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双百方针的提出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国际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主义运动。中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反斯大林主义实质上是修正主义的行动,又承认斯大林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2、3、《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2.战争叙事的差异(1)《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2)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其特征是:a.“钢铁战士”,无所畏惧、勇猛顽强,表现人民解放军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b.“集体主义的英雄”,永远和自己的战斗集体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生命价值溶解于集体的胜利之中;c.在战斗中成长的英雄。《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班长秦守本、机要员姚月琴;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3)《保卫延安》表现的是敌我矛盾,《红日》除了敌我矛盾之外还写了我军的内部矛盾。4、革命传奇——《林海雪原》描写一支智勇精悍的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一场特殊军队所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利用民族文学的传奇因素表现战争,属革命传奇类小说。这一类小说还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与《水浒》108条好汉模式的影响。“五虎将”模式: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实耐劳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又同好汉模式一样,各怀绝技,各俱个性。2.在结构上,既注意运用“两军对垒”的模式,突现双方的强烈对比,还注意通过紧张惊险、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和可读性。3.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基调。5、成长小说的典范——《青春之歌》与《红旗谱》(一)《青春之歌》1.关于成长叙事这一般“指的是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的小说”。因此也可以说,它们写的是关于革命精神起源和继承的故事。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成长“母题”是西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出现于18世纪的德国。其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意味着人物从某个设定的点上的水平向某种理方向的提高,人物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青春之歌》《红旗谱》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命的成长。2.自叙体小说: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所谓自叙体小说就是把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为讲述对象的小说。这是中国小说又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跨越的一个标志。6、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释的。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精神上占有她,但所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7、《红旗谱》生平与创作: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建国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文革后,197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塑造了一个由传统的颇具侠义精神的“农民英雄”逐渐转变成有政治抱负的现代意义上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朱老忠形象(从传统侠义到革命正义)“出水才看两腿泥”——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为朋友两肋插刀”——重团结,讲义气,患难与共,舍己为人。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的成长动因——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他的典型意义在于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交织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度。民族化成就A、浓厚的地方色彩B、继承了传统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较少使用抽象的叙述、静态的描写和心理的刻画,而是着重以人物的行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C、结构布局上,采取短章节手法来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故事连贯,层次分明。D、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来朴实、通俗、生动浑厚的8、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愿坚《后代》(一)峻青和王愿坚的短篇小说他们强调的是创造“幸福的路”的斗争的艰苦和残酷,并在这样的背景上塑造经过血与火检验的英雄形象。1、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小说着力渲染的是生活环境的险恶,在情节上,偶然因素的安排,为人物布置接连不断的严峻境遇的磨难。酷刑、死亡等情节常用来突出英雄的“超人”式意志。2、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单纯清晰的叙述更接近于故事的形态。(二)茹志鹃《百合花》1.作者:茹志鹃(1925—1998)“从微笑到沉思”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祖母,世上唯一的爱孤寂中寻求,不自由毋宁死。“家”—终生的抉择1958年在《延河》发表成名作《百合花》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文革中中断写作(苦闷、迷惘、搁笔)新时期:《出山》、《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王啸平《霓虹灯下的哨兵》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的真实感的体现(1)写作背景:1959赵树理看到农村大跃进实际情况,写《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委婉提出己的认识,未发表庐山会议提出的反右倾开始,被当作右倾思想代表被批判。1962政治宽松,在大连会议上着树理发言说60年简直是天聋地哑。《锻炼锻炼》写于1958,大跃进高潮,正是天聋地哑的前期。反右刚过,不可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认识。(2)人物: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杨小四(3)主题主题1(文本表层)通过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说明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在思想和意识上还严重地残存着小农和私有观念,对集体经济产生削弱和倒退的作用。小腿疼、吃不饱——落后、被批判;王聚海——和事佬,被批评;杨小四——先进,受表扬主题2(正话反说)——陈思和观点在农村干部横行霸道欺辱农民,农民消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觉悟性和劳动积极性,只能以的强制的手段对付农民,造成农村经济破败。小腿疼、吃不饱——应被同情可怜的农民;杨小四——仗势欺人的干部9、创作特点(1)取材:赵树理:各个历史时期农村社会变革中的社会问题。孙犁:既充满时代斗争气息,又充满人性美和人性美的社会风俗画。(2)创作方法:赵树理:强调细节真实。孙犁:在真实描写的基础上,还重抒情和诗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3)章法结构:赵树理:强调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曲折性。孙犁:灵活、自由,散文化结构方法。(4)语言:赵树理:质朴无华,风趣、幽默。孙犁:清新、凝练,富于抒情意味和诗美特征。10、《铁木前传》“前传”即背景和前奏小说创作于1956年,写铁木两代人友情缔结和破裂的故事。傅老刚(铁匠)黎老东(木匠)九儿六儿生活不会风平浪静,历史的河流终归是奔腾向前的。梁三老汉(双重性格)郭振山(个人奋斗党员)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梁生宝郭世富(富裕中农)精明谨慎、老谋深算(社会主义新人)姚士杰(富农)心狠手辣、诡计多端主要事件活跃借贷、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秧11、《创业史》与同时代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作品的不同:(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2)“写命运”和“写政策”(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12、艺术成就《创业史》(1)生动的人物塑造(2)恢宏的艺术构思(3)浑厚凝重的艺术风格(4)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13、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14、《李双双》的创作特征《李双双》的创作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所鼓励的浪漫主义精神,它歌颂的是普通老百姓中间的美好人性,提倡的是敢于与社会上的自私行为,特别是干部的自私自利作斗争,这就是这部影片在今天还能使我们感动的艺术力量。人物性格及其冲突,体现了民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李双双》的结构模式及人物原型“二人”的结构模式:“夫妻打架”→“双双荐夫”→“约法三章”→“喜旺出走”→“双双迎夫”→“再次出走”→“夫妻和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