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一、新时代的曙光时间1917.3原因: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它遭受的危机特别严重,因而国内矛盾尖锐。结果:推翻了俄国三百多年的沙皇统治,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1.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人阶级代表苏维埃掌握着相当的武装力量,但没有掌握政权机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到了布尔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支持,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准备镇压苏维埃政权。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间:1917.11(俄历的十月)原因: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注意:一战是俄国革命爆发的导火线,但不能说一战是革命的根本原因)。②俄国二月革命后,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一直坚持革命,发动工人、士兵等积极准备武装起义。2.十月革命任务:推翻临时政府领导人:列宁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意义: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③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④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世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比较4.战时共产主义积极:使国家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消极:挫伤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苏联的建立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②“战时共产主义”已经不能继续施行,因为这一政策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时间:1921内容: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的积极性提高。②除大型企业仍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允许多种经济并存。③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回复自由贸易作用:①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②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2.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加入的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苏联的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作用)2.苏联新宪法的制定内容:苏联在1936年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也被成为“斯大林模式”。形成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评价:它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启示:①实事求是,按照客观的规律办事。②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比例要协调,提高经济效益。③降低资源消耗,切实保护农民利益。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施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影响是不同的。比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和苏联工业化的不同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苏联工业化的建设自己资金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保证实行高积累、多投资。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三、战后的“新秩序”时间:1919年1月地点:法国首都巴黎目的:战士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协约,对战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参加会议的国家:27个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操纵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和其他弱国在和会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