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发展问题肖广岭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xiaogl@tsinghua.edu.cn讲课内容•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二、马克思发展理论•三、现代(西方)发展理论•四、发展指标和基尼系数•五、科学发展观及对中国发展的思考•六、分析与思考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1)•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发展是保障,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目的–三者有可能协调发展,也可能有快有慢,还可能出现种种矛盾和不协调•人类发展:发展的全球和长远视野–关注发展的人类性、全球性和整体性,关注发展的历史和未来一、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2)•当代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风险增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引起经济与社会动荡不安、风险加大,如全球性金融危机、严重的宗教冲突、种族灭绝、恐怖袭击、局部战争、重大传染性疾病、核威胁,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这些风险对人类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3)•“南北”差距拉大,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贫富的对立更为明显。–“南北问题”依然是当代人类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南北”关系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球的安全和稳定。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4)•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历史上的环境欠债,现代工业的世界扩张,以及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与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使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5)•人口膨胀与资源短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而造成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引起全球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呈现出日益紧张的态势。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6)•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这些重大问题,具有相互交织缠绕、根源错综复杂、全球扩散蔓延、惯性难以遏制、危害日趋加剧、影响广泛深远等显著特点。•这些问题至今还有加剧恶化的态势,甚至会造成某种危害极大的“蝴蝶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果不能合理而妥善地解决这些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根本命运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其贻害无穷的严重后果将会难以估量。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1)•一是资本不断追求财富的本性及其扩张逻辑。–资本不断追求财富的本性及其扩张逻辑,必然形成以无限地“获取经济利益”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把自然界当作无限掠夺与占有的对象这种观念与行为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恶化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矛盾冲突。–因为人对自然界的掠夺,实质上是人对人的掠夺。–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历史阶段一切矛盾与问题的经济与社会根源。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2)•二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扩张和掠夺。–在历史上,西方资本主义曾经以残酷的殖民主义向世界扩张和掠夺,给落后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以及长期实行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即以经济兼并为基础的殖民主义,依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和剥削。–这是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3)•三是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生产方式及其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局限。–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及其经济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与生态为代价。–如果缺少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思想基础,缺乏制度体系与法律规范的有效控制,必然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注定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日益疏离与分裂。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4)•四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带有强烈的霸权主义性质和特点。–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经济和技术优势,建立对自己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拉大的经济社会根源。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5)•五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导致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在全球范围的扩张性流动,进一步强化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加剧了“南北”差距;–同时还造成经济和金融风险增大、跨国犯罪增多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当代人类发展问题的根源及影响(6)•六是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与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国各民族发展的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条件差、底子薄,往往难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当代人类应以可持续与全面发展的理念,努力消除上述根源及其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二、马克思发展理论(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主要表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抽象为三个阶段:•自然经济与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商品经济与人对物的依附关系;•产品经济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不仅在于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率,而且在于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发展理论(2)•社会发展是整体协调的发展–社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对于社会有机整体而言,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则是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反映•社会发展应兼顾效率与公平–离开效率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就不可能真正进步与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公平–既不是简单的经济效率决定论,也不是抽象的社会公平论,而是效率先导基础上的效率公平兼顾论马克思发展理论(3)•现代化和现代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的产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资本主义是这个过程的实现者,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体现了现代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在向全世界扩张的过程中,破坏了落后国家传统社会的基础,促进着它们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马克思发展理论(4)•通过社会改造来实现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把自然界当作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和真正基础•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辩证法》–实现人类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就必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资本论》三、现代(西方)发展理论•从学术上看,发展理论来自于发展问题研究,即从经济增长到社会发展•国外的发展研究,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迅速兴起的。–当时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新兴独立国家与地区面临着如何发展的严峻问题。–对这些国家来说,是仿效社会主义发展模式,还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还是根据各自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不仅关系到这些国家本身的发展和现代化问题,而且还关系着国际社会发展的方向与前景的全局性问题。•因此有关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政治稳定问题,社会和文化变迁等问题自然就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课题。•这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是各种社会科学综合的交汇点。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哲学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理论,开辟出新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一)从经济学中衍生出发展经济学,提出各种经济发展理论•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所谓“第四点计划”(即对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计划),用大量美援来支持和争取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为此,必须加强对接受美援国家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研究,以便把它们纳入美国设想的世界格局。•一些经济学家因而提出了发展经济理论。其著名的代表有沃尔特·罗斯托,威廉·刘易斯。罗斯托于1960年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书中提出了线性阶段模型。•罗斯托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经验为基础,直接运用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观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传统社会;(2)“起飞”准备阶段;(3)“起飞”阶段和成熟阶段;(4)群众高额消费阶段;(5)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个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强调资本积累,引导落后国家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历史道路。•这种理论同传统经济学一样,是从单纯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理解发展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GNP,对高速增长目标的热烈追求。按照这种发展观的发展逻辑,工业化国家以日益膨胀的水平维持其消费生活方式;而非工业化国家则以美国、日本和西欧为模式实现工业化。这两种企图已经给人类带来生态灾难。•人们在尝到“有增长无发展”和环境破坏的痛苦之后,开始意识到,美国式的工业化代表着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1969~73年问,美国人率先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建立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第一次冲击了以单一GNP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学的发展观。•到了80代末,90年代初,由欧洲50多名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创立了新经济学“生存经济学”;标志着经济学发展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段。•“生存经济学”的经济发展观是所谓“持续发展观”,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决策等三个基本点之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要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地球。(二)从西方社会学衍生出的各种发展理论•这一派理论根据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变迁论的基本理论框架,运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首先提出了以“现代化”这个概念来概括近代社会变迁的总过程,着重从现代化社会的结构分化、都市化、工业化、世俗化等多侧面进行研究。•其中最著名的是“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艾森斯塔、莱勒、罗克斯巴勒等•这一理论是关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实现社会变迁的理论,是用经典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对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问题所作的分析;•它基本上遵循了从孔德、斯宾塞到韦伯、帕森斯等经典社会学家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方法论传统和社会进化论的社会历史观,把世界的现代化看作是世界的“西方化”,尤其强调以一定社会文化传统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对社会发展速度的作用。•这派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三点:–第一,现代化=西方化。•它把美国、西欧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看作典型的现代社会。•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经历,便是一切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艾森斯塔德说:“从历史上看,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于17一19世纪就在欧美各国完成了。”–第二,“内生论”和“文化决定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内生性变迁”,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即“追求现代化的意志”。•西方国家内部有这种动力(如马克斯·韦伯所讲的由新教伦理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精神)而不发达国家则缺乏这种动力,其原因在于本土的传统文化。•所以这些国家需要从外部输入西方文化和新的价值观,以“激起追求现代化的热情和意志”。这被视为最重要的环节。–第三,“传统”与“现代”的两极对立的观点。•现代化理论家们在提出发展概念时,都吸取了迪众凯姆、韦伯等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与现代之分的观点,认为发展就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进化。•帕森斯提出的区分“传统”与“现代”的社会结构“模式变项”理论已经成为现代化理论中几乎所有“两极化”思想的基本模型。•这一理论从60年代末开始受到批评–第一,过于简单,不能表明各种社会存在的重大差异。–第二,按两分法,把社会现象按“传统”与“现代性”编排成两组相互排斥的特征,也是虚假的,因为任何现代社会都不可能是纯粹的现代性社会,而是现代性与传统性兼而有之的社会。•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与现代化范式相联系的所有概念都是“非历史的”,因为现实世界的特征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非资本主义社会体系的并存,而不是什么现代体系与传统体系的划分,从而认为“现代化”一词“毫无内容”。•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