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美术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2.唐代佛教美术呈现出外来艺术本土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特点。3.清初四僧指的是朱耷、石涛、髡残、弘仁四位画僧。4.云岗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始建于北魏中期。5.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书画也作为商品在社会流通,绘画全面繁荣,呈现出民间画工、皇家画院和文人画三足鼎立的局面。6、岭南画派三杰中的“二高一陈”指的是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7、海派“三任”指的是任熊、任薰和任颐。8、清初“四王”是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9、青铜器上的铭文被称为金文。10、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始建于北魏。11、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佛像式样,线条顿挫有力,粗细转折变化丰富,衣服迎风飘舞,后世形容为“吴带当风”。二、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吴门画派吴门画派是指明代中期活跃在苏州一带的画家,属文人画体系。特点是重神韵、重意境、重艺术风格的表现。其中吴门四家,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都重视画面的笔墨效果,追求风流蕴藉的风格。2.六法论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他在文中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六法论已成为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3.画像石画像石是汉代重要的美术作品,由画工和石工合作完成,先由画工起稿,石工按画稿雕刻,再由画工施以彩绘,也称石刻画。画像石主要用来建造墓室、祠堂、石阙等。4.扬州画派扬州画派是指在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间活跃于扬州的画家,其主要人物有华喦、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等八人,又称为“扬州八怪”。这些画家有相近的人生观及艺术观,他们都重视诗文书画的修养,又多对现实社会生活不满。他们一反下统文人画派竞尚山水的风气,以花鸟创作为主。他们的画风有率真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在强调写意形式中,增加了世俗成分,变革了传统文人画的书卷气。5.陈洪绶号老莲,明末画家,所作人物注重神情刻画,造型夸张,衣纹细润圆劲,设色奇古,富有装饰趣味,所作山水、花鸟,在造型和章法上都富有新意。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和一定的夸张变形,在明代画坛上独树一帜,其风格直接影响到近现代绘画6.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汉墓。是汉代讲究造型,把实用与审美巧妙结合的一个灯具。做一宫女坐姿,左臂下垂持灯座,右臂举起,衣袖与灯盖相通,内部中空,点燃后烟尘通过衣袖集于灯体内,保持室内空气清洁,灯座上还有活动的灯罩,可控制光线强弱。灯座、灯罩、头部可以拆卸清洗,是一件设计科学,巧夺天工的作品。7.元四家元四家是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们在艺术上直接或间接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主要画水墨山水及竹石,他们的绘画最能体现元代文人画的特色,在当时和后世都影响很大。8.唐三彩唐三彩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低温铅釉陶器,采用二次烧成法:先在1150摄氏度左右素烧,然后在900摄氏度左右釉烧。唐三彩釉中含有多种金属元素,使釉面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效果,釉中的铅一方面使釉面光亮,同时还使釉中的诸多金属元素相互浸润流动,形成淋漓酣畅的色彩效果。9.海上画派简称“海派”,主要指清朝末年在上海以买画为生的一群画家。主要代表有任熊、任熏、任伯年、赵之谦、吴昌硕、虚谷等人。他们整体属文人画体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各有创新。10.吴道子唐代画家吴道子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其人物画,用笔一改顾恺之以来的线型,创造了一种波折起伏,错落有致的“莼菜条”式的描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所画人物衣袖飘带具有迎风起舞的动势,故有“吴带当风”之称。至此,崭新的民族化的宗教画以至人物画,已经成熟。吴道子的画风,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三、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美术史上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指的是什么?答:五代花鸟画的突出成就,集中地反映在南唐的徐熙,西蜀的黄筌两位画家的艺术上,二人艺术风格迥异,人们用“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来概括二家不同的艺术风格。黄筌父子为宫廷画家,所画多宫廷奇珍异兽,刻画精细、设色艳丽,深得皇家赏识,被誉为“黄家富贵”;徐熙为江南在野画家,志节高迈,所画多汀花野竹,以淡墨勾染形象,略施淡彩,清新雅致,野趣盎然,被称作“徐熙野逸”。“徐黄”两种风格对后世都影响深远。2.简述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顾恺之的艺术成就表现在艺术创作和理论建树两个方面。在艺术实践上,他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创造了“密体”一派。他的主要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其作品线条运转优美流畅,富有节奏。他在绘画上的另一大特色是塑造人物不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注重“传神写照”,善于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顾恺之在绘画理论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在总结前人理论和艺术创作实践经验上建构了“传神写照”理论体系,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承上启下的理论价值。为达到传神的目的,他提出“迁想妙得”的方法。“迁想妙得”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得到深刻的发挥,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3.简述赵孟頫的绘画艺术主张及其影响。作为元代书画新风的开创者,赵孟頫的艺术主张及其影响主要有:一、开创了简率尚意、以书入画的时代新风,使文人画走向成熟,对明清书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把绘画作品的笔墨情趣提到空前的高度,赋予笔墨独立的审美价值。二、提倡古意,他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提倡的古意,是借古创新,强调“士气”,以之改造南宋院画的精工。但他的思想以后被人引申,出现并形成了单纯模仿前人笔墨风格的不良倾向。赵孟頫的画作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工细中见简率,这简率就是赵画的特点,也是元画的最大特点。当然赵孟頫的画毕竟是由宋入元过渡时期的产物,宋画余痕未消,新时代的面貌还不明显,但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开创之功是永远不可磨灭的。4.简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特点。答:秦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观”。1974年春在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大批兵马俑,放置在坑道里。这些兵马俑,阵列有序,军容严整,是秦王朝军旅的缩影。兵马俑的制作目的不是为了观赏,而是替代真人、马殉葬,所以力求如实模拟,兵马俑的塑造手法是非常写实的,将士、战马与真人、真马相当,服饰、装束都很逼真。容貌神情各不相同,不同的容貌神情又是统一在全军威武雄壮的气势之中,无数直立静止的重复,给人以整齐一律之感,构成了秦俑丰富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之中有统一的美学特点。艺术风格是以个体的无限重复,形成宏大气势,来体现秦帝国的国势军威。四、论述题:(20分)1、请详细论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及其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答:张彦远,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曾任唐代尚书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等职。他在32岁左右完成了《历代名画记》、《书法要录》等著作,对中美术的研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它所论及的范围十会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历代名画记》对绘画理论发展作出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在绘画艺术的社会作用方面,他指明了“成教化、助人伦”的道德教育作用,“指事绘形,可验时代”的认识作用,“怡悦情性”的审美怡情作用;二、他的“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的说法,深化了六朝以来“以形写神”的论点;三、他提出的“立意”与“意气”的论点,强调了画家的主观情思在创作中的作用,是符合艺术实践和绘画规律的正确总结;四、提出了“意存笔先”的论点,对笔与意的关系给予了精辟的阐述;五、提出了“不患不了,而患于了”的创作方法,反复论证了艺术创作中“不全之全”的创作原理,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影响是深远的;六重视师资传授,重学古而不泥古,提出了“自开户牖”、“青出于蓝”等见解。(以上答案供参考)2、谈谈你对董其昌“南北宗论”的认识。答: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松江华亭人,官到礼部尚书,精鉴赏,长于书法,绘画则以山水见胜,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等理论专著。山水画“南北宗论”就是在《画旨》中提出的论点,是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部分。他借禅宗南北二派“顿、渐”的修行方式,以喻画法,把我国唐代以来的山水画中的文人画、水墨画和院体画两大体系划分出一个轮廓。文人画体系似禅宗的南宗,院体画似禅宗的北宗。北宗注重功力,南宗注重天趣。在董其昌看来,属于文人画派的绘画是一般人学不到的,是“顿悟”的潜在灵感的体现,而属于北宗的工细画风是“渐修”的结果,只要苦练而无天趣可言。“南北宗论”不仅以禅宗的分宗来比喻山水画表现方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把以表现“禅境”、“禅味”的高低来划分山水画的南北宗。董其昌以文人画家的美学观和艺术观来评价画史,贬低院体画和青绿山水体系,竭力抬高文人画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画派。“南北宗论”是文人画思潮的一种反映,奠定了文人画在绘画史上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他崇南贬北的思想,导致了以后画坛宗派繁复和门户之见,在某种程度上给中国画坛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明人在画论中偏爱文人画注重性灵意趣的做法,追求书卷气的文雅,是明代后期的时尚。董其昌“南北宗”论是时代艺术思潮中的产物,当时的莫是龙、陈继儒等人都与董其昌有相近的看法。这种是理论在明后期至清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上答案供参考)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