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公输《墨子》课文分析: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第1段交代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很危急;“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课文主体部分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写作特点: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①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②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而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言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③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④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一、解释重点词语。(识记)1、起于鲁起:出发,动身2、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3、再拜:拜了两次4、不可谓知类知类:明白事理5、然胡不已乎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6、胡不见我于王见:引见7、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抗拒。8、子墨子守圉有余通“御”,抵挡。9、公输盘诎通“屈”,理屈。10、吾知所以距子矣用来……的方法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入侵12、吾义固不杀人善良坚持道义13、请说之解说这件事14、不可谓仁对人亲善,友爱。15、虽然虽然如此二、通假字1、子墨子九距之。22、已持臣守圉之器。3、公输盘诎。三、一词多义子: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说:公输盘不说(yuè)请说之已:胡不已乎吾既已言之王矣见:胡不见我于王子墨子见王于是见公输盘虽:虽然虽杀臣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子墨子解带为城。必为有窃疾矣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请说之宋何罪之有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以: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起于鲁()⑵愿借子杀之()⑶吾义固不杀人()()⑷请说之()⑸胡不已乎()⑹胡不见我于王()⑺以牒为械()⑻子墨子之守圉有余()⑼吾知所以距子矣()⑽虽杀臣()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⒈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⒉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⒊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4.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5.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36.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7.胡不见我于王六、直击中考1、下面各句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加点的“为”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公输盘为我为云梯。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B.吾从北方闻子为梯C.必为有窃疾矣。D.子墨子解带为城。⒉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公输盘之攻械尽B.吾知子之所以距我C.公输子之意D.已持臣守圉之器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借子杀之愿:希望B.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C.吾义固不杀人固:坚决D.然胡不已乎已:停止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而不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D.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6.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虽.杀臣,不能绝也4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九:九种(攻城的方法)。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入侵。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挺剑而.起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B.虽.杀臣,不能绝也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子墨子九距之.D.仓鹰击于.殿上子墨之闻,起于.鲁9.下面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才美不外见.B.以.牒为械于是见.公输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C.子墨子九距之.D.楚王问其故.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彼竭我盈,故.克之10.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吾从北方闻子为.梯B.不可谓知类.为与此同类.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D.于是见.公输盘胡不见.我于王《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文分析: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内容: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艺术特色: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理。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5一、重点词语解释(识记)1、地利有利2、委而去之放弃;离开3、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4、故曰所以5、七里之郭外城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凭借7、环而攻之围8、固国巩固国防9、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10、威天下震慑11、池非不深护城河12、亲戚畔之内亲外戚;通“叛”13、兵革泛指武器装备14、多助之至极点15、坚利锐利16、天下顺之归顺,服从二、通假字亲戚畔之。三、一词多义之:亲戚畔之三里之城寡助之至而:泉香而酒冽夫环而攻之攻之而不胜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以怪之矣国: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破山河在四、翻译下列句子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6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7、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五、直击中考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这)件事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兵器B、寡助之至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D、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6.下面加点的词意文不正确的一项是()A.舜发于(在)畎亩之中B.百里溪举于市(城市)C.故天将大任于是(这样)人也D.行拂乱(使....错乱)其所为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之”用法和其他不同的一句是:()A.委而去之B.亲戚畔之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D.夫环而攻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2年南宁考)一、重点词语解释。(识记)1、舜发于被任用2、人恒过常;犯过失3、傅说举于被选拔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责任,担子;这6、而后作奋起7、苦其心志使……痛苦8、征于色颜色9、劳其筋骨使……劳累10、发于声吟咏叹息11、饿其体肤使……饥饿12、而后喻了解13、空乏其身使……贫困14、法家拂士同“弼”15、乱其所为使……错乱16、入则在里面。指国内717、所以动心忍性用来;使……惊动;使……坚韧;18、出则在外面。指国外19、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同“增”二、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3.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性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必先苦其心志。译:使他的内心痛苦。1.劳其筋骨。译: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2.饿其体肤。译: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3.空乏其身。译:使他倍受穷困之苦4.行拂乱其所为。译:使他的行为错乱颠倒不顺畅5.动心忍性。译:使他的心受到震动,使他的性情坚韧四、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而: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鱼我所欲也《孟子》课文分析: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第一段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8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