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区划玉米是我国的面积第三、产量第二大粮食作物,是我国主要饲料粮和部分地区的主要口粮,目前已发展成为粮、经、饲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域辽阔,平原、山地、丘陵都种植玉米,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形成我国多种种植制度和栽培特点:①玉米集中地分布在从东北斜向西南的狭长玉米带,大致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12个省(区);②我国是四季玉米之乡,从北向南一年四季都种植玉米,以春玉米和夏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③我国有2/3的玉米分布在丘陵旱地上,依靠比较集中的自然降雨,又称为“雨养玉米”。蓄住天上雨,保住土中墒,是玉米增产的关键。科研机关研究出旱作玉米综合配套栽培技术,以及土安田、丰产坑等许多精耕细作玉米抗旱栽培方式;④间套复种是我国玉米栽培的重要特点,是玉米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约化,可以实现一地多熟,一季多收,季季增产和全年增产的目的,特别是在西南玉米区,间套复种玉米占玉米总面积的90%以上。根据我国玉米的分布地区和种植制度的特点,结合各产区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玉米在谷类作物中所占的地位、比重和发展前景,把我国玉米划分为6个产区。现简述如下:Ⅰ.北方春播玉米区本区自北纬40°的渤海岸起,经山海关,沿长城顺太行山南下,经太岳山和吕梁山,直至陕西的秦岭北麓的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和内蒙古的全部,山西的大部分,河北、陕西和甘肃的一部分,是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之。常年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的30%左右。本区属寒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冬季气温低,夏季平均温度在20℃以上;≥10℃的积温2500-4100℃,≥10℃的积温2000-3600℃,无霜期130-170天。全年降雨量400-8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东北大平原地势平用,土壤肥沃,以黑土、淤土、棕色土为主。大部分地区温度适宜,日照充足,对玉米生长发育很有利。玉米主要种植在旱地上,灌溉地玉米面积不足1/5,为我国的主要春播玉米区,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本区地势平坦,人少地多,耕作比较粗放,很适于发展机械作业。东北三大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宁平原)是我国以旱粮为主的商品基地。玉米是本区优势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松辽平原沿京长铁路两侧形成玉米集中产区。今后,要调整作物布局,适当压缩常规玉米面积,逐步增加专用玉米面积;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种田,培育早熟高产玉米杂交种,增加化肥施用量,扩大玉米覆膜栽培和玉米、大豆间作面积,因地制宜地实行机械作业,不断提高玉米产量,建成我国重要的玉米商品生产基地。Ⅱ.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本区南起北纬33°的江苏东台,沿淮河经安徽至河南,入陕西沿秦岭直至甘肃省,包括黄河、淮河、海河流域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全部,河北大部,晋中南、关中和徐淮地区,是我国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国40%以上。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10-14℃,无霜期从北向南170-240天,≥0℃的积温4100-5200℃,≥10℃的积温3600-4700℃,每平方厘米年辐射110-140千卡,日照2000-2800小时,降雨量500-800毫米,从北向南递增。自然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十分有利。王米种植方式多种多样,间套复种并存,其中小麦玉米两作套种占70%以上。玉米在本区粮食作物组成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山东的东部、河北的中部以及河南的北部肥水条件适宜的地区玉米产量较高。大约有2/3的玉米分布在丘陵干旱地区,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区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的措施是: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旱涝盐碱;改善生产条件,培肥地力,以肥调水,开展大面积玉米规范化栽培,持续地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Ⅲ.西南山地玉米区本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全部,陕西南部和广西、湖南、湖北的西部丘陵地区以及甘肃的一小部分,为我国主要玉米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0%。本区属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量丰沛,水热资源较好,光照条件较差,各地气候因海拔不同而有很大变化,除部分高山地区外,无霜期多在240-330天,从4-10月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全年降雨量800-1200毫米,多集中在4-10月,有利于多季玉米栽培。本区地形复杂,近90%以上的土地为丘陵山地和平原,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只占5%。玉米从平坝一直种到山巅。种植制度从一年一熟至一年多熟兼而有之。玉米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口粮和饲料,生产的玉米基本自给,还经常需要调入一部分玉米供作饲料。因此,本区仍应适当扩大玉米面积,发展玉米生产。但旱坡地比重大,土壤贫瘠,耕作粗放,夏旱和秋旱是部分地区玉米增产的限制因子。今后,要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在光热条件比较丰富的地区,继续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玉米和其他作物的总产量。Ⅳ.南方丘陵玉米区本区北界与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相连,西接西南山地套种玉米区,东部和南部频临东海和南海。包括广东、福建、浙江、江西、台湾等省全部,江苏、安徽的南部,广西、湖南、湖北的东部,是我国主要水稻产区,玉米种植面积较小,约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5%。本区属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降雨丰沛,霜雪很少,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日期在220-365天,3-10月平均气温在20℃左右,一年四季都能种植玉米。但本区种植水稻产量较高,玉米面积波幅较大,产量亦不稳定,主要为秋作或冬作,也有早春栽培的。本区长期以来发展畜牧业大多饲喂稻谷,饲料报酬率很低,每年需从东北和华北远途调运大量玉米。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增多,缺口大。因此,必须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因地制宜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在平原地区多熟制中发展玉米-晚稻或早稻-玉米轮作复种,在丘陵旱地采用玉米与其他作物间作套种,在高寒冷凉地区发展玉米薄膜栽培,以及利用一部分冬闲田扩大冬玉米种植面积等。Ⅴ.西北灌溉玉米区本区包括新疆全部和甘肃的河西走廊,属大陆性干燥气候,降雨稀少。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逐渐增加,常年播种面积占全国3%。本区无霜期140-170天,个别地区在200天左右,日照2600-3200小时,≥0℃积温4000℃左右。热量资源丰富,昼夜温差较大,对玉米生长发育极为有利。但本区气候干燥,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下,是发展玉米的限制因子。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在新疆绿州扇形冲积地边缘发展一部分春玉米,少部分地区实行小麦、玉米套种或复种。本区是我国重要农牧区之一,每年需要大量玉米供作饲料。因此,本区应适当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Ⅵ.青藏高原玉米区本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以及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甘肃的甘南自治州。本区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高寒。最热月平均温度低于10℃,个别地区低于6℃;仅在东部及南部海拔4000米以下地区,≥10℃的积温1000-1200℃,可种植耐寒喜凉作物。西藏南部河谷地区,降雨较多,可种植水稻、土米等喜温作物。玉米是新兴作物,栽培历史很短,种植面积不大。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本区发展一定面积的玉米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