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制度与皇权的研究摘要:中国皇帝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秦王朝以来,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皇帝制度就贯穿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并始终在这漫长的2000多年里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人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皇权就是在皇帝制度中能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关键词:皇帝制度;皇权;皇帝一、中国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人们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由首领到王再到皇帝的改变,体现了统治者手中的最高权利在逐步加强与集中。皇帝制度正是由于这样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首要标志和重要部分,而皇权——统治者的最高权利是皇帝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更改王的名号,自定为“皇帝”,以此彰显自己的功业和伟绩胜于三皇五帝。在确立“皇帝”称号的同时,秦始皇还制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相关制度与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例如,名号制度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皇帝的专业名号以及死后的谥号、庙号、尊号、年号、国号等,以适应皇帝对全国实行强有力的统治的需要,突出其崇高的地位,保证皇帝权力的行使。皇帝制度是历代王朝权力中心的核心,其他一切政治、法律制度都是从这个核心中繁衍派生出来的。例如,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即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的战争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因此,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由此可见,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这三点组成的。这也决定了皇帝制度的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这个本质正是千余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以及行政制度的核心,它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进程。二、皇帝制度的发展变化皇帝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制度。纵观中国历史,皇帝制度发挥了其极其重要的政治功能。但是,我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根据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制度的框架和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的。(一)汉代皇帝制度的加强到了汉代,除了继承秦朝的皇帝制度,在内容上也进行了补充与拓展。例如,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建立了一整套礼仪制度,用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与地位,达到尊君抑臣的目的,使皇帝有别于一般大臣,更有别有普通民众;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认为皇帝是代表天意来统治人间的,人民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这就给皇帝带上了神的光环和色彩;在两汉时期更是确立了秦朝未曾确立的皇位继承制度,让父子相传、立嫡立长的基本趋势确定下来等等。因此,汉代皇帝在立法、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独揽大权,将君权与神权相结合,更加强化了皇权的不可侵犯性。(二)魏晋南北朝皇权的弱化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导致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门阀士族的势力趁机崛起壮大,让皇帝制度的发展跌入低谷,皇帝的地位与权力受到严重威胁,一落千丈,经历了空前危机。例如,自“八王之乱”后,东晋的军国大事为门阀士族所掌握朝廷,皇权不振;皇室贵族因皇位争夺斗争使王朝大伤元气,社会分崩离析等。(三)隋唐时期皇权的进一步发展隋朝开创重新统一的局面,皇帝制度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进一步补充了皇帝制度的内容。例如,在庙号和陵寝方面,唐代以前,帝王庙号是根据故去的皇帝在本朝代的治绩和地位来评定为“祖”或“宗”的,并不是每一个帝王都能享有这种“殊荣”,从唐代开始,确立了开国之主称“祖”,以后所有君主一律称“宗”的庙号制度,这些名号制度的确立是为了使皇帝更加神圣化;在皇位继承方面,统治者不断加强和完善皇室子嗣的建置和管理,制定了隆重的册立太子的礼仪,设置了规模庞大的东宫官署机构,以保证皇权的不可转让性,让其世代相传等。(四)宋元明清皇权的鼎盛与衰落皇帝制度经过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后,在宋、元、明、请达到了鼎盛时期。例如宋太祖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军权收归于自己手中,直接掌握军队的选拔和调动权力,以此将强皇权;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其中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后来都由皇太子兼领,让皇权集中,加强君主专制;明清时期设立特务机构,如东厂、西厂等,是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废除宰相,将权力集中与皇帝本人等。但由于皇帝制度的不断强盛而产生的皇帝独裁、宦官之祸和外戚专权等弊端愈演愈烈,导致得皇帝制度最终由鼎盛走向衰落。总而言之,皇帝制度经过了2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形成为一套内容丰富而完善,目的明确,旨在维护皇帝权威,保证皇权行使的完整制度。其特点也是十分明显的。主要有:第一,皇权神化,以此在当时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上集中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第二,皇帝在国家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权力,皇帝的权限包括了行政、司法、军事和财政权,渗透到社会的每一处。第三,所有官员都是皇帝的臣仆,整个官僚机构都是执行君主旨意的办事机构,是皇帝统治的重要工具。第四,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全国的人口、资源都是皇帝可以全权支配的财富。三、对皇帝制度的评价皇帝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皇帝制度的内容涵盖了一个帝王生活、执政的方方面面,其制度中的一切规定和程序都是为了确保皇帝行驶皇权的畅行无阻。因此,皇帝制度的产生、发展、鼎盛到衰落对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意义的角度上看,首先,皇帝制度在经济方面通过赋税、劳役的征集,把全国的人、财、物力集中到一起,进行各种社会经济建设,如大运河的修建等公共设施,有利于当时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的稳定繁荣,即皇帝制度是整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其次,皇帝制度在政治方面实行中央集权和各级官僚分级管理的制度,有利于保证中央的决策和政令由上而下统一执行,使君主专政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便于对整个国家范围内的一切施行强有力的管制,保持国家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最后,在文化方面,至高无上的君主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如统一文字、整齐风俗、实行德化教育、推广儒家学说的纲常教化等,有利于从意识形态上对国民的精神领域进行有力的统治,使全国臣民都在一种思想文化下指导下,取得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共识,让皇权的强化合法化。这些都说明了皇帝制度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极其稳定的形态,在强调集中、大一统的原则下,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割据性和分散性,对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皇帝制度自身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性,给中国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第一,由于皇帝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且土地所有制是皇帝制度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为保证皇权的统一,皇帝重农抑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制约了商品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束缚生产力,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压制新生产关系的成长。第二,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国臣民都属于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的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限制,导致不少皇帝滥用权力,专制独裁统治,为所欲为,不受限制,残暴奢侈无度的现象出现,给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第三,在专制统治下,实行的是愚民政策,整个社会以帝王思想为主导,不允许思想自由,所有的百家学说、诸子百家文化都是为皇权而服务的,如“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并将这些思想文化塑造正统思想,成为帝王控制百姓的工具。而帝王这种抑制思想文化解放和发展,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举措,是导致我国思想文化落后僵化、科技发展日益停滞,落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后面的重要原因。总的来说,存在了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它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同在的,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和评价皇帝制度,不可以偏概全。参考文献:[1]蔡放波.中国行政制度史[M].2009年6月第1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