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编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从五四运动到解放战争的胜利历史概述:与苦难悲壮的旧民主主义革命80年历史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却是一段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30年。经过中国人民30年的浴血奋战,先后消灭了北洋军阀,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实现了无数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第四讲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五四新文化运动(广义与狭义)◆新文化运动◇内容与性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以资本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其性质是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运动。◇意义与反思: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为西方的现代民主与科学等新思潮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怎样看待新文化运动中的“西化”主张?(“西化”是不是现代化?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西化”?)“西化”中有现代化,但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化中有共性,但也要有个性(国情)。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西化”,但不能“全盘西化”。传统文化有糟粕,但也有精华。而西方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古今中外的文化,都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简单的“全盘西化”。◆五四运动◇内容与性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意义与反思:五四运动不仅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更重要的是涌现出了一批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得到广泛传播,推动了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干部准备。怎样看待五四运动中“救亡压倒了启蒙”?在评价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问题上,有人赞扬五四学生爱国运动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如蒋介石的《两个中国之命运》),有人则认为“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实在是一个挫折”(胡适语)。海内外也有人因为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关系而试图贬低五四运动。其中就提出了“救亡压倒了启蒙”的问题。救亡与启蒙都是中国所必须的,而五四运动发生后确实是救亡压倒了启蒙。虽然中国很需要启蒙,但当时的中国更迫切需要的是救亡,因为启蒙是发展问题,而救亡却是生存问题。在生存与发展问题上,发展理所当然要让位于生存。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传播过程五四运动前的初步传播(1899-1918)传教士→留日学生→资产阶级革命家(盲目性;批判性)。五四运动中的广泛传播(1918-1921)涌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蔡和森等);成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组织;创办了许多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刊物;翻译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传播原因◇客观原因:第一,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各种新思潮的涌入。第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打压。◇主观原因: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第二,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迫切需要。第三,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念与广泛宣传。3、历史启示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在开放、比较中被人们所认同和选择的。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在批评、斗争中逐渐取得革命指导地位的。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在研究、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中共创立的历史背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与官僚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壮大;五四运动的爆发。现实提供了新型革命政党创立的条件。2、中共创立的过程、意义与特点◆过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中共一大的召开。◆意义: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方向;速度)。◆历史特点:◇积极方面:中共一创立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受到第二国际改良主义的错误影响;比较注重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消极方面:理论准备不足;小资产阶级影响较深。中国革命既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如英法美等)。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却不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这是因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性与先进性。三、中国革命的新面貌1、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一)消除内乱,打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2、工人运动的发动: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3、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与孙中山的转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民革命: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破裂: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历史启示:第一,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第二,在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问题上,政党利益应服从于国家利益,短期利益应让位于长远利益。下一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思考题:1、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怎样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和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第五讲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中国革命发展道路选择的理论依据与历史背景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理论:最初,马克思、恩格斯极力主张无产阶级只有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后,他们强调无产阶级要采取各种斗争手段,包括议会斗争等合法手段同资产阶级作斗争。具体采用什么方式要看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阶级斗争形势。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向各个资产阶级政府声明:“在我们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们将用和平方式反对你们,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则用武器。”苏联十月革命道路的胜利。2、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对外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没有民族独立;内部长期遭受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没有民主自由。◆民主党派的救国方略:实业救国、科技救国、文化救国、教育救国等。这些主张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失败。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1、“八七会议”与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选举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各地工农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国共破裂后,中共在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大大小小一百多次武装起义,但大多数起义都遭到了失败。2、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过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时期基本成熟→解放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主要内容:(1)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共产党的领导、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3)首先占领农村,然后逐渐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3、中国革命新道路形成的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理论的重大发展;从实践意义来说,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理论思考: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一,这是中国的国情(专制统治;发展不平衡)决定的。第二,中国革命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农民。第三,中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农民的土地问题。三、“生死攸关”的遵义会议1、“左”倾错误的危害◆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是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第二次是以李立三(原名李隆郅)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三次是以王明(原名陈绍禹)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左”倾错误的危害:使党、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了重大损失,尤其是第三次“左”倾错误几乎将中国革命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左”倾错误产生的原因:为什么连续发生“左”倾错误?◇客观原因:国民党对中共的残酷镇压;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共产国际和苏共的影响。◇主观原因:严重脱离中国的国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共产国际的指示。2、遵义会议的召开◆五次反围剿的不同结局: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与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主要是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军事问题上,批判了博古李德的单纯防御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在组织问题上,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第一,在极端危难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第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标志着中共已从幼年走向成熟。下一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思考题: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深刻启示是什么?2、如何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3、怎样看待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上的意义?第六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日本侵华与国内时局的演变1、日本灭亡中国的图谋:侵略和独占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基本国策。1927年6月27日,日本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召集所谓“东方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要》,确立了把“中国本土及满蒙”纳入日本远东防御体系,首先将“满蒙”与中国本土分离,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方针。同年7月25日,田中向裕仁天皇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侵略中国、争霸世界的行动计划。2、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日本为了实现侵略中国与征服世界的野心,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5年底,先后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等一连串的侵华事件。3、抗日救亡运动与西安事变的发生◆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广大工人、农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危难,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及一部分国民党地方将领也加入了抗日行列,掀起了一股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西安事变: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与杨虎城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的血腥内战,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国内外各种观点)?第一,张、扬两位将军的抗日爱国情怀。第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全国人民“结束内战,一致对外”的强烈要求。第三,苏联等国际力量的影响与斡旋。第四,蒋介石的被迫转变。二、中国的全民族抗战1、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爆发,促使蒋介石最后下了联共抗日的决心。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明确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9月22日,国民党终于中央通讯社发表了延搁已久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并作出了两党共同抗日的保证。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的意义: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征:没有共同的组织和纲领;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与军队;广泛的民族性与的阶级性;复杂的国际环境。◆从第二次国共合作看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前景:(必要性与可能性?)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过去的评价)◆正面战场的抗战:忻口抗战、凇沪抗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正面战场的地位: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正面战场的作用: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的15个月里,国民党正面战场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表现了空前的爱国激情和无畏的牺牲精神,伤亡达80余万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使日军伤亡近40余万人,使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