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及应对策略中国的能源现状总的来说是煤多油少。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具体说中国远景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迫在眉睫,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思路也会应运而生。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中国海上石油生命线。目前马六甲海峡处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的控制范围之内,印度力量对该海峡也是触手可及;以中国目前的实力,根本无法控制这条海峡;这条海峡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中必须控制的16条咽喉水道之一,一旦美国势力介入,任何国家也无可奈何。能源因素。能源因素是影响能源安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自身的能源越丰富,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就越有力,其能源供应的安全系数就越高。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本国能源受外界不安全因素影响的可能性越小,就相对越安全。但并不是说一个国家的能源资源不足其能源安全问题就越严重。例如,日本经历了第一次能源危机的打击之后,通过建立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和其他一系列风险防范机制,其能源供应的风险就得到了控制。不过,日本有很强的忧患意识,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日本的资源相对贫乏的缘故。对于马六甲问题,支持马来西亚和印尼反对外国军队进入马六甲海峡的立场,推动新、马、印尼三国利用东盟现有合作机制,加强在打击海盗和反恐方面的内部合作。短期内美军还无法进入马六甲海峡,新、马、印尼三国仍将是确保海峡安全的主要力量。东盟成员国文莱、泰国和菲律宾都已经表示愿意参与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合作,马六甲安全问题将会成为东南亚安全共同体合作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东盟国家在海上安全方面的深入合作。鉴于东盟坚持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在东盟范围内进行合作,加强维护海峡安全的力量,将有利于中国周边环境的稳定和能源通道的安全,中国应对此支持。在尊重海峡沿岸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作为利益国对马六甲海峡安全的关切,并争取参加马六甲海峡海上安全合作安排。在加强与东盟就马六甲问题进行合作的同时,尝试将在石油运输安全问题上有共同利益的中、日、韩三国组织起来,加强内部的能源安全合作,甚至建立能源共同体,同时利用“10+3”的合作框架,争取在马六甲海峡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对于能源方面的问题,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我国的能源效率低、污染严重,在某种程度上并非由于技术力量不足,而是由于体制不合理和市场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技术创新支持产业发展的制度性轨道缺失,使得大量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得不到普遍采用。通过促进天然气、煤层气等清洁气体能源的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体系由“以煤为基础”的结构特征向“煤油气并重”转化。这是“十一五”期间中国能源体系改造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实现基础能源体系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中,太阳能和光伏能源的发展极为重要。我国现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大国,截至2008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000MW,居世界首位。2009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达2800MW,并且发展和利用空间仍巨大。此外,核电的振兴也成为新时期能源多元化发展的重点之一。随着国际战略空间的不断扩大,我国已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集体大合唱”中。目前,我国的能源国际合作领域已从最初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逐步扩展到天然铀、煤炭、电力、风能、生物燃料、能源科技装备等多个方面;截至目前,中国已与3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能源合作机制。此外,近年来,通过独资、合资、股权参与、并购等灵活的方式,中国的能源企业在海外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发展低碳经济,我们端正认识,提出正确的引导意见。我国政府基于这点坚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决策,-2-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货等措施来引领低碳经济发展,这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采取促进低破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这样,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此外,在促进能源节约和能效提高方面,技术创新起到推动作用,装备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促进能源生产力“大解放”。发展到今天,我国在能源开采加工、电力输配技术、节能和能效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长足进步,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建造了一大批国产设备、开发了一大批国产器械、掌握和构建了一系列能源理论体系。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能源行业作为高碳行业,特别是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体系,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是“老大难”问题,因此,我国以煤为主能源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只能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源的整体扩张,是我国能源行业实践“走出去”战略的一个较为鲜明的特征。自2006年国资委公布三大石油公司的海外投资战略以来,能源领域的国际资本扩张的重点已渗透到全球所有富油区域。总之,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序的能源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定位的根本。能源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高度重视,大家也在不断的努力着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而奋斗!中国能源改革与发展向何处去?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反省我国历史上几次轰轰烈烈的体制改革,反思原能源部的撤销及本世纪初电力工业第二次改革峰头的消落,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体制代价。站在历史的高度,笔者认为保障能源安全应把握体制、战略、市场、结构和观念五大关键问题。基础:推进能源体制改革能源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当前,成立能源部的呼声再起,但关键不在于何时成立,而在于成立一个什么样的能源部。设立能源部和能源监管委员会,作为推进能源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起新的能源体制与机制,走一条政监分离的新路子,是现实而明智的选择。能源监管委员会不是行政部门下的机构设置,是依法成立的具有独立监管权的技术性专家型的权威机构。我国监管体制8年的教训深刻,关键是职能不明晰,错把监管机构当政府。国内外改革成功的经验也证明,推行职能有机统一、协调配合的大部门制和大监管,是保证能源可持续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监管机构由国家主席提名,由全国人大批准任命,既符合吴邦国委员长提出的完善和建设好人民代表制度的要求,又避免了在政府机构下,监管机构无职无权、形同虚设、处境为艰的情况,这样有利于监管体制行权和保证事业的发展。只有下决心摒弃旧制,组建一个全新的适应市场化改革的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制,从根本上处理和理顺几十年来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纠缠不清、纷争不已的沉重的体制老账,才能为能源发展和保障能源安全奠定高效的现代化的体制框架和基础。长远大计:统筹制定能源发展战略一个国家没有统筹全局的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是要吃亏的,更谈不上保障能源安全了。目前,能源投资和建设乱象滋生,某些领域要么一哄而上,要么门庭冷落,究其原因,关键是缺乏一个立足长远的能源发展战略。实践中常常出现项目驱动政策,而不是政策驱动项目的情况,更难以使能源发展与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相协调。特别是某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规模,在没有国家统筹的前提下,出台本省的能源规划,推动了一轮又一轮的跑马圈地、盲目发展。-3-坚持科学发展观,保证能源安全,从全球视野制定一个长远的、符合国情的、可操作的能源发展大战略,必须贯彻统筹思想:一是统筹能源与经济发展。既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要对化石能源消费提出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统筹国内与国外。既要发展全球性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又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缺口,明确全球视野的石油发展战略,包括节油作为节能重点、国内稳产、油气共举、争取替代、扩大海外、确保进口的综合发展战略。根据战略思路和地缘政治现状,从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出发,陆上,建议坚持先新疆、后内蒙古的开发方针,放缓内蒙古的能源开发,规范目前混乱无序的状况,稳矿护矿,加快蒙西的煤炭通道建设,为以后的大开发做好因应;同时下大力气开发大新疆,实施能源优先发展战略,实行煤、油、气并举,大规模发展,带动新疆经济建设的全面繁荣和发展。海上,应先南海、东海,后渤海,渤海无争议,可留给子孙后代开发;海上能源利益是我国的核心利益,东海、南海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海,应举全民族之力大举开发。三是统筹能源与资源、运输等外部因素。尽早建设煤炭运输新通道(准格尔—集宁—正蓝旗—多伦—围场—凌源—绥中芷锚湾),年输量在3亿~4亿吨,积极建设内蒙古与芷锚湾的电煤铁路运输线,将是我国解决北煤南运和能源输送梗阻等问题的重大决策。曹妃甸和芷锚湾两个深水港将成为我国能源大通道的咽喉,现在开发曹妃甸只注重了首钢和中石化,建议预留3亿吨输煤码头的岸线。四是统筹能源各部门、各环节的发展。合理规划输煤与输电,合理布局火电与核电,协调电源与电网的发展。大基地建设、远距离输电不是唯一的方式,从发展趋势看应鼓励小规模、低电压、分散型、分布式、就地消纳的新能源。支撑: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能源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是世界能源发展的主流,欧美等国早已完成电力、天然气等市场化改革,能源市场的边界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正在大力推进以完善定价机制、建立绿色配额交易机制、低碳排放交易体系等为核心内容的制度设计和调整。我国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还未建立起灵活、公平、透明的能源交易市场机制,已成为制约能源发展特别是新能源发展的障碍。当今,油气供应依赖国际市场日重,国家三大石油企业在海外上市,在国内专营,价格畸高,其巨额利润却与国外股东派息分红。不进行市场化改革,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根本变革就无法实现,能源安全也无从保障。电力行业,建议坚持国务院[2002]国发5号文件精神,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推行逆向投资方式,在资产上真正明确区域电网公司的主体地位;采取果断措施,建立竞争、开放的区域电力市场,推动输配分开和农电体制改革;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建立同网同质同价的新的电价体系;加强配售电市场监管,形成电网吸纳新能源的新体制。石油天然气行业,建议加快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减少政府对油品和天然气价格的直接干预;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以成立全国性的石油、天然气管网公司为突破口,加快油气行业的输配分开,全面开展油气管网建设,完善区域网架和省市网架,在全国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优化、调度灵活便捷的油气输送网络;放宽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勘探、开采、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限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建立完善石油安全预警机制和战略石油储备制度。-4-煤炭行业,建议建立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通过对市场主体的再造,市场体系的建立、统一与完善,市场价格机制的改革,市场秩序的规范与监管,市场行为的规制与引导,使市场机制在引导煤炭产业和煤炭企业发展方面的主导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推动煤炭与其他能源部门的供应与消费结构的优化,促进煤炭清洁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煤炭工业在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体现。核心:调整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需要较长周期,我国要实现“十二五”和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分别达到11.4%和15%的目标,必须采取更加有效措施。目前,经济发展趋缓,能源供需矛盾有所缓解,正是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