、垮塌现象明显,植被不发育,水土流失、坡面侵蚀作用强烈的沟谷,易发生泥石流。2、地形地貌依据:能够汇集较大水量、保持较高水流速度的沟谷,才能容纳、搬运大量的土、石。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坡陡峻,沟域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中游山谷狭窄、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沟谷上、下游高差大于300米,沟谷两侧斜坡坡度大于25度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泥石流形成。3、水源依据:水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域,有溃坝危险的水库、塘坝下游,冰雪季节性消融区,具备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流水的条件,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其中,局地性暴雨多发区,泥石流发生频率最高。如果一条沟在物源、地形、水源三个方面都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这条沟就一定是泥石流沟。但泥石流发生频率、规模大小、粘稠程度,会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已经发生过泥石流的沟谷,今后仍有发生泥石流的危险。五、滑坡、泥石流的防范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则是可以减轻的。(一)逃避山体滑坡重在识别前兆。山体滑坡往往非人力可以制止,但我们可以通过弄清楚其爆发前暴露的前兆特征,及早安全撤离危险区域。崩塌的前兆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能嗅到异常气味;不时能听到岩石撕裂、摩擦、碎裂的声音;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如果发现这样的征兆,居住在滑坡附近或行走在易滑坡地带的人们就要及早转移撤离。要是发现山坡前缘土体隆起,山体裂缝急剧加长加宽等异常现象,也要及早采取转移等避险措施。(二)泥石流将爆发时要朝山坡两侧跑。泥石流往往发生在特定的泥石流沟谷中,因此,掌握判断泥石流沟谷并远离它们的技巧,对于自救很有必要。泥石流沟谷上游像漏斗、饭勺、树叶,中游深且窄,下游则较为开阔,沟谷上、下游相对高差一般在300米以上。如果沟谷上游存在山塘水库、或沟内地下水丰富,它们在遇到连续强降雨天气时,更易爆发泥石流。要特别警惕的是,泥石流往往突然爆发,因而逃生机会很小。因此,当听到山沟内有轰鸣声,或看到主河洪水上涨、正常流水突然断流,应该马上意识到泥石流就要到来,并立即采取逃生措施。在逃跑中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方向:不要顺沟方向朝上游或朝下游跑,应该朝着沟岸的两侧山坡跑,但注意不要停留在凹坡处。中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现状分析《国家地理》作业班级:09级科学系地理班姓名:朱锐强学好:093151041日期:2010年12月17日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