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福利行政体制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计划经济时期行政体制总结篇(一)时代背景行政特征政策法规组织结构经费管理社会工作人员不足与改进行篇思路郭文月1.1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福利)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我国政府就开始着手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条块分割的、封闭的社会福利体系。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高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方式,在单位内保障就业职工的福利;@对于未就业的、单位以外的人员,通过“民政福利”的方式实行保障;@在农村实行“五保”制度。结论:由此形成了一个单位与非单位、城市与农村具有严重差异的社会福利体系。计划经济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这一思想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得到了充分实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照搬了苏联模式,在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采取高度集中控制和管理的经济运行模式,其体制特征也明显体现在社会福利领域。行政总体特征计划经济国家包揽平均主义二元体制法律法规依据1951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法规,也是中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之后,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也实行了相应的社会保险。从1952年开始,政府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生产产假的规定》、《关于机关工作人员子女医疗问题通知》、《职工生活困难补助办法》、《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机动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等,在我国城镇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陆续建立了一整套福利制度,为职工及其家属提供住房、幼儿入托、食堂、上下班交通补贴、冬季取暖补贴、产假、家庭生活困难补助等福利待遇。通过上述城市职工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和水平的举措,到1956年前后,我国初步建成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覆盖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福利保障制度。2.1相关的政策法规详细补充说明: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总人口1%不到)。1950年6月颁布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1953年5月财政部、人事部(联合下发)发布《关于统一掌管多子女补助与家属福利等问题的联合通知》、1954年3月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级人民政府工作人员福利费掌管使用办法的通知》、195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企业单位1956年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的通知》、1957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职工生活方面若干问题的指示》,这些法规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冬季取暖、生活困难补助、职工住宅、上下班交通、职工家属医疗补助、生活必需品供应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由此,绝大多数企业职工以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需求按规定由其所在单位提供,并且是我国社会福利的主体(占城市居民的95%以上,占总人口的25%以上)。企业职工的福利由劳动部负责和管理,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福利由政府人事部门负责。2.2社会行政组织部门1955年第三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以后,内务部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业务管理机构(插:会议讨论了内务部部长谢觉哉的《关于民政工作1954年的总结和1955年的任务》,根据指示,将原社会司改为城市救济司,原救济司改为农村救济司,主管城市和农村的自然灾害和社会救济)。1959年,国家正式建立社会福利服务机构(机构名称不详),收养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正常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精神病人、残疾人。内务部以及各级民政部门是这项工作的主要指导和管理部门。这项事业后来被称为“民政福利”。这种从实践中产生的社会福利概念一直沿用下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福利”领域。(包括单位福利+民政福利+农村福利)中央层面机构设置2.3.社会福利经费在福利项目支出方面,占全国人口约20%左右的城镇居民占有全国财政性福利支出的95%以上的份额;而占全国人口75%以上的乡村居民的财政性福利支出不足全国福利性支出的5%。城乡巨大差异的一个典型例子:即便在北京一市之内,目前各个城区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320元,而农村低保标准最高的海淀区和朝阳区仅为180元,最低的区县仅为63元,仅为城市低保标准的19.69%。从各级政府负担农村财政支出的结构看,中国以地方财政为主要责任人。比如在农村义务教育支出方面,中央财政占2%,98%由地方财政负担,其中乡镇负担78%,县财政负担9%,省财政负担11%在农村医疗卫生总支出中,中央财政支出仅占2%。公用事业方面也是如此。城市公共事业国家办、农村公共事业农民办,是中国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的基本特征——特别是1983年农村撤社建乡后,举办农村公共事业的主要责任便落到了乡村两级。收入:(不详)——财政收入(1)国家是最基本的社会福利责任主体(民政福利)(2).单位承担社会福利的管理责任行政运行体制城市企事业单位农村公社五保2.4社会工作人员计划经济时期是从1949年到1978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也由于政府出面解决社会问题卓有成效,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社会工作逐渐被政府包揽,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再是专业人才,也不再具有专业化。20世纪50年代初,高等学校开始实行院系调整,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相继被取消,这一专业人员放弃社会工作转而从事其他工作,民间的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实务慢慢名副其实,最终基本消失,政府机关逐渐取代了民间社会服务机构。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具有政府性和非专业化两个特点。所谓政府性就是指由政府直接负责和管理社会上公益性、服务性和福利性的活动。政府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力量,政府通过福利性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企业等三大机构履行社会服务职责。非专业性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社会工作并不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二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大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机构的教育培训,除行政机关外,社会不再存在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3.0总体评价优点不足1.集中国家力量办大事2.相对普惠的福利照顾1.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定负担,经费来源单一2.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工农、职业不平等3.总体水平低,效率低下一、中国社会福利行政体系的构成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行政机构体系是:群众团体分块负责。其基本构成:一是政府部门,包括民政、政府统管,政府行政部门;二是群团组织,包括共青团、妇联、工会、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社会福利相关的政府机构的职责如下:第一,救助工作、民政部门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优抚安置工作、救灾工作、城乡刹交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工作、特殊困难群体的权益维护和社会保护工作等。第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工作、劳动保护工作等。第三,卫生部门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主要职责:工作、疾病预防工作等。第四,人事部门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主要职责,包括:农村卫生工作、基层卫生和妇幼卫生第五,群团组织中共青团、妇联、工会包括:公务员工作、转业军人安置工作等。二、中国社会福利行政体系的运作方式中国社会福利行政体系在结构上采取不同层级政府根据上层分工原则,主管各类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障事务。即在中央、“对口”设置相应机构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乡(镇)各级政府普遍设立社会行政机构,统一领导、条块结合的行政机构网络。自上而下的政治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社会政策的主体呈现多元化。与行政体制相一致,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责任也由各级政府分担。近年来受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影响,政府在实施社会政策时越来越重视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效率和效果的评价。三、中国社会福利行政体系的特点1.强调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从政府主导向政府一社会合作的社会福利行政模式发展3.社会福利行政的专业化市场经济时期行政体制总结篇(二)时代背景行政特征政策法规组织结构经费管理社会工作人员不足与改进行篇思路郭文月中国的行政体制变化历程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府对社会福利的供应变迁可分为三个时期: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和市场经济成熟后的时期。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福利都是由政府或集体供应。在农村,各种社会福利是由公社供应,如医疗、职业与养老等。在城市,则由国营企业保证职工有固定的工作,供给他们医疗服务和退休后的生活费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富有起来。但公社的组织解散后,农民失去了医疗服务和老年的生活保障。在城市,国营企业获得自主权后,工人的铁饭碗被打破,有些工人下岗,需要自己去找工作。市场经济开始建立后约20年,政府一方面深化经济改革,在1998年建立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另一方面开始建立重要的社会福利项目,包括1997年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1997年公布的农村医疗制度和1998年企业职工的医疗保险等。2009年,政府计划扩大医疗保险的范围,增加保险的人数到9亿人,同时增加每人的保险费用到120元每年。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特征市场经济各方参与效率购买混合多元政府职能转变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行政体制方面的政策法规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实现“政企职责分开”从1988年开始,国务院按照转变职能、精干机构、精简人员、提高行政效率以及克服官僚主义,逐步理顺政府同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1993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2005年2月20日,国务院修订《国务院工作规则》,强调“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决策部署以来,特别是中央18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和中央19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简称《规划》)发布后,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积极推动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取得重要进展。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行政体制方面的组织构成要建立健全以民政和财政部门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推进机制。要以实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计划、农村留守人员社会保护计划、老年人残疾人社会照顾计划、特殊人群社会关爱计划和受灾群众生活重建计划为重点,统筹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国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中央层面政府精简机构图政府财政开支结构表市场经济体制有关行政体制方面的福利开支以养老金政策为例看中国福利经费2015年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全国居民养老金的政策。针对社会福利的需要,保证老人消费的水平。基于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一个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保持一致。资金来源包括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三方面。经费方面,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更鼓励公益慈善等社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