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大辞典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属于广义历史学的一部分与文献历史学共同承担着研究人类历史的任务。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纤中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而通过这些遗存解释过去人们的意识行为以及社会状况还需要运用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因此,考古学属于最大的一个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考古学可分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根据其研究的物质遗存的时代特征可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青铜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近代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地域可分为欧洲考古、美洲考古、东亚考古、地中海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国度可分为埃及考古、印度考古、中国考古等;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可分为田野考古、环境考古、农业考古、冶金考古、动物考古、社会考古、认知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等。考古学并非只是研究过去的学问。它还可以通过研究阐述人类所走过的道路、所积累的历史经验,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参考。例如,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文化和观之间的相互交流、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人类文的保护等。【中国考古学】在中国领土和领海范围内,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施考古调查发掘,以及运用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探究中华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发展脉络的科学。中国考古学是20世纪初在金石学基础上,受到西方考古学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1921年,北洋政府聘请的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1928年,新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组建考古组并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安阳殷墟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开始了由中国学术机构专门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初创时期。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成立并开展一系列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了由独立的考古研究机构主导考古发掘研究的全面发展时期。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的成立,以及各省、自治区相继成立独立的考古研究机构在全国各个地区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建立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标志着中国考古学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时国家对考古学的支持与投入,社会公众对考古学的关注与参与,多学科参与的现代考古发掘研究的深其人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公众考古的开展,国家级遗址公园和遗址博物馆的兴建,尤其是中国考古学的研究手段不断丰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正在迎来黄金时代。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考古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金石学】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考古学传人之前以古代铜器与石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注重铭文的著录考证,旨在证经补史。北宋曾巩最早使用“金石”一词,清代始有“金石之学”的名称。北宋刘敞提出古器研究方法,并著《先秦古器图碑》(已佚)著录图像铭文,金石学始具雏形。现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为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其后又有宋人所著《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集古录》、《金石录》等,金石研究渐盛。元《河朔访古记》为实地调查记录。清乾嘉以降,金石学达到鼎盛,《西清古鉴》等著作推动了古器物研究,研究范围扩大至镜鉴、兵符、砖瓦、封泥等专门领域。及至晚清,甲骨简牍大量出土,丰富了金石学的研究内容。【古文字学】考古学分支学科。在中国,指以先秦时期铸刻或书写于遗迹遗物的古体汉字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涉及甲骨学、殷周金文研究、战国文字研究和简牍帛书研究。任务在于识读文字,考释辞意、确定文字的时代和地域特点,进而阐释古代遗迹遗物的性质和意义,证经补史。汉传六书学为分析字形的基本理论,训诂学与音韵学为古文字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古文字研究始于汉代,长期被纳入传统文字学的“小学”和以铜器碑刻研究为主的金石学。现代考古学的形成,古器物学成为考古学的重要部分,古文字学遂作为独立的学科,并在考古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是古文字研究的津梁。唐兰著《古文字学导论,为中国第一部古文字学的理论著作。【甲骨学】考古学分支学科。以商周甲骨文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包括整理缀合、文字考释、卜法文例、分期断代和历史考证等,对古代史、科技史、古文字和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甲骨文于1899年始被认识,迄今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著录著作逾百种。刘鹗《铁云藏龟》开甲骨文著录之先河,孙诒让《契文举例》则为首部甲骨文考释著作:王国维《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使甲骨文的学术价值大为提高,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始建甲骨文断代标准,为甲骨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28年后,甲骨文进入科学发掘时期,先后有小屯H127坑、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等重要发现,甲骨文出土地点也扩大到殷墟以外。陕西周原等地则屡有西周甲骨出土,丰富了甲骨学的研究内容。《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为甲骨文资料的集成之作。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等对甲骨学研究贡献尤著。甲骨学的发展与田野考古关系密切,考古地层学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具有重要价值而甲骨学研究又使古代遗迹遗物性质和年代的判定成为可能。【简牍学】考古学分支学科。以出土古代简牍及其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内容包括文字考释、简册复原、文献勘校、简册制度和相关历史的研究等,对古代史、古文字学、语言学、古典哲学和古文献学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以竹木为主要书写材料流行于魏晋以前,后为纸所取代。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竹简属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竹简,最晚则为甘肃、新疆等地所出唐简,数量已逾27万枚。西汉前期发现的孔壁古文经及西晋太康二年出土的汲冢竹书均属先秦简册,惜皆散佚。现代简牍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简牍的发现集中于西北地区,尤以1930年发现的万枚居延汉简最为重要,内容为屯戍士卒的簿籍和信札、契约等。王国维、罗振玉于1914年出版《流沙坠简》,王国维又作《简牍检署考》,奠定了简牍学研究的基础。1950年以后发现的简牍资料多为科学发掘获得,出土地点已不限于西北地区,战国简牍大量发现,内容也逐渐丰富,涉及卜筮祭祷记录、屯戍及法律文书、公文契约、信札、遣册、纪年记事文书、诏令档案以及经、史与儒、道、墨、兵、农、杂、数术、方技各家典籍佚籍、文赋、律谱等,殊为珍异,是古史究的重要资料。【石器时代】考古学上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当时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从人类出现直到青铜时代开始为止,历时二三百万年。在人类历史上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石质工具的特点所反映的不同发展阶段,可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上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共历时二三百万年。当时人类使用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阶段。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重要的有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猿人、郧县人、南京人、大荔人、金牛山人、马坝人、丁村人、柳江人、山顶洞人等。有的人类化石与文化遗物同出。此外,还有小长梁、许家窑观音洞、小南海下川等文化遗址。【中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一个阶段。开始于全新世初期,大约距今1万年。经济生活主要是渔猎和采集,使用的工具以细石器为主要特征,也有局部磨光的石器,并发明了弓箭,使狩猎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各地区并不是普遍存在中石器时代这一过渡阶段。中国的西藏青海等第一级地,因新石器时代发生较晚存在着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分期中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八九千年以前。发明农作物的栽培,逐步开始饲养家畜,生活资料有较可靠的来源,开始定居生活,广泛使用磨制石器与陶器,发明纺织。中国各地已发现六七十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如裴李岗文化、兴隆洼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青铜时代】考古学上继新石器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以青铜器的使用为主要特征。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较红铜的熔点低、硬度高,便于铸造。中国在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尚不能排斥石器的使用,有的地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地区已进入文明社会。中国在青铜时代已建立国家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已有文字。【铁器时代】考古学上继青铜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以铁器的使用为主要特征。由于铁矿分布较广,铁的硬度和韧性较高,铁器的出现最终排除了石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并导致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的地区在史前时期已使用铁器,称为早期铁器时代。有的地区在早期铁器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个别地区不存在铁器时代。中国在春秋晚期,大部分地区已使用铁器。【地层学】亦称“层位学”。考古学获取考资料的基本方法论。从地质学借用而来,在发掘现场按照土质、土色划分过去人们活动形成的土层和房子、垃圾坑、墓穴、窖穴、窑、井、活动面等废弃遗迹以及人为堆积地层单位之间的自然间歇层等各个地层单位,厘清这些地层单位在堆积顺序里的上下叠压或打破、时间顺序里的早晚,共存时段里的空间关系,是解决遗址实物遗存相对年代、研究遗址文化谱系、探索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变迁最核心的手段之一。【地层】指过去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质、土色的土层堆积和这些人为堆积层之间的自然间歇层。因绝大多数人为堆积层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人工遗物,故也将这部分人为堆积层称为“文化层”。考古学家通常将一个遗址文化层堆积的厚度作为判断遗址遗存丰富度的直观标准。自然间歇层夹在文化层之间,意味着遗址全部或局部曾经历过一个时段的废弃或灾害,而后又重新被人们占据使用。【堆积】借自地质学,指遗址中由人工建筑的倒塌,人为垫土填埋,间歇洪水的沉积等形成的土层的叠加。堆积通常是由遗址上发生的废弃行为所造成的结果。【二次堆积】因人为或自然营力破坏原生地层堆积经搬运位移后进行第二次堆积所形成的次生堆积。例如挖来遗址里文化层堆积建造的建筑夯土层、壕沟里或滩涂冲刷形成的人工遗物堆积等。二次堆积内人工遗物的信息可信度和准确度大打折扣,考古学家一般慎用。【文化层】特指遗址中人为活动所形成的土层堆积。土层中包含人工遗迹和遗物故称之为“文化层”。相对于遗址堆积层中自然营力堆积层而言。在考古田野调查中,文化层是判定遗址最重要的要件。【界面】遗址内地层堆积之间临界面,包括建筑和坑的底面和立面,通常是遗址使用行为作用面。由一组建筑、坑等设施共用所连接的—个界面,即遗址某时期使用的相对稳定的地面。而建筑和坑的界面则将建筑和坑的使用行为和建造使用年代与其废弃行为和年代区别开来,是探索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布局变化的钥匙。【生土】没有人工扰动过的原生自然堆积土层,意味着没有人为活动作用其中,通常不属于考古学探索和研究的范围。【原生地层】未经扰动的人为堆积行为和自然营力形成的堆积地层。原生地层中包含的遗迹与遗物信息属于原生态,未经后来人为或自然活动的干扰,其信息的可信度甚高,是考古学家考古信息的来源。【次生地层】由人为或自然营力二次或多次搬运造成的堆积土层。次生地层中包含的遗物信息属于次生状态,原始信息会出现丢失、改变、混乱等问题,其信息的可信度较低,尤其是次生地层内很难保留遗迹,故考古学家通常只将次生地层内的遗物作为参考。【间歇层】遗址地层堆积中文化层之间所夹自然营力形成的堆积层,意味着人们的堆积行为停止。【倒装地层】因崩岸倾覆造成遗址地层整体上下颠倒堆积形成的一种次生地层,早期堆积在上,晚期堆积在下,颠倒了正常堆积的早晚顺序。倒装地层在河谷台地遗址比较常见,在考古发掘与研究中需特别加以辨别以免造成误判。【遗物脱层】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遗物失去了地层关系信息,不知出自哪个地层单位,其相对年信息也几乎丧失殆尽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