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前五四时期的文学(1900-1916)第一节转变的前夜文学在从近代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得益于新闻出版业蓬勃发展。西学东渐,教育制度的演变,对于白话文的提倡。第二节散文界革命维新变法失败的教训使改良派意识到民智未开,政治上就难以奏效,所以主场上旨在为现实政治与思想启蒙服务,涉及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的文学革新运动便在梁启超的倡导下全面展开。第二章梁启超第一节梁启超在近代文学革新中的作用及贡献梁在小说界革命口号的指导下,晚清出现了《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四大谴责小说。第二节少年中国说无论是从风格还是特点,《少年中国说》都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少年中国说》一文充分的体现了梁启超新文体的风格:热情奔放、层层深入、雅俗共赏。第三章五四文学革命《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取代文言作为现代文学的语言,它集中的批判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文风。如: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模仿古文和陈词滥调等。胡适的主张有反封建的锋芒。他所提倡的语言革命实际上也是思想革命的反映。第四章鲁迅第一节创作道路鲁迅运用杂文短小灵活的形式承载丰富的思想意韵,通过深刻的文化与社会批判,主张进化与改革,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与《彷徨》中的多数作品,深刻揭露与无情批判了封建主义的吃人本质,鲁迅始终注意找出农民精神上的病根,他还在创作中剖析知识分子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第三节《伤逝》子君是一个单纯、温和、善良、可爱而又软弱的少年。第五章徐志摩第一节新月社早期新月社诗人发表的作品,虽然流露出唯美感伤和神秘倾向。但是并不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对于军阀统治的不满。后期以新月月刊创刊为标志,并且倾向于唯美和讲究诗歌的艺术。新月社的代表诗人为徐志摩、闻一多、朱湘等。他们反对直抒胸臆,为此闻一多提出关于新格律诗的主张,徐志摩进行了新诗体制上的许多试验。第二节生平徐志摩的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第三节《我所知道的康桥》借助描写剑桥的自然景物来抒发徐志摩对剑桥文化的眷恋之情。第六章30年代的文学第一节30年代的文学潮流海派文学与上海现代都市工业文明相伴而生,跟中西方文化全方位交流的集散地共同发展,从而逐步具有一种相当复杂的现代性,并在这种基础上,形成了它在艺术上的时髦姿态,善于迎合读者的消费趣味,市民大众主场,精于文学市场运作商业化意识的鲜明特点。30年等待海外文学的主体是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第二节京派京派主要指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乡土中国与平民现实的描写,在风格上京派作家大多倾向于从容不迫与有所节制的古典式审美。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作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京派代表作家主要有沈从文、费林、何其芳。第七章沈从文第一节生平《湘行散记》和《湘西》是沈从文主要的散文集,比小说更为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对统治者鲜明的恨。两者以独创的笔法,传达了湘西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而他们对爱与美的一贯追求令人肃然起敬。第二节1934年1月18《1934年1月18日》所写的是沈从文在旅途中在接近沅陵时前后几个小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第八章20世纪中叶的文字第一节从启蒙文学到战争文学抗战开始后,中国的政治地理实际上被划分为三个地区,即日本侵略者占领的沦陷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这三个地区的文学也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此外,还有抗战初期独立存在的孤岛文学。第二节七月诗派除了艾青与田间以外,七月诗派的重要诗人还有阿垅,邹荻帆、冀访等20多位,他们的诗歌创作紧紧和民族解放战争的现实结合在一起。第九章艾青第一节生平艾青既强调感觉的捕捉和意象的创造,又重视色调和声调的和谐,他兼收并蓄中国现代派和格律派诗歌的探索,并表现出突出的散文化倾向,达到了当时自由体诗歌的最高峰。第二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的这首名作集中表达诗人在外敌入侵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忧国忧民的执著心情。在忧虑里,展现了他对祖国与民族的赤诚关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诗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语言上具有散文美,比喻奇特。第十章张爱玲第一节生平《流言》一书的艺术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如下:小中见大,叙事抒情清新洒脱,遣词造句清晰自然,耐人寻味。第二节《私语》一文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张爱玲率真的写作个性,雅俗共赏的风格,凄美的意境都给人以无穷的享受。第十一章穆旦第一节九叶诗派九叶诗派诗人穆旦、郑敏、袁可嘉、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抗约赫、唐祈、唐堤。第二节生平穆旦在他的生前一共出了三本诗集,即《探险队》《穆旦诗集》和《旗》。第三节诗八首穆旦的代表作《诗八首》着重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在对爱情的追寻中,夹杂着感性与理性,灵魂与肉体,痛苦与甜蜜,永恒与短暂等多重矛盾。诗人经过激烈的灵魂搏斗,最终给人一个似乎乐观但又宁静的坦然的结束。作者对于爱情的追求如此,对理想和信仰的追求也是如此。全诗平静的语气为我们展开对爱情赤裸裸的考察,使我们看到了穆旦的哲理性思想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诗人近似于残酷的自我剖析使他的诗歌带有真诚的共鸣,具有一种难得的感染力。第十二章新时期的文学第一节概括二十世纪末页,文坛景象瞬息万变,更涌现了伤痕文学、朦胧诗、实验话剧、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第三代诗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一波一波文学潮流。第二节风情小说风情小说往往依托于民间,借鉴中国传统的艺术技巧,并在这基础上丰富、拓展,以充分本土化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进而表达作家个人的理想境界,这些作品经常包容温和、委婉以及哀伤的情歌。具有田园牧歌般的抒情诗特征。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沈从文、老舍等作家是这一传统的代表,1980年后则有汪曾祺、冯骥才、陆文夫等作家成为后继者第十三章汪曾祺第一节生平汪曾祺的主要作品《邂逅集》《晚饭花集》等。第二节《受戒》在汪曾祺的笔下,小英子是天真,美丽,多情的。第十四章苏童第一节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大多选择民国时期的题材,一方面主张以民间事情还原历史生活中的姿态,而另一方面又以虚拟的人与事来提供自由想象和写作空间。第二节生平苏童的作品可以分为枫杨树乡,城市叙事,妇女,历史探索等系列。第三节桑园留念《桑国留念》这是少年正在特定生存下的爱情与成长。第十五章史铁生第一节个人的写作立场90年代初,文学在社会变革趋于文化空间的边缘,所以作家不得不改成个人体验与独特方式出发来描写自己眼里的世界,这种多元状态下个人化倾向,最明显地体现在由原来的第三代诗人所写的小说中:韩东、诸文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还包括那些致力于建构宏大叙事的知青、作家,他们都以非常个性化的方法来描写自己体验到的时代精神。其中最为突出的有张炜、王安忆、史铁生、余华、莫言。第二节我与地坛《我与地坛》精于选材,各个部分都有一个相对明确的叙述对象,而且整个叙述都是象征性的,另外作者在艺术上的成功和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小说的手法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