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美术ChapterSixArtofSui-tangDynasty隋(公元581-618年)唐(公元618-906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唐代,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通发达,首都长安成为唐与世界各国交往的中心城市之一。大唐文化影响着周围的国家,大批日本留学生和入唐求法僧来唐学习,带回了大批的经卷、文化典籍和艺术品,鉴真东渡日本,直接送去了唐文化,这些对于日本的文化繁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唐与欧洲、非洲、印度、阿拉伯诸国也有频繁往来,在交流中互通有无,促进了各自的社会发展。隋唐美术唐朝国势强盛,允许各种宗教发展。景教(基督教一支)、波斯的拜火教(即祆教)、伊斯兰教唐时都曾在中国流行。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已风行了几百年,在与传统文化冲撞过程中,有些被吸收,有些被改造,有些被扬弃。唐代佛教已中国化、世俗化,禅宗兴起并迅速风行,取代了印度佛教的地位。禅宗实际是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产物,是中国化了的佛教。唐代石窟雕刻,尽管规模宏大,技艺精湛,但已没有多少神秘色彩,那些形象,似曾相识,人情味十足,神性几无。隋唐美术唐代文学艺术高度发展,唐诗成就达最高峰,名篇千古传诵。书法中的楷书极盛,成为以后历代书家的楷模。绘画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各自独立发展,且都有了专门的名家。水墨画开始出现并得到初步发展,王维、张?、王洽、项容等开辟绘画新途径,泼墨、吹云、白描、皴擦等新技法增强了笔墨的表现力。以现实生活为绘画内容的作品成为主导。收藏鉴赏书画成为上层统治者的主要嗜好之一,也成为显示一个人文化修养的标志之一,因此书画艺术极为发达。书画史论专著有增无减,为后世研究唐前的书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石窟艺术达于极盛,数量之大空前绝后,且技艺精湛,富有独特的时代风格。隋唐美术第一节隋唐石窟艺术SectionOnetheArtofRockCave中国经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混战,至隋归于一统。几百年来,伴随着动荡的社会,表达人们挣脱苦难、向往幸福愿望的宗教狂热,曾席卷社会各个阶层。宗教,特别是佛教教义渗透到了每一个人的头脑中。国家统一,战争结束,人们似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佛国净土也模糊可见,盲目而痛苦的呻吟变为冷静的思考和乐观向上。佛的形象也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秘之物,佛与人的鸿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生活的改善被填平了。佛教形象普遍世俗化,成为隋唐石窟艺术的主要特征。隋唐美术所谓世俗化,一是指形象本身似曾相识,与生活中人无异,“神性”几无,甚至把菩萨作成宫娃的形象;二是指雕塑绘画的内容更符合人们的愿望,表现佛国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题材成为主导,苦修苦练。如割肉贸鸽、舍身饲虎之类的题材不见了。“人神之道殊”变为人神之合一。神性的削弱和人性的增长,使得佛的形象更富亲切感,但佛教的严肃性也随之遭到破坏,宗教的狂热为追求生活幸福的愿望所代替。隋朝虽国祚短促,凡二主37年,但修窟造像活动空前兴盛,修寺3803所,造像119430身。大唐近三百年的统治,修窟造像活动达最高潮,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珍品。隋唐美术一、敦煌石窟在敦煌莫高窟现存492窟中,隋窟有70个,唐窟有238个,占全部洞窟总数的一半有余。隋窟的雕塑、壁画都带有明显的由六朝向唐过渡的特征。雕像一般是头大身短,动态比较平板,如419窟西壁斜顶圆券龛内塑一趺坐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内隋代壁画较北朝壁画颜色丰富,飞天姿态也极优美。隋唐美术唐代雕塑,盛唐以前的多沿袭南北朝的秀骨清相形,面庞长圆,体型修长,站式体态多呈S形,如凿建于开元年间的盛唐45窟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观世音、大势至及南北天王,其生活化、个性化了的形象皆真实生动,亲切感人。史传活动在玄宗时代的塑圣杨惠之颇能表现人物个性,从事敦煌彩塑的工匠们也掌握这种本领,可见追求个性化乃是当时艺术家的普遍好尚。隋唐美术敦煌石窟唐代雕塑菩萨像隋唐美术敦煌石窟唐代雕塑力士像隋唐美术敦煌石窟唐代主尊塑像隋唐美术敦煌石窟唐代菩萨像隋唐美术敦煌石窟阿难塑像隋唐美术敦煌石窟唐代菩萨塑像隋唐美术敦煌石窟唐代天王塑像隋唐美术敦煌唐代壁画,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最辉煌最丰富的。题材范围虽仍如前代,内容却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唐代菩萨进一步女性化,形成了菩萨的典型形象。佛弟子由梵相变为汉僧模样,天王、力士从服饰到性格也进一步汉化,一副唐代武将的派头。壁画构图不断创新,打破了北朝“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的散点透视经营多种多样气势磅礴的巨型经变画,开拓了意境创造的新领域。线描已经形成兰叶描,笔力雄健,富有表现力,用线注意主从、疏密、虚实、浓淡关系,以及运笔中的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加之金碧辉煌、绚烂夺目的色彩,特别是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使菩萨、天王、弟子等形象,富有圆润、真实的立体感。人物造型极尽“穷神尽变”之能事,突破了类型性格的程式,逐渐注意到在人物的行、住、坐卧、举止言谈中展示人的内心世界,以面部、眼神、动态及人物间的关系,加之典型环境的烘托,塑造富有艺术生命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写实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隋唐美术如220窟初唐壁画《维摩变》中的《帝王图》,描绘的是众臣僚簇拥帝王缓缓行进的行列。帝王居于主位,形象高大。他头戴冕旒,着青衣朱裳,上绘日月山川十二章,双臂平伸,在群臣簇拥下昂首阔步前行,颇有不可一世的神态。画面以绿、白、粉红为基本色调,惟帝王青衣朱装,形成了冷暖,浓淡、轻重的对比,帝王形象显得十分突出。线描清晰可辨,人物衣纹用类似莼菜条的兰叶描表现,众多人物的面部随着不同形象变换手法,运笔中有轻重疾徐、浓淡虚实之分。这幅《帝王图》的创作年代略早于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而且在构图的规模、人物组合及运笔敷色等方面毫不逊色,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珍品。隋唐美术敦煌唐代壁画《维摩变(帝王图)》隋唐美术在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中,无论是人物众多的复杂构图,还是描写一两个人的简单画面,作者都注意抓取生动感人的情节,观察细致,表现入微。如156窟东壁晚唐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长达八米多,人物形象一百多个。全部画面形象安排有条不紊,主次分明,节奏感很强。构图取横卷形式,最宜表现出行行列。全图作鸟瞰,散点布局。出行图前部以鼓吹舞乐为主,占全图总长的四分之一。画面中心部位展现给观众的是节度使的“旌节”,节度使张议潮坐骑及其子弟亲兵卫护着统帅“信”字旗和各种用物,这是全图要表现的主要内容,约占全图长度的二分之一。队尾有驰猎野兽者,兽马狂奔,烟尘四起。横观全图,颇有一派“一振雄名天下知”的威武气势。隋唐美术敦煌晚唐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隋唐美术敦煌晚唐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隋唐美术又如85窟顶南披晚唐壁画《法华经变》中的《善友品》,描写善友与其弟恶友入海求宝,善友被恶友刺瞎双目后推入海中,为师利跋国所救。善友被救出后在师利跋国看守果园,一日在树下弹筝,筝声委婉动听,打动了师利跋国公主。公主问明情由,产生了爱情,以身相许,与善友结为秦晋之好。善友后又双目复明,偕夫人回到祖国。《善友品》之《树下弹筝》描写的是善友坐在树下扶筝弹奏,公主紧坐其对面,静听演奏的情景。画面线条简练,色彩单纯,形象感人。隋唐美术敦煌晚唐壁画《法华经变(善友品)》隋唐美术二、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凿建,北魏曾盛极一时,此后沉寂了一百多年,到唐代又重新活跃起来。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一百多年间,造像活动一直不断,形成龙门石窟开凿史上第二个高潮。此后,虽有零星建造,但已近尾声。唐代窟龛约占整个龙门石窟的三分之二。这些石窟按时间顺序自北而南排列,最后移往伊水东岸,遍及两山。潜溪寺位于龙门西山北端,凿建于初唐。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此窟两尊菩萨像最为成功,神态安祥,装饰华丽,刀法细腻,在龙门唐代造像中堪称上品。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为龙门造像中规模最大、整体设计最为严密、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处造像。据记载,为唐高宗所建,费时3年零9个月。今存大像龛原属于龙华寺,东西进深约38.7米,南北宽约33.5米,整体设计独具匠心。隋唐美术洛阳奉先寺唐代造像隋唐美术本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波状发髻。面圆润丰满,眉秀如新月,目广长,目光向下方凝视,鼻直宽厚,直与广额通连,山根不陷,口角微露笑意,显示出内心的宁静和喜悦,给人以慈祥、亲切、崇高、稳重之感。主尊重颐,颈有三环纹,端坐于仰覆八角束腰莲座上。着通肩袈裟,衣纹简洁清晰,双手以下残破。卢舍那意为智慧广大,光明普照,其形象正是佛教教义的生动体现,是神性与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隋唐美术主尊左边迦叶已残。右侧阿难除双手残外,头身足保存完好,面目作英俊少年模样,通高10米,恭身侍立于八角束腰仰覆莲座上,衣纹流畅,体态自然。洛阳奉先寺阿难像隋唐美术群像组合布局,突出主像。主尊坐像形体最为高大,其他均为立势,矮于主尊。二胁侍菩萨,身光座通高13米,矮于本尊而高于二弟子,形成构图上第一个起伏变化;天王、力士,通高10米左右,矮于主尊和菩萨,而与二弟子等高,在布局上形成第二个起伏变化。整个构图呈半圆形,主尊在半圆直径的中心,造成了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洛阳奉先寺天王、力士像隋唐美术武则天时期修建的极南洞,位于龙门西山最南端半山腰,内容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魌头(半人半兽)。菩萨形象已完全女性化,袒上身,衣饰华丽,作“曹衣出水”式样,身姿扭曲成S形。洞外二力士各高2.3米,表现得很成功。上身全裸,下系战裙,一手举起托住须弥山,一手叉腰,飘带敷搭于举起之肩臂上,露腿赤足,全身筋肉暴突,体面塑造很结实,具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胸大肌、肩头三角肌和被表现为梅花肚的腹肌,都被作了夸张地表现,既符合解剖规律,又非如实描写,与西方雕塑手法明显有别。极南洞力士像隋唐美术龙门东山盛唐雕刻中最精彩的要数看经寺的罗汉像,共21尊,高约1.7米,内容为“西土29祖”传灯谱系。这些罗汉像自西向东,折而向南,再折而向西排列成冂形的长队。以摩柯迦叶为前导,以菩提达摩为后尾,缓缓行进,似乎在举行一种佛教赴法仪式,组成彼此衔接呼应的整体,从而深化了罗汉之间的相互关系。罗汉形象服饰、姿态、年龄、性格各异。虽为高浮雕,但具圆雕的立体效果,有呼之欲出之感。隋唐美术三、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保留了少量隋唐时代的雕塑和绘画。四、炳灵寺炳灵寺是唐代佛教造像的又一重要场所,现有唐代窟龛106个。造像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也有单身菩萨。造像主尊为阿弥陀佛、药师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等。唐代造像多为石雕,外表加敷彩绘,也有石胎泥塑者。初唐造像,人物身材较长,面部方圆适中;盛唐造像,人物体态丰满,婀娜多姿,表情丰富生动;中晚唐造像人物腮部突起,体形过于丰腴而近于臃肿,表情比较呆板。五、天龙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分布于东西二峰的腰部,东峰8窟,西峰13窟。石窟创建于东魏末年,以唐窟为最多,达15窟,8窟凿建于隋开皇四年(584年),规模为东峰之冠,窟正面凿列柱式窟槽,东壁刻摩崖碑,世称《开皇石室铭》。隋唐美术9窟是唐代诸窟中规模最大的,位居天龙山石窟群的中心。窟前原建有三重檐的高阁,现存二层壁面,上层除高约8米的倚坐弥勒佛,下层中央雕高约5米的十一面观音,其左雕乘象普贤菩萨,右雕骑狮文殊菩萨。观音立像)赤足踏莲花,姿态极优美,上身裸,下身薄衣贴体,如“曹衣出水”,左足平站,右足尖着地,脚根轻轻离地,被支撑的身体自然扭曲成S形。被称为“天龙山式样”。天龙山石窟隋唐美术六、四川地区唐代石窟四川地区唐代雕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泛,大多数县内都可见到;二是地区特点明显,造像内容多与当时当地民俗生活相结合;三是有的形象佛道揉杂,反映了古代四川地区道教活跃,并且具有广泛的影响。1.皇泽寺石窟皇泽寺位于四川广元市嘉陵江西岸乌尤山(今为西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