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总学时:32学分:2二、课程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本课程主要讲授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懂得近现代中国是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三、教学时数分配教学内容(课题)学时分配讲授实验上机其他小计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44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22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44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2中篇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4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44中国革命的新道路22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44为新中国而奋斗22下篇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2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00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00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00考试22合计3232注:下编各专题内容纳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系统学习(基于课时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原因考虑)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单元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专题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教学目的: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2、了解1840年至1919年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了解近代中国人民觉醒的伟大历史意义;4、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及其主要矛盾和基本特征,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意义的认识;5、理解和掌握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6、能够独立分析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正确分析当今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近代的通商口岸、外债与今天的口岸开放、引进外资的区别等。教学内容:1.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的变化和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3.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任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难点:正确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专题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什么主张和方案;2、培养学生能够总结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并通过讲述近代社会各阶级、阶层对国家民族出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了解当时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不能实现中国真正的独立与富强。教学内容: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2.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3.资产阶级维新派活动的进行与夭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认识无论农民战争、地主阶级改良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都不能实现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难点: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专题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目的:通过讲述辛亥革命的发生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说明这场资产阶级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以说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历史上的巨变,但是最终失败说明资产阶级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也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教学内容: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争义性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难点: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如何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国历史的巨大变化;认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历史必然性。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重点: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难点:比较分析近代中国三种建国方案,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人民的选择。基本要求:通过概述1919-1949年的历史体系,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并处在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让学生较清楚的了解这30年的历史进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3.中国革命的新面貌重点:正确理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难点: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基本要求:1、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3、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4、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内容: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教学重点: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寻求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教学难点:理解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为什么必须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要求:通过讲述土地革命战争及延安整风,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中国新道路的开辟凝结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毛泽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内容: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重点:正确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战争;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难点: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意义。基本要求: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全过程讲述,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及伟大意义,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教学内容: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4.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重点:分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基本要求:1、通过讲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过,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了解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难点: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基本要求: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通过对建国的以后的历史讲述,让学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胜利与挫折,理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名言,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心和决心。3、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并进而把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带到社会主义所经历的严峻考验和作出的艰苦努力。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内容: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2.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重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基本要求:主要结合叙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说明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及其意义。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内容:1.良好的开局2.严重的曲折3.建设的成就与探索的成果重点: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难点: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基本要求:主要通过叙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二十年的历史发展,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历史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教训。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内容:1.建国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重点: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失误。难点:当前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和出路。基本要求:主要通过叙述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五、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方法:1、注重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能力。突出学生主体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辩论赛、主题演讲、写小论文、播放音像资料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2、采用体验式教学,通过安排课余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增强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等,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推荐教材:国家统编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2、主要参考书:(1)、《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胡绳,1998年。(2)、《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胡绳,1991年。(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1981年6月。(4)、《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七、课程考核方式从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入手,确定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核心,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过程考核包括课堂纪律表现、活动参与度、作业和成果展示考核等。期末综合考核采取采取闭卷的形式。本课程期末总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占30%加期末考试成绩占70%构成。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学习努力程度等综合指标来评定。作业以学生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为形式或载体,包括论文字数、格式、书写等形式方面和论文观点、逻辑思路、主要论据及具体材料等内容方面。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共100分,其中客观题占70%,主观题占30%。执笔:孙宗魁编制单位:基础部日期:201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