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浅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通货膨胀浅谈摘要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其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具有显著作用。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但通货膨胀带来的低收入群体的焦虑感,增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诱发各种社会问题。虽然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究其根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防治通货膨胀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关键词:通货膨胀供需宏观调控通货膨胀一般指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一、我国通货膨胀现状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渐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但是许多老百姓认为这一数据偏低,普遍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12011年这种趋势愈演愈烈。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5.3%。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高0.8个百分点。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高0.7个百分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的CPI与PPI由负转正,并迅速攀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2近几年来,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二、成因分析对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分析是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核心,现代经济学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这四种类型。3但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都是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这里重点谈四个方面的原因。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我国当前需求矛盾引起的价格上涨受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的影响。国际方面主要是外汇流入过多而造成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1《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卢麒元2国家为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国内原因是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资产价格上涨,而商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不涨或小幅上涨。4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首先,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猛增导致生产成本增高。从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看,国际石油价格等其他能源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传导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产品成本增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福利水平和工资收入,使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推高物价的总水平。最后,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5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4周春生冯科:“此轮通胀不可能在短期内结束”,21世纪经济报道,2008.3.245陈彦斌.中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3.货币供应量过大。近几年,我国广义的货币量和国民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速,货币供应量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当前通货膨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高额外汇储备迫使央行被动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持续的贸易顺差,迫使中央银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由于特殊的结售汇制度,近年来我国广义货币M2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速。2003年至2006年我国M2年增长率平均高出GDP增长率5.4%。从货币流通速度来看,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著名货币数量论,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实际上也增大了货币供应量。如果以M2/GDP的比例来衡量货币流通速度的话,2007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为163.4%,而2002到2005年平均高达180%以上,明显处于过高的水平6。4、.政府宏观调控。虽然市场经济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其调节是局限的,客观的、不能按照人们的预定方向去发展。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不断的发展来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其中最便捷的就是利用通货膨胀。在通胀早期,政府通过“通胀税”获取额外的收益。再将这些钱投入国家建设和发展中。这也加快了国家的发展脚步。但是导致6黄燕芬,杨欣波.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上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河北学刊2008(1):6-10.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进一步扩大通胀。如果政府可以在通胀恶化前控制住局势。无疑在这次通胀中受益最大的就是政府。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是有限的。所以政府就不得不利用温和通胀来加大资金流通。之前的4万亿的过大内需的资金流入市场,也就是为了达到轻微通胀的目的。中国每年经济增长在10%左右,而进几年的年均物价上涨远不止10%。此外,近年来,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政府不得不做出对应的策略。扩大岗位,增加就业需要资金,政府就不得不加大资金的投入,从而导致通胀。所以这次通胀也是不可避免的。7并且,在政府部门,税收体制以间接税为主,可以说间接税无处不在,所得税的比重较低。间接税的收入弹性很低,其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就必须以增发货币的形式来弥补这种现象,最终加剧了通货膨胀。三、对策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8通货膨胀既然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因此许多经济学家在都深入研究和尝试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7中国经济网8熊仁宇:“我们如何制胜通胀”,21世纪经济报道,2008.3.2括: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9。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3.对外经济政策。9《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卢麒元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10。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通货膨胀的治理多是采用货币政策或汇率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运用。目前中国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有利率手段、贴现手段、存款准备金手段、公开市场业务和长期实行货款限额管理制度。因此,在最近一段时间里面,央行已经连续四次出手,一次加息、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历史的新高即20%。这些手段的实行,对于稳定货币、抑制通货膨胀、控制信贷总量、减少流动性、合理调整贷款结构以及抑制需求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全社会的流动性货币就会减少,但生产要素的成本并不一定会降下来,企业也可能出现资金短缺,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因此,需要合理地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10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