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姓名:刘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旅游管理指导教师:方百寿20080531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作者:刘河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段茹.DUANRu浅谈在普通高校中增加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课程的重要作用-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2)作为人类文化传习地的普通高校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应增加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课程,使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我国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有更多、更广泛的了解,这将为音乐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其到极大作用.2.期刊论文乌丙安.WUBing-an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3)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是全球性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这一全球性工程30年来三大里程碑作历史回顾,并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民间文化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等,作了明确的阐述.3.学位论文郭新尧城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佛山为例2005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交融、城市形象愈来趋同的背景下,在各地对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日渐重视之时,虽然各城市在历史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各尽其力,但不可否认,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利用以及发扬的问题。研究城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其意义显而易见。其意义之重大,可以在其标识城市个性与形象、展示城市品位与底蕴、提升城市自豪感、提高城市知名度及竞争力等方面凸现的作用来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营造促进经济、社会整体进步的良好氛围,塑造新的城市文化品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能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民族之一,然而在这个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正经历着重要的文化转型期,几千年以来以人为本,口传身受的民族民间传统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许多已经处于濒危状态。如何对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进行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的研究,已经是我国各地共同面临的一个急迫、艰巨的课题。本文以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为题,认为城市在物质文化保护利用的同时也应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基于以下几方面问题:什么是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其特点和价值何在?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与当代都市文明的关系?如何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本论文以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交融、城市文化趋同为背景,根据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定义,研究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在标识城市个性与形象、展示城市品味与内涵、提升城市自豪感、提高城市知名度及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以佛山为例,分析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对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在认识层面(划定“意识紫线”、政府主导、公共参与)、规划层面(规划上将物质和非物质历史文化等同重视、编制非物质历史文化专项保护规划)、操作层面(保存历史记忆、保存空间载体、保护社会基础、加强线索整理和结构性关联)等等方面的保护观;提出在认识层面、规划层面、操作层面(政府主导、市场策推、旅游联动、结合载体利用)等等方面的利用观,归纳总结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线、面”规划利用方法,并通过解析《佛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划实证进行佐证。4.期刊论文王松华.廖嵘.WANGSong-hua.LIAORong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1)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过程中,通过产业化的手段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市场空间,并借市场化的机会扩大规模与集聚资金,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审视过去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在产业化的同时,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后的评估、监测、规范等管理机制与收入分配体系,在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5.会议论文杨豪中.张蔚萍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共生保护研究—风翔泥塑与其原生地民居环境空间共生保护研究200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是非物质性的,但往往以物质性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凤翔泥塑的制作,泥塑全部在当地的传统民居院落中制作完成,非物质和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对凤翔泥塑制作过程和其民居建筑环境相依托的论述,提出对文化遗产应进行整体保护,以凤翔泥塑为例,建设既能够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条件,具有地方特征,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凤翔泥塑整个制作过程的新民宅,形成陕西新农村建设中推行的“一村一品”。6.学位论文时吉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营模式研究2006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的国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出现不久,国际上明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没有多长时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晚一些,因此可以说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下,我国于2002年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并于2004年签署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身份的证明,因此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认真思考和讨论与此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经营模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中国的启动和深入开展,当会有所启迪和帮助。本文首先通过对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对比,界定了非物质的内涵,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总结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文化圈理论、博物馆理论、传播学及物质遗产保护中修复相关理论,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各方面的不同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政府的主导作用,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媒体的作用的推动作用,以及旅游、休闲市场、和高校、研究所的科研作用和人才培养以及当地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参与中的作用。作者并认为在这些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因素中,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对这些保护因素要有不同程度的侧重。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本文最后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种侧重点不同保护模式:以旅游性为主导的保护模式、以研究和普及为主导的保护模式和以社区为主导的保护模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交叉性保护模式。7.期刊论文李军.LiJun什么是文化遗产?--对一个当代观念的知识考古-文艺研究2005,(4)本文在近年来的文化遗产热中,从知识考古的角度,冷静观察该观念的来龙去脉,发掘它层层叠加的含义,它的西方前提和在东方出现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文化遗产具有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取舍之间,隐藏着一段文明冲突的历史.8.期刊论文蔡良玉.CAILiang-yu音乐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关于培养保护无形文化遗产人才的问题-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3)本文根据自己所接触的工作,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国际、国内有关无形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形势和情况,即: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旅游业等发展的影响,以及武力冲突、环境恶化等的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30年来采取的措施,一些国家(如日本及韩国)的经验,以及我国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和近年来所做的工作.文章提出为抢救和保护我国丰富的却又濒危的文化遗产,尽快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紧迫性和可能性.9.学位论文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考察为例2007二十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知识的丰富和认识的加深,世界各国逐渐加大对自身遗产的保护力度。二战后,国际社会通过了很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公约,这些公约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二十世纪最后的几十年,在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人类对自身历史、文化和精神进行了新的审视和反思,如何在全球化形势下,在经济一体化背后的文化趋同形势下,保持民族文化特质对促进民族发展、延续民族精神和保持民族文化特异性的重要作用是每个有前瞻性民族都要思考的问题。由此,关注人类精神领域遗存的研究诞生,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长期以来,我国文化遗产工作者一直注重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对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较少,虽有过民俗学、民族学的一些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相关资料保存至今较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更是新近才开始的,这些工作比国际先行国家落后很多,如在保护制度上,我国2005年才开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调查和认证,这比日本的“国家文化财”制度落后了50多年,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活的文化财”保护计划也晚了10多年:在制度和法规的建设,日本、韩国、法国等国家早已建立了保护制度,通过了相关法律,而我国在这方面基本还是空白。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必须有坚实的研究基础。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亟待开展,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类别或具体项目的探讨,可以廓清很多理论问题,也能为相关保护实践的开展和深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本文选取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个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具体研究实例,从三个层面(实地调查、理论探讨、联系实际)、三个角度(艺术、技术、遗产)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及博物馆如何参与其保护实践进行了探讨,努力构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的理论,寻找博物馆介入具体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序论。内容包括本选题的学术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基本路线、步骤和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初的提出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保护理念深入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保护理念普及推广阶段,2001年到今的保护体制趋于建立阶段。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概念、内涵、特性等理论都还存在很多争议,尤其是具体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亟待进行的。本研究选取具体类别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为例,通过系统的实地调查,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探讨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传承、传播等理论和博物馆化保护实践。第二章: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实地调查与解读。首先对杨家埠村落及杨家埠年画的信息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梳理,包括杨家埠村落的地理位置、民俗等情况;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起源、发展、演变、现状和工艺的程序;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在此基础上,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制作工艺从艺术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内容进行了意象解读,从年画符号的功能、意义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年画这一文化现象的多重内涵进行了试分析。第三章: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在前章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生存环境、内容、工艺流程和谱系的调查基础上,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传承、传播和特性等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剖析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原因;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实质是民族文化的自卫和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趋同下,争取民族文化话语权和生存空间的“战争”;通过对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探讨,提出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件、方法;分析了在包括手工艺类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三方利益选择行为与博弈及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第四

1 / 8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