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历史复习课第一轮(教材梳理,知识整合)教案——长期中学李小兵说明:本教案加“★”的地方为识记层次内容;加“△”的地方为理解层次内容;加“※”的地方为运用层次内容。复习模式为:学生预习—教师提问—教师精讲—基础训练—作业检查—背诵抽查。第一部分:中国近代史(八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一、内容标准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二、复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2.21第6节)三、知识整合(一)鸦片战争的烽烟(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林则徐虎门销烟①背景:鸦片走私造成的巨大危害②时间和地点:1839年6月3日,广东虎门海滩③意义和地位: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决心,林则徐是近代民族英雄2、中英《南京条约》①时间和地点:1842年8月,南京②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赔款2100万银元(赔款);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割地);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危害最大)。简记:五亿(议)港元。③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④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二)劫难中的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①背景: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②起止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③内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赔款割地(割九龙司给英国),2增开汉口、南京、天津等地为通商口岸。④影响: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2、俄国趁火打动第二次鸦战争期间,俄国通过《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修订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条约,共侵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3、太平军痛击洋枪队①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②1860年,太平军在上海附近的青浦痛击美国人华尔组织的洋枪队③1862年,在江苏太仓大败洋枪队;在浙江慈溪,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4、左宗棠收复新疆①背景:中国西北部出现边疆危机②过程:1875年左宗棠率兵入疆讨伐阿古柏,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1881年收回伊犁,1884年新疆设省,加强管理③影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四、巩固练习第二课时(2.22第7节)(三)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895年)1、黄海海战①背景:日本制定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清政府日益腐败②主要战役:黄海海战,1894年8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以身殉国③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2、《马关条约》①时间、地点:1895年4月,日本马关②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③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割地);赔款2亿两白银(赔款);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四口通商);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开厂:危害最大)。简记:两口(子)分工。④影响: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推动了民族觉醒⑤后果: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英国强迫租借香港的新界地区。(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①背景:为镇压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②主要过程:1900年6月,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组建八国联军,先后攻陷天津、北京③结果: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2、《辛丑条约》①时间:1901年9月②内容:赔款4.5亿两白银(赔款);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划使馆界);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禁抗:危害最大);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兵)。简记:兵民禁赌。③影响: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四、巩固练习3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历程)一、内容标准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地位和作用。二、复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2.24第7节)三、知识整合(一)近代工业的兴起(学技术)1、从“自强”到“求富”①背景: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威胁到清政府统治②时间:19世纪60——90年代③代表人物: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④口号:“自强”、“求富”⑤内容:创办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创办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汉阳铁厂⑥地位与作用(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二)轮船、铁路与电报业的出现1、1872年,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2、1880年,修建唐胥铁路;3、1880年,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三)状元实业家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四)詹天佑与京张铁路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二)维新变法运动(学制度)1、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①背景: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②过程: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③作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警世洪钟《天演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著《天演论》3、短暂的“百日维新”①背景:民族危机日趋严重②时间:1898年6月——9月③内容:政治上:开放言论,裁减衙门和官员;经济上:发展农工商业;军事上:训练新式陆海军;文化教育上:创办报刊、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④影响:戊戌维新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⑤失败原因: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4⑥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⑦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辛亥革命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①背景:为汇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力量②时间、地点:1905年8月,日本东京③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⑤目标: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⑥旗帜: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①时间、地点: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②结果:起义取得胜利,起义席卷全国,清政府土崩瓦解3、中华民国的成立①时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②意义:清朝的统治崩溃,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③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四、巩固练习第二课时(2.28第6节)(一)开启思想解放的阐门(学思想)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①背景:寻找救国的新出路②经过: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③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民、钱玄同④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⑤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⑥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⑦性质: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⑧影响: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①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②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3、新文学的巨匠——鲁迅①地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②内容: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③特点: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二)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1、京师大学堂的开办①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唯一成果)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52、废科举,兴学堂①原因:清朝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培养、选拔的人才越来起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②标志: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3、《申报》的创办①创办时间及地点:19世纪70年代(1872年),上海。②地位: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媒的先驱。4、商务印书馆的兴办①创办时间及地点:1897年,上海。②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三)社会生活的变迁1、照相与电影的出现①种类:照相、电影②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了珍贵资料③1905年,中国人自行拍摄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2、剪发辫,改称呼①原因: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②表现:剪辫、废止缠足;废除跪拜,代之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3、服饰的变化男子:西服、中山装;女子:旗袍二、巩固练习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内容标准1、简述五国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二、复习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2.29第7节)三、知识整合(一)伟大的开端1、五四风雷①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时间:1919年5月4日③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6④斗争中心:北京——上海⑤主力:北京学生——上海工人⑥结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⑦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计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三大基础(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各地早期党组织的建立)②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与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③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名称: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心工作:开展工人运动;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④意义: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二)国民革命的洪流1、黄埔军校的创建①时间与地点:1924年5月,广州②名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③创办者及代表人物: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④方针与特点: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注重培养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⑤意义:培养了人才,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⑥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2、光荣北伐武昌城下①时间:1926年7月②军队:国民革命军③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④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⑤重大战役:汀泗桥、贺胜桥⑥结果: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