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7第5课《故乡》7一.学习重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以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3.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显小说主题。4.揣摩抒情意味的语言特色,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以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为课文作批注。2.积累文中生词、四字短语。阴晦(huì)瓦楞(léng)胯(kuà)下獾(huān)秕(bǐ)谷鹁鸪(bógū)髀(bì)嗤(chī)笑絮絮(xù)瑟(sè)索蜷(quán)缩寒噤(jìn)折(shé)本惘(wǎng)然恣睢(zìsuī)潺潺(chán)黛(dài)色愕(è)然五行(xíng)颧(quán)骨伶(líng)仃3.思考: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三.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1.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3.结构层次:第一段(1—5):写的是故乡萧索的景象,我复杂的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段(6—77):写“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的变化。第一层:(6—8):写老屋的冷寂和母亲的凄凉,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第二层:(9—33):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交往和友情。第三层:(34—52):写杨二嫂的变化。第四层:(53—77):刻画了中年闰土的形象。第三段:(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中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哪些人?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五.合作探究,走近闰土六.(朗读第12—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1.迅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少年闰土和中的闰土的句子。《故乡》中写闰土着重运用的是对比的方法,作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什么?到书中找到依据把它画出来,小组合作讨论,填写表格。第2页共6页2.填表对比内容少年闰土特点中年闰土特点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健康、壮实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头戴破毡帽,身穿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饱经风霜动作语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活泼机智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默默地吸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苦不堪言、麻木迟钝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建立了淳朴的友谊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无忧无虑,快乐纯真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3.思考:(1)概括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可爱、无忧无虑、勤劳勇敢的小英雄的形象。中年闰土:满脸愁苦、迟钝麻木、毫不觉悟穷苦农民的形象。(2)闰土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表层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六.合作探究,走近杨二嫂1.朗读第39—52自然段。2.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3.填表20年前“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20年后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语言描写“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第3页共6页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4.思考:(1)概括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尖嘴利舌、贪财爱小、自私狭隘,可笑、可恨、可怜、可气,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是什么?①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诚实小市民的日趋贫困。(3)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4)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这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闰土和杨二嫂肖像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和贫穷。他们都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身体被摧残、心理被扭曲的人物,都是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这是她和他的共同点。不同点是:闰土愚昧麻木,杨二嫂庸俗卑劣。七.讨论“我”1.“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以“我”为叙述者,叙述中包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我”飘泊在外,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在自己的“故乡”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失去了精神落脚地。记忆中的美好精神家园被衰败、冷漠的现实撕毁,面对精神各个分离,丧失了生命活力,丧失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幸福的情感关系的现实故乡,“我”在精神上是孤独的,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作者的影子,可以说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是鲁迅极度失望苦闷心情的告白,但又不等同于作者。2.“我”对闰土和杨二嫂是什么态度?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八.理解86—88节中句子的含义。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并非真的不留恋,由于我对故乡现状和故乡人生活的现状感到失望,离开时既伤感又悲哀,所以才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对故乡的感情:既失望又抱有希望,既想离开又很留恋。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3.“隔膜”与“一气”的对比意义是什么?通过“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之对比,表达了“我”的希望:希望新一代第4页共6页不再象老一代那样又彼此隔膜起来,也不希望他们象老一代那样过着辛苦辗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的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4.三个“辛苦”的含义有什么不同?第一个“辛苦”指奔波劳碌第二个“辛苦“指辛勤劳苦第三个“辛苦”指处心积虑否定了三种生活,一种是像“我”那样异地谋生,到处奔波生活不安定;一种是像闰土那样在生活得重压下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一种是像杨二嫂那样生活每况愈下二变得尖刻、泼悍和势利。全句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愿望。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能够重建儿时和谐的人际关系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因为我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社会的黑暗,困难重重,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就害怕起来,害怕希望不能实现。表达了我即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又对能否实现不免迷惘的真实思想。7.“手制的偶像”的意思?比喻让后代过上新生活的主观愿望。8.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9.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月下瓜地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再现这一景象,重新燃起了我对故乡的未来,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10.“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结尾充满了哲理。11.小说为什么要描写宏儿和水生这一组人物关系?宏儿和水生就相当于当年的我和闰土,在他们的身上作者寄予着希望,希望他们有不同于“我们”的新的生活。九.理解课文环境描写作用第5页共6页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三处:(1)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2)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3)“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2.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思考:(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横”,请体会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活气”改为“生气”可以吗?“横着”是不整齐、不规则地放着的意思,有一种“被遗弃”的动感,“萧索”是形容词,突出了悲凉的气氛,“荒”字描绘出村落的凋敝和沉寂,这里都是写“我”看到家乡的感觉。动静结合,写得具体而形象,这样的荒村,自然没有活泼的生活气息,有的只是死气沉沉,“生气”指旺盛的生命力,用在这里不确切。(2)“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瓦楞上”的枯草的断茎怎么能成为“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句中的“枯草”“断茎”“寒风”“老屋”渲染的凄凉景象突出的是一种气氛、一种心情,“我”要永离故乡,永离老屋,此时故乡的颓败、荒芜、冷落更增加了惆怅、悲凉的情绪。这与上文“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是协调一致的。(3)“月下西瓜地”一节的绘景奇异在何处?明丽的色彩: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颇为神奇的传说:项带银圈的英俊少年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4.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明确:现实的故乡一片荒凉、沉重、窒息,“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对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法。这样写,突出了现实故乡的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小说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美丽画面,月下瓜地是我理想中故乡的象征,再现这一景象,重新燃起了我对故乡的未来,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十.小说的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