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史一、编辑、出版、图书的概念:编辑:使用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从事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精神产品及其他文献资料等项工作,使之传播于社会公众者。出版: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著作制成各种形式的出版物,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清代末年思想家黄遵宪。)图书:图书是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我国有关方面曾把图书的定义概括为:以记录和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号系统地记录在一定形式载体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均称为图书。图书在狭义上的理解是带有文字和图像的纸张的集合。广义的图书则是一切传播信息的媒体。中国编辑史研究的图书是广义的图书。二、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其一,是编辑出版内部诸方面的相互联系;其二,是编辑出版事业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研究任务:1.重要文化典籍编辑、出版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2.著名编纂出版机构的创办、发展及其历史地位3.杰出出版家的重要业绩及其历史影响4.重大编辑出版技术与制度的产生、完善及其历史作用5.编辑出版活动在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历史经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科学地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产生与发展进程。2.编辑出版与理论课、技术方法课鼎足而立,共同支撑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科构架。3.借鉴和继承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注重图书质量,讲求精校精审。4.深刻认识编辑出版工作的社会作用,加强图书出版事业的建设,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科学文化的进步,都与编辑出版有密切关系。5.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的因果关系,探讨其发展规律。补充: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量忽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在生产技术上,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推广。在图书流通上,中国古代公私藏书楼重藏不重用,将收集来的图书束之高阁,有如禁锢,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职能大相径庭。在图书保护上,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文化典籍实行禁毁和遏制,致使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三、中国书籍制度的演变书籍制度:主要是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书籍制度:○上古到汉代为竹帛并行时期,图书形式为简牍制度。简策就是指书写在竹木之上的书籍,在长达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简策在书写工具、材料规范、刮治缮写、削改标号、题记编连等技术处理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史称简策制度。○从魏晋到唐五代为纸写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卷轴制度。○从宋代到近现代为印本时期,图书形式为册叶制度。唐末、五代以来,雕版印刷的书籍开始由单页书纸积累装订而成,其生产制作的工艺规程形成了新的制度,史称册叶制度。四、文字产生的过程:结绳记事(用绳子打成结来帮助记忆)契刻(在竹、木、陶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用以记事帮助记忆)图画(是对文字最有影响的阶段。演变为图形文字,象形文字)距今34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已是十分系统、发展成熟的文字,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五、图书的起源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六、构成图书的要素1.要有被传播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是构成图书的基本因素。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及其他信息信号,只有使用文字、图画才能较精确代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跨越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来传播知识。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图书的形成不仅需要用来记录知识的符号体系,还需要使用一定的材料将这些符号、记录留存下来。甲骨、青铜器、竹木简牍、纸张等。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刻画、传抄、印刷、复印等记录、复制技术;二为搜集、整理、编撰、翻译、策划等编著技术与工艺。此外,还包括图书储藏技术等。5.图书的装帧形式,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是编简成策的简牍式,汉代发明造纸术后,装帧形式就发展到卷轴式,印刷技术发明后,装帧形式发展为册页式。生产技术上的进步,使图书的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七、图书产生的时代在夏这一历史时期——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完成了由文字到文献典籍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而殷墟甲骨文是系统成熟的文字。八、早期的文字载体1.陶器款识2.甲骨卜辞,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系统成熟文字。3.青铜器铭文,刻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青铜铭文,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到春秋的铭文多为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征伐、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4.玉石刻辞。我国正式的石刻文字始见于商代妇好墓所出石磬刻文。确证金石记事大体同步,至迟在商代已经有了。唐初在天兴三峙原出土的十个石鼓,上刻文字,是现存实物中最早发现的石刻。5.竹木简牍。简牍起源于商代,与甲骨、金石载体同时,春秋战国时使用更为广泛,是春秋至秦汉三国时期书籍的主要形式。公元4世纪左右,由于纸已广泛使用,简牍才为纸抄本所代替。九、原始的编辑活动商周典籍的编辑管理活动:1.材料加工,修整龟甲兽骨,以作占卜材料。2.编次成册,卜辞如果一块甲骨容纳不下,可以刻在若干块甲骨上,编辑成册。3.集中典藏,集中有目的的收藏,为王室服务。‘各以其物入于龟室。4.分类管理,甲骨与其他文献严格分开。5.行文格式,甲骨文已经具备较为固定的行文格式,是最原始的“编辑规范”。汉字字序由上到下,由左至右的行文格式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确定,并对后世出版物产生了深远影响。6.反复使用,反复使用历书;频繁省视验证;查阅参考引用。十、春秋战国时期的编辑活动史官: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学在官府:为了管理国家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这种现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而造成“学在官府”。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册的财力和人力。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西周时期的礼、乐、舞、射都是重要的学术,在教育上,也是学习的重要学科。学习这些学科,不能仅是口耳相传,而且要有器物设备,才有条件进行实际演习。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由于学术官守,为官之人,学有专守,不传他人,只教其子。子入官府,各从父学,称为畴人子弟。这种情况,就是畴人世官,各从父学,造成了学术的垄断。私学兴起: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兼并战争和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都十分激烈。旧有的统治秩序被彻底打乱,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学开始兴起官学教育的衰废,反映了“学在官府”的旧教育体制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治权力的频繁转换,对新型的人才及文化教育的需求更为强烈。以孔子、墨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就以新的办学形式,聚徒讲学,从而成为创办私学、传播学术文化的先驱。私学兴起的重要意义:1.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2.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旧官学教育制度,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3.私学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4.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练。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孔子的编辑活动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周易》上古的占筮之书。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乐经》,乐是与礼相配为用的。《《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诗》《书》《礼》《乐》《易》《春秋》当时称“六艺”,后世尊为“六经”。特点:有明确的编辑意图,孔子编书是在明确的编辑思想下进行的,他希望通过教材的编选,文字的加工,传播自己的政见和理想,同时也考虑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书籍的社会效益。科学的编辑方法,孔子在长期的编辑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较为科学的编辑方法,即述而不作、多闻阙疑、无征不信、排斥虚妄。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子不语怪、力、乱、神”,即对他没有见过的超自然现象,以及他自己无从探究、无法理解的事物尽量不去提及,在编辑过程中也是这样。孔子充满理性的编辑思想,是一种先进的编辑思想。意义:孔子编辑“六经”,使文化知识得以在社会中下层广泛传播,有效地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史资料,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编辑作风与科学的编辑方法对后世的编辑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宋、元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吕氏春秋》: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治理天下的风格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认为这些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编辑特点1、有明确、务实的编辑意图2、兼收并蓄,集众家之长3、有所取舍,形成了新的思想体系4、编排有序,体系严谨、结构完整。十一、竹帛并行与简牍制度;竹木简牍的时代,简牍制度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制度,对后来书籍形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帛书的优点及影响:1.易于书写、携带、收藏、阅读。体积小,容量大,可随意根据内容剪裁。2.表面洁白,使书写内容更清晰。克服了竹木简牍的缺点,是书写材料的飞跃。3.缺点是成本高,价格昂贵十二、秦汉时期的编辑活动两汉时期编辑出版事业的奠基:开放的文化政策1、废除“挟书律”,挟书律是在秦始皇在进行焚书时实行的一项法令,除了允许官府有关部门可以藏书外,民间和个人一律不得藏书,它正式废止了西周以来延续了七八百年的官书垄断传统,使得书籍可以自由收藏、自由复制、自由流通,这使得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2.大规模征书、献书活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皇家征书,即汉武帝刘彻“开献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