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中国共产党史和国共关系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九中国共产党史和国共关系史一、知识网络二、党的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论建设)2、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重要会议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中共的奋斗历程民主革命时期1921—1927年:从建立到参加国民大革命1927—1937年:从与国民党对峙到联合抗日1937—1945年:与国民党共同抗日,并取得胜利1945—1949年:领导解放战争,打败美蒋反动势力建国后曲折发展的中共党史1949—1956年:巩固政权、恢复经济、“一化三改”1956—1966年:在曲折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6—1976年:“文革”十年1978年至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从城市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任务;选举党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1923年广州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指明了新的出路,具有转折意义)遵义会议1935年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当中央的领导,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洛川会议1937年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为指导思想,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民主革命胜利作了准备。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平山县西柏坡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解决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八大1956年北京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七千人大会1962年北京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初步纠正了“反右倾”运动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伟大转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十二大1982年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大1987年北京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十四大1992年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十五大1997年北京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六大2002年北京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十七大2007年北京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3、经济建设中共关注的“三农”问题(1)中共不同时期推行的土地政策时期主要内容意义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依联限保消,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红色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3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土地改革(变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农业合作化开始,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业化(1)理论上的最早起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任务。(2)实践上的最早起步: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随后开始了一五计划。中共对“左”“右”倾错误的纠正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1960年“八字方针”是对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进行纠正;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部分纠正了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并决定拨乱反正。建国后各时期经济建设趋势图时期经济发展趋势图发展态势过渡时期(1949—1956年)通过采取一系列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的措施,1952年底国民经济取得根本好转;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中国在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①由于中共八大的正确指导经济呈增长趋势;②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反右倾”斗争以及三年经济困难,经济急剧下滑;③由于“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召开,对经济进行合理调整,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文革”时期(1966—1976年)十年“文革”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但由于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特别是周恩来1973年和邓小平1975年对某些错误的纠正,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建国后的三条总路线: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具有消极性)、1987年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4、中共不同时期的党风廉政建设1942年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防止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和坚持“两个务必”的思想;建国初期的“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1957年开展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三、国共关系1、概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42、演变历程(1)合作(1924—1927年)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同时,孙中山也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但也给中国共产党深刻教训。(2)对峙(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中吸取了教训,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等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内镇压共产党、对外妥协退让。随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实现,国共十年对峙基本结束。(3)再合作(1937—1945年)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大举侵华,两党再次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4)再对抗(1946—1949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两党关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对抗。经过三年内战,最后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的支持下,打败了美蒋反动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3、制约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因素(1)两党的阶级性质。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的不同是两党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则会加速两党的破裂。4、对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认识国共两党两次合作,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共两党始终存在着共同的敌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共两党的共同的敌人是西方列强和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的共同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尽管两党在阶级基础、思想纲领、方针政策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但“打倒列强,除军阀”和“驱逐日寇出中国”是保证当时中华民族独立和生存的根本条件,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的心愿,符合两党共同的根本利益。第一次合作,谱写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篇章,大革命失败后,双方进行了十年对峙,频繁的战争使国共两党受到严重的创伤,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第二次国共合作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历史新篇章,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由于国共两党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两党合作再次破裂,三年多的内战又使生灵涂炭,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偏安一隅,中国共产党在百废待兴的大陆坚韧不拔地求发展,以完成民族振兴的大任。从上述国共两党关系发展演变的教训来看,“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今两党必须以民族利益为己任,再次携手合作,方能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