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有一条哈佛管理箴言称,明白比智慧更重要。这话确已得到证实。中国这20多年来,许多智商超凡聪明绝顶的人物,诸如牟其中、周正毅、陈久霖、赵先新、顾雏军、唐氏兄弟…等等的人物,无不是在他们的事业步入巅峰任意叱咤风云的时候跌落于尘埃的。至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从来都不问问自己“你以为你是谁?”据说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请认识你自己!”苏氏乃是世人公认的智者,然而他首先是个明白人。在企业经营者,我以为关键他得是一个明白人。比如说,他首先得了解自己身处何方、得了解自己正在经营的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得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得了解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在整个中国产业链中的地位、得了解中国当前经济最主要的特色又是什么…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他都闹不清,我想他不会走得太远。今天,当改革开放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下列四个问题:我们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我们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看看别人走过的又是什么样的成功之路?我们的对策能是什么?一、我们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这,一要看全球背景,二要看中国现实。作为背景链接,我们必须看到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市场乃是全球经济改革的共同方向。简单说来,西方政府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它们也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政府是绝对的统治者;第二阶段:19世纪90年代~20世纪5、60年代,政府扮演着统治者和褓姆的双重角色;第三阶段:上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演变而为既是管理者,也是协调者、服务者。政府角色的演变是小政府的结果。当今世界全球竞争,要看哪个国家的政府“小得快”。前世行行长沃尔芬森于1997年发表的一份报告称,自70年代以来小政府小得快的国家经济增长提升了3%,小政府小得慢的国家只提升了0.5%,两者差距为6倍。这种快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组对比中得到清晰的认识改革滞后的国家:在埃及盖一所房子,得在31个政府部门办理77项行政手续,化时五年。在秘鲁开一家个人裁缝店化时一年,所须法律费用将是该店最低收入的31倍!在柬埔寨注册一家公司,所缴费用比国民所得要高5倍。在海地注册一家公司收费不说,光登记就得花203天!而改革超前的国家:目前,在澳大利亚注册一家公司只需2天时间。在丹麦、在奥地利一些欧盟国家,经营者不用缴任何费用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经过改革的地方其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以德国萨尔布吕肯市为例,在政府实施企业化管理变革前后,简直是判若两人:1993年申请一个建筑许可证得花8个月,现在只要3至6个星期就办成了;1993年市民到各部门办事得化5个小时,现在只需20分钟。世行的最新报告指出,政府权力越大对企业规范就越多、国家也越贫穷——这叫越管越穷。说白了,市场经济就是一种“民主经济”、一种“人权经济”;计划经济就是“管制经济”、“专制经济”。就全球背景而言,在一个什么都要管、不管就有许多政府官员要下岗的国家,中国正在从“管制经济”、“专制经济”向“民主经济”、“人权经济”转型,它的划时代改革必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政策空间。事实上,中国今天的现实,不论是它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市场态势,都在为中国的私营经济提供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竞争与发展的大空间。当然,这在很多方面还只是趋势而非现实,比如说,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试想,和外资比起来,中资企业光是交税可能就要超过40%,再加上这个费那个费的,它们所获得的利润,其中49.7%要上缴,还有什么可积累、可发展?在中国私营企业的税赋大大高于外企的情况下,要想做大、要想超越对手,那岂非天方夜谭!二、我们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前斯隆商学院院长莱斯特•瑟罗说,在一个发展不均衡的社会中,风险虽然不小,但是机遇也许更大。不言而喻,中国的中小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你说它有多大就有多大。但是,不论这个空间有多大,你是否能存活能发展壮大,那还得看你是否能通过竞争来扩展这个空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企业增长并没有像我们的经济增长那么让人叫好——举世惊叹中国创造全球经济神话。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3%,是同期世界平均经济增速的3倍,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是发达国家的4倍。目前,中国每天能创造出245亿人民币的财富,只用两天半的时间就能创造出1952年全年创造的财富。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05年中国GDP达到2.26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已经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四,与1952年的679亿元比较,增加了200多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却未能随经济增长而发展壮大。就全球范围来看,经济高速增长,公司一排排起来,又一排排倒下去,通过一批又一批公司的死亡,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是市场规律。即便在最发达的经济里,公司存活率也不一定很高,不过稍加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国家经过大浪淘沙也总还能淘出点金子来,一些小公司便从中逐渐蜕变而成为世界级的大公司来。你看看美国,今天最大的25家公司,其中有8家在1960年根本就不存在——英特尔不存在!微软不存在!沃尔玛不存在!而有的国家,经济虽然上去了,企业却并未随之而成长起来。中国就是这样,连续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她的公司群落却没能健康、持续、高速地成长起来。更为不可思议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企业却四一排排地倒了下去。这是为什么?关键可能还是政府的产业政策有点问题。作为世界制造业最大的工场,我们只是产值大国利润小国。问题出在重引进轻创新、重产业轻市场。由于产业结构雷同,产经销格局雷同,导致各地重工轻农(重视现代制造业、轻视传统手工业、轻视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生产),重商轻农(忽视农业的现代化与产业化,导致大规模屡禁不止的无序圈地运动,引发愈演愈烈的民工潮)。结果是进一步加大了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差别,显而易见的是,投资加大,效率变小;宏观经济上去了,消费水平走低了。什么是“产值大国利润小国”?比如说,摩托车可以当废铁卖!早在2003年就有报道称,一辆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的平均价格由5年前的700美元降至现而今的280美元,平均利润仅为50元左右,跟卖废铁差不多。这正是中国现代制造业的某种缩影。我们的生存空间原本很大,发展空间也小不了,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却未能应运而生呢?套用缅甸人的一句说法:“在南瓜地里生长变圆的,在竹林里生长变长的”。摩托车所以只能当废铁卖,是因为我们的企业经营者大都只做“跟风生意”——一言以蔽之,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一直做到大家都做不成拉倒。君不见,汽车是当前最热门的产业,于是各地的支柱产业当然也就非汽车而莫属了。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是国家号召的,汽车出口赶时髦,你出口我出口,眼下竟有160家企业一年就出口一辆车,就像我们有几千家电视台只演一出戏那么有趣!著名昆虫学家法布曾经做过一个发人深省的毛毛虫试验。毛毛虫天性就是跟着别人走,法布把一些毛毛虫放在花盆的边沿上首尾相连,于是毛毛虫一个接一个跟着前面的同伴走,它们走呀走,不吃不喝走了七天七夜,尽管它们最爱吃的食物松针叶就在花盆边上才几寸远的地方,但是,其中居然没有一只毛毛虫脱离队伍直至统统死光。当我们的产能集体过剩而各地却不听中央招呼仍在大干快上的时候,人,是否也有点像毛毛虫呢?我觉得今天的企业经营者至少应该关注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在中国最能生成品牌地位的行业莫过于传统手工业了。理由有三:A.按照康德拉季耶夫的“周期波理论”,当前我我们的制造业已经进入行业整合期、技术改造期,新进入者的成本将大为提高;B.中国劳动力市场大、成本低,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手工业;C.中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重新规划时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手工业,在政策上会得到大力扶持。二是要做实、做特、做强,力争成为区域“隐形冠军”,然后方可冲刺世界。品牌是现代企业全社会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消费者、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乃至大众媒体共同经营的产物。三是要寻求合作,走共同发展之路。合作就是力量。有人说,单个脑细胞是呆子,但是,数十亿个脑细胞可以创造智力奇迹;一台电脑只是计算机,把所有的电脑联结起来,互联网就改变了整个世界…合作乃是大智慧、大胸襟、大财富。新型的合作社形式,最近几年在我国已经有了一些试点,但是,规模有限,领域也窄。其实,农村可以搞城市也可以搞。比如芬兰,它有500万居民,而消费合作社的社员就有100万人;瑞典850万居民,消费合作社的社员就有240万人。何为消费合作社?和沃尔玛、家乐福这些独家连锁经营不同,北欧、南美的一些国家的零售商,它们先由若干家商店组成合作社,然后组成跨地区的大合作社,最后成立全国性合作社协会。由此,在大制造商眼里,它们不再是小商小贩了。这确实是可资借鉴的商业模式。合作社为加盟者建构统一品牌,统一商店外观、设备、服务程序、商品品种和销售方法等。更绝的是,合作社实施开放式管理与开放式经营。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它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每一个经营者来说,他们不会、也不可能有同一的答案,关键在他们是否具有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事实是——你的想象空间有多大,你的经营空间就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