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新闻史新闻媒介新闻事件新闻活动家新闻思想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不是在中国古代报刊的母体里进行的,而是从西方引进的一种舶来品。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到清代前中期,已经达到顶峰。但由于受到封建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限制,没能突破古代报纸的模式。西方近代报刊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世界意义上的近代化报刊是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在背景下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报纸的雏形——手抄报(为贸易服务)资产阶级革命及民主政治确立初期——“政党报刊”时期资产阶级政权稳固(工业革命后)——“商业报刊”时期西方近代报刊向世界各地的扩散是西方殖民者侵略扩张带来的一种结果。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中国的近代报刊不是从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出来,是舶来品。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以两次鸦片战争为界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创始阶段(1815—1840),外国人来华办了6家中文报刊、17家外文报刊。这一时期办报活动局限于东南亚一带和中国的澳门、广州等沿海地带。2.初步发展阶段(1840-186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创办报刊,办报中心是香港。3.迅猛发展阶段(1860-189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口岸扩张到整个沿海并且沿长江深入内陆腹地。外国人的办报活动也逐步深入扩展到中国腹地。办报中心是上海。形成了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上海、香港为主要基地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二、英国传教士与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的出现1、马礼逊的来华传教活动:1804年,年仅22岁的马礼逊主动上书布道会请求到中国来传教。1807年9月抵达广州。马礼逊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翻译《圣经》全本。编著《华英辞典》——世界上第一本英汉、汉英对照字典。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一名叫米怜的传教士,协助马礼逊在中国的传教工作。米怜被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约》等传教小册子。经过考察,米怜建议将对华传教的基地和出版中心设在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马六甲,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封面序文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雕版印刷。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传播策略:中国本土化。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文风通俗浅显。发行:每月出一期,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1821年12月因米怜病重停刊,共出了7卷(一年一卷)。照查天文,推算今年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该有月食。始蚀于酉时约六刻,复原于亥时约初刻之间。若此晚天色晴朗,呷地(即马六甲)诸人俱可见之。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米怜来华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马礼逊蔡高梁发合编书报梁发(1789年—1855年)出生在高明三洲西梁村(现属荷城区),15岁由于生活所迫,到广州做印刷店的雕版工人。由于雕刻基督教书籍,与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结识,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中国传教士,此后40多年为传播西方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1832年,梁发编印了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劝世良言》。该书浅显易懂,流传甚广,影响很大。1837年,洪秀全到广州应试时无意中得到了此书,阅后爱不释手,对他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学术界有这样的说法:“研究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太平天国和洪秀全,研究洪秀全就离不开研究梁发著作。”梁发还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报人。1815年,马、米在马六甲创办了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身梁发兼责任编辑和木版刻字员二职,向人们宣传教义、科学知识和世界各国情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张中文报刊。编辑米怜先生最早的中国籍传教士梁发《察世俗》停刊不久,伦敦布道会又继续在南洋地区出版了两种中文报刊,一为《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一为《天下新闻》。前者是《察世俗》的续刊,创办人是麦都思;《天下新闻》的主编是纪德。1823年7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1926年停刊。1828年,英国传教士纪德在马六甲创办《天下新闻》月刊。1829年停刊。形式:白报纸活字印刷,散张内容:中外新闻为主,宗教退居次要地位。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一、葡文报刊在澳门的出版《蜜蜂华报》周报,1822年9月创刊——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1823年12月终刊,共出版67期。澳门因此成为中国境内最早有近代报刊的地方其他葡文报刊:1824年1月—1826年12月的《澳门报》(《澳门钞报》)此份《蜜蜂华报》现藏于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鸦片战争前澳门共有12种葡文报刊。由于政治斗争激烈,再加上经济困难,因而出版时间大多很短。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葡国本国和澳门地方问题,对中国事务很少有兴趣,因而对中国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二、在澳门出版的中、英文报刊《杂闻篇》(1833年4月),创办人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形式:不定期,共出版3期,每期四页。单页双面,不分栏、加标点,活字印刷。内容:宣扬基督教义。第二期曾由梁发带入广州,散发给应考的士子。其中的《外国书论》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新闻纸”概念。《传教者与中国杂报》(1833年5月),创办人马礼逊——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刊期不定。只出版了4期。《广州杂志》(1831年6月)——澳门历史上第一份英语报刊。英文月刊。共出版5期。三、英文商业报刊在广州的出版《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中国境内第一份商业性报纸。英国鸦片商人创办,货价行情、航运消息为主,但也广泛刊登新闻和评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中国丛报》(1832年5月),月刊,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先后在广州、澳门、香港三地出版近20年。西方在华各界人士通力合作。撰稿人是那些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在华外国人,因而其舆论颇为西方社会重视。在广州出版的5家英文报刊英国人办:《广州纪录报》1827-1834,创办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双周刊—周刊商业性报纸)《广东(州)杂志》(1831年);《广州周报》(1835-1844,英国鸦片商颠地支持创办商业性报纸)。美国人办:《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1831-1832,创办人是美商伍德);《中国丛报》(1832-1851),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倡议、美商创办的,主编(美传教士)裨治文。政治性报刊《广州纪录报》TheCantonRegister四、在广州出版的宗教性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郭士力。原籍普鲁士,1827年受荷兰布道会的派遣到东南亚传教。后脱离荷兰布道会转为伦敦会工作,1831年来到中国。郭士立一个集传教士、鸦片贩子和间谍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物。形式:款式、封面设计和内容结构,与《察世俗》基本相同。这份刊物与《察世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都使用雕版印刷和中国线装书款式、采用同样的封面设计,内容结构也都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但是,《东西洋考》里面,宗教的内容已退居其次,科学文化知识成了刊物的主要内容。郭士立在一份创刊意见书曾谈到:刊物的宣传目标,是宣传西方文明、西方文化优越以征服中国人的骄傲自大思想,传播西方友谊以消除公众敌视外国人的心理。宗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内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知识、新闻和杂俎等,宗教内容已退居次要地位。新闻业务:具有近代化报刊的一些基本特征。重视言论,设言论专栏。重视新闻,设新闻专栏。编辑上,文风简洁、文字通俗;每期刊有目录;栏目基本固定。宣传策略:附会儒学,迎合中国人的性格、习惯。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新闻纸略论》p76《东西洋考》在业务上也有所改进,开始设新闻专栏,每期都刊有新闻、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新闻。它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是中国领土上第一份出版时间较长中文近代报刊。按照清庭禁例,这种刊物是不允许出版的,但《东西洋考》在广州公开出版了两年之久未遭干预。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官场贿赂成风,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设新闻栏目继《东西洋考》之后,在广州出现的中文报刊是《各国消息》月刊,创办人是伦敦布道会的麦都思。创刊时间是1838年10月。办报方针和内容同《东西洋考》相似,只是宗教内容完全消失。鸦片战争前的六种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特选撮要每月记传》、《天下新闻》、《杂闻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各国消息》成为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出版的报刊中,外文报刊的发展远远超中文报刊。中文报刊才6种,外文报刊则达17种左右,且一般(主要指英文报刊)规模都较大,出版时间也较长。最先出版的是葡萄牙文《蜜蜂华报》,1822年在澳门创刊,1826年停刊,这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外文报纸。此外,鸦片战争前还出现过几种葡文报刊,但都影响不大。影响大的是英文报刊。这些英文报刊与同时期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比起来,内容风格迥然不同。中文报刊宣传的是科学、博爱、友谊,而英文报刊则是商讨如何对付中国,谩骂中国官吏如何昏庸腐败、中国人如何愚昧野蛮。在新闻业务上,英文报刊比同时期的中文报刊要先进得多。中文报刊保留了许多旧式报刊的痕迹;外文报刊则更具有近代报刊传播新闻信息的特点,以提供情报、传递信息为基本任务。中文报刊则是以宣传西方文化为宗旨,对于传播新闻信息缺乏兴趣;外文报刊,一般都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是外国侵略者的舆论工具。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1842年《南京条约》签署之后,外报迅速发展,香港成为外报最先崛起的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外报向中国内陆城市拓展,上海成为报业中心。一、英文商业报纸的率先发展:《南京条约》签订前创办的《香港钞报》(HongkongGazette),1841年5月1日在澳门创刊,不久迁往香港——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创办人是马礼逊的儿子小马礼逊。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重要基地。《香港钞报》鸦片战争结束后,大批英文报刊在香港先后问世。《中国之友》,1842年3月创刊。第二期起与《香港钞报》合并,改名为《中国之友与香港钞报》,1844年恢复本名单独发行。重视中国新闻,对太平天国作过系统报道。《广州纪录报》1843年由澳门迁至香港,改名为《香港纪录报》。该报持反对香港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视刊登有关中国的材料,曾将《三国演义》译成英文在报上连载。1848年停刊。《德臣报》(又名《德臣西报》、《中国邮报》)1845年2月创刊,周报。1862年2月1日改为日报。1974年8月停刊。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该报政治上持亲政府态度。《德臣报》馆《孖剌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日军侵占香港后停刊。《孖剌报》馆编辑部二、香港中文报刊的产生《遐迩贯珍》(ChineseSerial)1853年8月1日创办,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1856年5月停刊,共出33期。——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内容: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所占篇幅最多的是反映时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