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国土概况一、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位于3º51′N—53°51′N最南境为南沙群岛曾母暗沙最北端为黑龙江漠河附近。大陆西起东经73°40′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抵东经135°5′,东西跨经度62°,时差达4小时以上。2、海陆位置: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海洋之间。A海陆对比强烈,加上青藏高原的影响,导致季风气候显著→干湿带分异B大陆性气候显著→夏季比世界同纬度地区气温高,冬季比同纬度气温低,海陆对比形成行星尺度的气候特征,是我国现代大气环流的根本因子。二、辽阔的疆域1、我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位居世界地第三2、我国陆地边界长约2.2万千米,与15个国家相邻接,由东北倒西南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3、海疆:大陆海岸线以外属于我国的岛屿与临海。我国大陆海岸线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抵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长达18000千米,岛屿海岸线总长14000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第二节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1、季风影响显著,范围广阔:季风的强弱和影响的范围,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风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对我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2、地形复杂,高原、山地和丘陵占有很大比重:(1)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5%。东部有广阔的平原,期间散布许多中山、低山和丘陵(2)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与同纬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带不同,属于垂直地带性的高寒类型,又与同纬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显区别。3、独特的自然发展历史,土壤、生物资源丰富4、人类活动使自然界发生深刻的变化。第二章地貌第一节地貌的基本特征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一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平均4000-5000m。南侧喜马拉雅山脉:平均海拔6000m。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邛崃山和横断山等排列第二阶梯:青藏高原外缘以北、以东,地势显著降低,由广阔的高原和盆地组成,其间有一些高大山地。海拔平均1000-2000m。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为界第三阶梯: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海拔多在200m以下。江南丘陵一般不超过500m。200m等深线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同时也造成气候的区域差异。2、大江大河东西流向,便于航运,丰富水能资源,但边坡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3.地势高差大,起伏大,对自然环境有深刻影响二、山脉众多,起伏显著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全国总面积1/3。广义的山地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65%以上。意义:山脉不仅构成了我国地貌的骨架,控制地貌形态空间分布的格局。高大山系叠加在陆地上,对水热再分配,强化了陆地的动力热力效应。并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1)南北向山脉:自北而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以及著名的横断山等。(2)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北列是天山和阴山燕山,大致展布于北纬40°~43°之间;中列是昆仑山、秦岭、淮阳大别山,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南列为喜马拉雅山-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这三列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3)北西向山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西域式体系)(4)北东向山脉: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玉山海拔3952m,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华夏体系)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王哥庄格局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镶嵌于这些网格中。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范围:南至喜玛拉雅山、西至帕半尔高原、北面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250万km2,是全国面积最大、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也是最年轻的高原。雪域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内蒙古高原:地处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流水作用弱,地表开阔,地形和缓,高原面保存完整,包括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温,喀斯特地貌类型齐全黄土高原:太行山以西、长城以南,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面积44万km2。黄土层深厚,最厚410m。由于流水作用强烈,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第二节地貌形成因素驱动力:内营力(地球内部)外营力(太阳能)影响因素:地质构造气候因素地表物质组成人类活动一、地质构造(1)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地貌格局燕山运动:中生代晚期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燕山运动影响广泛,几乎遍及全国。目前我国地质构造轮廓和地貌基础基本上是燕山运动以来形成的。中生代后期,我国基本上是山脉纵横,盆地罗列,火山活动此起彼伏。只有西藏、喜玛拉雅山、台湾地区仍旧为古海洋(2)新生代两次重要的构造运动新华夏式运动:从侏罗纪(约1.8亿年BP)开始,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俯冲,形成拱形隆起和大规模坳陷。即两个隆起带和两个沉降带。新华夏式运动:侏罗纪开始,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俯冲,形成拱形隆起和大规模坳陷。第一隆起带: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第一坳陷带:鄂尔多斯-四川盆地第二隆起带:长白山-武夷山第二坳陷带: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喜马拉雅运动:第三纪始新世(约6000万年BP)以来,印度板块向北俯冲,致使青藏高原隆起,喜马拉雅山脉形成。早期:古地中海地槽封闭,印亚大陆连接,同时中国大陆东部边缘进入岛屿和边缘海发展阶段。后期:差异性升降运动、青藏高原形成。二、气候因素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四种作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林金海洋,降水充沛。东南沿海地带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华北、东北地区也在400—800毫米之间。河流众多,径流丰富,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占绝对优势。山地、高原和丘陵地区,以坡面冲刷和河谷下切的侵蚀作用为主;地势低平的平原、盆地、洼地,主要进行堆积作用,广泛发育了各类流水地貌。由于东部地区温度状况的南北差异,以流水作用为主的外营力活动方式和强度也存在南北变化(1)湿润季风气候地貌区域:秦淮以南,高温多雨(800mm)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为主。地貌类型: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海岸地貌。景观:a河网密布,侵蚀切割,丘陵和低山广布b红色风化壳分布c喀斯特地貌发育2)温暖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貌秦淮以北的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400-800mm)流水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地貌华北地区:降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且雨强大。地表侵蚀强烈、河流泥沙搬运堆积严重东北地区:降水较多,流水地貌发育、冻土广布、冻土地貌和冰缘地貌分布3)干旱-半干旱内陆气候地貌西北内陆地区、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400mm)降水少,蒸发量大,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大,以风力为主的物理风化剥蚀作用为主。风蚀地貌、风积地貌。例如:戈壁、沙丘、雅丹地貌(4)高山高纬寒冻地貌青藏高原高寒干燥区、天山、祁梁山、大兴安岭等高山和高纬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化剥蚀作用、冻融作用、冰川侵蚀作用风蚀地貌、风积地貌、冻土地貌、冰缘和冰川地貌。三、地表物质组成因素组成物质不同,抗风化、抗侵蚀能力不同,在一定的外营力的作用下,可以发育不同的地貌形态四、人类活动因素人类兴建的一些工程设施对地表形态有明显的改变作用,广大山地、高原丘陵上修建的层层梯田,沿海地带兴建的护岸海塘、防波堤岸以及移山填沟、围湖造田等都显著的改变着地貌形态。第三章气候第一节气候特征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季风只是近地面层的现象。在距地面500-1000m最显著。2000m以上不明显。1、季风气候显著冬季风偏北风,夏季风偏南风,25N(南岭)以北以东南风为主,以南以西南风为主季风形成的原因(1)海陆热力差异造成(海陆季风)(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2)行星风带季节位移(行星季风)(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变成西南季风)(3)高大青藏的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热力差异(高原季风)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1.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我国的季风区界限: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东南。(海陆季风)2.与同纬度地区比较,我国季风区内冬季气候干冷,夏季气候湿热。3.与同是季风气候的印度比较,印度的夏季风强,冬季风弱。我国冬夏季风都很强盛。2、气候的大陆性强大陆性:相对于海洋性而言。受大陆热力变化大,水分少的性质所影响的气候具体表现:(1)气温年较差大,最热与最冷的月份紧跟在夏至和冬至之后出现;(2)气温日较差大;(3)春温高于秋温,降水集中在夏半年。3、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亚热带和温带为主按照气温不同:热带、温带、高原气候区按照降水不同: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按照海拔不同:气候垂直带温度带主要分布地区寒温带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最北部中温带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暖温带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热带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的南部青藏高寒区青、藏、川西第二节、气候形成因素一、地理位置1、经纬位置:决定了太阳辐射高度角,昼夜长短,热量差异(纬度地带性),同时决定了行星风带位置。2、海陆位置: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东亚季风形成根本原因。(干湿带分异)海陆对比形成行星尺度的气候特征,是现代环流形成的根本因子。二、下垫面状况海温海冰分布、地貌结构、植被覆盖、水系分布、土壤温度水分、冰雪、人类活动等都有影响。多山地表: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使得气候复杂化。(1)常成为南北冷暖气流的屏障。eg.秦岭、南岭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高于0摄氏度,以北气温低于0摄氏度,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2)常成为水汽输送的屏障eg.武夷山脉东西翼水汽差异(3)高大山系:热力、动力作用eg.青藏高原、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动力热力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把中国和原苏联中亚部分的沙漠推到纬度较北的地方青藏高原不仅强烈影响高空气流的运行,而且导致高原季风生成;同时加强我国海陆季风,使我国季风呈现出复杂现象。动力:西风分支,阻挡印度洋水汽3-4km高度以下的空气北部的高压脊区造成北部的干旱,形成沙漠。南部的低压槽造成东部经常受西南气流影响,阴雨天气较多热力:加强海陆季风,形成高原季风三、大气环流冬季环流:1月(1)对流层中上层盛行西风气流,东亚大槽是一个主要特征;(2)海平面上整个亚洲大陆为强大高压控制,大陆东部盛行西北气流;海上太平洋北部阿留申低压,南部有副高,高压中心在太平洋东南部。夏季环流:7月(1)对流层上层低纬热带盛行东风,中纬盛行西风,南亚高压控制了亚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2)对流层中层仍然是西风气流控制;西太平洋副高伸向亚洲大陆;(2)海平面上亚洲大陆为低压控制,中心在印度北;海上为副热带高压7月中旬到8月,雨带北跳到秦淮以北。在淮河、黄河流域及华北、东北产生洪涝,而长江流域往往发生伏旱。6月下旬到7月上旬,雨带在长江流域徘徊,产生“梅雨”,导致洪涝。5月中到6月中,雨带一般停留在华南和江南地区,此时华南易出现洪涝,而秦淮以北则易出现干旱。第三节气温与降水一、气温我国冬夏季气温特点一月:1.东部地区纬度效应明显,南北温差大,基本每向北1纬度,气温降低1.5摄氏度2.西部地区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3、与世界同纬度比较,我国一月气温偏低我国一月平均0℃等温线在东部大致和秦岭淮河平行,到成都西侧后穿过横段山脉到藏东南。七月:1、大部分地区高温,南北温差不大。2、与世界同纬度地区比较,中国七月气温偏高3、高温中心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