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史结合点解析——河南中考第21题解读及预测洛阳市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赵跃青一:真题解析(2011·河南)21.(5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图一指南针图二麦哲伦船队远洋航船(1)图一指南针在中国用于航海始于何时?对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2)在指南针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什么人起了桥梁作用?请说明图二和图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3)以指南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曾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却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对此简要谈谈你的认识。(1分)【解析】本题立足整体史观,以指南针的使用、影响和在世界发展中的地位为切入口,考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政治对科技的影响等。试题呈现了河南中考立足基础,认识延伸的一贯特点,同时也要求考生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本题以古论今,立意高远,但是近两年来,21题和近代史的联系逐渐的淡化,但不排除在今年中考中出现的可能性。(2012·河南)21.(5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图一《清明上河图》(部分)图二中古西欧集市(1)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两幅美术作品,从图中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2分)(2)图一、图二两幅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2分)(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图一、图二所示的美术作品外,你在学习历史中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1分)【解析】本题初看感觉和单纯的历史知识无关,但实际上综合考查了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能力以及学习历史的途径。从近年来21题出题的走向看,这种考查的角度应该高度关注。(2013·河南)21.(5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图一龙门石窟奉先寺图图二佛教早期域外传播路线图(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2分)(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2分)(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1分)【解析】本题涉及到河南中考的两大特色:第一,关注河南历史,第二,注重中外知识的相互关联。一般会用2幅图片来分别呈现出中国与世界相关联的某一领域,以此设问,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直接或间接信息的能力,关注整体史观,如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政治与经济的联系等,重视考查历史分类的方法以及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出题形式1.综合考查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以中国古代知识为主。2.考查内容多与我省历史有关。3.主要考查文字、建筑、科技、中外文化交流等,多侧重文化领域,也涉及到政治、经济等。考查内容2012年之前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从2012年开始则只存在于非选择题第21题中,并且这种相对成熟的考查形式会成为未来河南中考的固定模式考查形式占全卷的10%,即5分分值分布首先,要关注主干知识,尤其要重视中外古代史可能涉及到的关联点以及与河南历史密切相关的考点;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历史图片反映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整合,多角度的展示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途径;第三,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整体史观,学会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认知。二:中外古代史结合点初探及考点预测结合点1:古代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希腊、古罗马政治特征厉行专制统治奉行民主政治经济特征农业文明发达商业文明发达历史结论1.古代的文明产生需要依托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2.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古代文明各具特色的根本因素。古代地理环境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而经济发展的特征也一定会影响到该地区相应的政治制度。复习提示1.近几年只有2007年有试题涉及这一内容,并且考查内容比较简单,今年自然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产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应予重点关注。2.不同地区文明古国各自的文明成就与各自地域特点的联系要注意挖掘讲透。如:埃及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除了反映本国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也是本国专制王权的象征,集中反映了大河流域政治上奉行专制统治的特征;中国的青铜文明发达,大量的青铜器用于王室的祭祀、贵族的享乐,其实也是专制王权的一种象征等。1.(5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⑴根据图一指出秦朝疆域的特点以及与其特点相适应的地方行政制度。(2分)⑵根据图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鲜明的政治制度以及孕育其政治制度的自然地理环境。(2分)⑶通过探究概括古代地理环境和政治制度的关系。(1分)图一秦朝疆域图图二古希腊疆域图该问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语言归纳能力该问考查学生通过对前两问的回答和理解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历史的能力本题既分别考查中国与古希腊各自独特的政治制度,又将其与各自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自然得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对学生读图能力、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要求,还有整体史观的渗透。符合中考第21题总体的考查要求。关于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可挖掘的知识还有很多,并不一定像该题一样一定要涉及政治制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还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特征来命题,当然也并一定要结合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来出题,还可以在大河文明内部出题,我举一个今年原创的大河文明内部出题的例子,便于大家开拓思路。2.(5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图一:司(后)母戊鼎制作想象图图二:汉谟拉比法典⑴图一是我国当时领先世界的哪一领域的体现?众多人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面说明了什么?(2分)⑵以下是根据图二法典得出的判刑实例:某好心人收留一不堪主人虐待而逃亡的奴隶:死刑;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无罪;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割除双耳;理发匠剃去奴隶的发式标记:砍去双手……这些实例体现了法典的什么本质?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二中你还能得到那些历史信息?(2分)⑶比较司(后)母戊鼎和汉谟拉比法典,任选一个角度,找出其共同之处。(1分)【解析】本题的结合点就是大河流域内部文明所呈现的共性。不做细致解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初中阶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北京故宫;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洛阳龙门石窟;都江堰;安阳殷墟;世界其他国家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初中阶段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埃及金字塔;麦加清真寺;迦太基遗址;雅典卫城;巴黎圣母院结合点2:中外世界文化遗产⑴文化遗产是文明的载体,认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对全世界人类都尊奉的普遍性价值认知的一种手段。如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认可;对美学的传承等。⑵申遗的或申遗成功的中外项目有着统一的审批标准,所以,世界文化遗产不管分布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表现在同一个领域都应有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如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都能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都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等。⑶近几年这一领域的考查在2010年有呈现,但是侧重点在重大工程对政权建设的影响,对文化遗产内涵和实质的考查还没有先例。3.(5分)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了解和保护这些遗产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责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府、孔庙、孔林(1984年)巴黎圣母院(1991年)⑴材料一所示的两项遗产获得通过的共同因素是“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请分别指出这两项遗产代表了各自国家现行的思想或信仰。(2分)材料二:殷墟(2006年)埃及金字塔(1979年)⑵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材料二所示两项遗产所反映的共同的人类发展阶段是什么?(1分)⑶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的结果,保护、开发、利用才是申遗的关键。2014年,中国大运河将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南段,尤其是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是历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请就如何有效的保护大运河遗产建言献策。(2分)该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该问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认知。该问结合时事考查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本题从文化遗产审批的标准为切入点,以保护、开发、利用的方法来收尾,同时有效结合河南本地历史与当今热点话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对时事的关注程度,符合中考第21题的命题取向。世界文化遗产实际上特指的是建筑、建筑群、遗址等有形的古代文明载体。在考查的时候还可以以古代建筑、伟大工程的形式呈现。我再举一例去年的原创试题以开拓思路。4.(5分)阅读图片,回答问题:图一明清故宫图二埃及金字塔图三麦加大清真寺图四巴黎圣母院⑴建筑是木、石书写的历史,是凝固的语言。图一、图二分别代表了古代世界木、石建筑的最高水平,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能从中读到那些共同的“历史”和“语言”呢?(2分)⑵建筑还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及长期积淀的文化传统。图三、图四突出体现了古代建筑的发展与人类的什么活动密切相关?请任选其中一大建筑谈谈其建筑特点。(2分)⑶建筑还能凝聚不同地区的文明成果,汇集成文明交流的结晶。请从中外著名古代建筑中举出一例证明此观点。(1分)结合点3:文明的交流与融合⑴虽然古代世界文明在独立的区域孤立的发展着,但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阿拉伯人为使者,以战争与和平为方式,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还是艰难的交流并融合着,这是推动历史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⑵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和平交往如阿拉伯数字西传、马可波罗来华、玄奘西行等;其二是暴力冲突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等。其中第一种方式是主要方式,在人类文明交往史上占主要地位;第二种方式属于政治冲突中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也是不可取的。⑶近几年这一领域的考查比较集中,去年就曾经出现过,所以今年继续考查的可能性较小。这里时间问题我不做过多的解读,只用去年的一道原创试题来加深对这一块知识的理解。5.(5分)在古代世界有两个以“中”命名的地区,一个叫“中国”,一个叫“地中海”。它们分别是东方和西方古代辉煌灿烂文明的代名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孤立发展】古代社会有几个非常鲜明的特征: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经济欠发达。正因为如此,东西方文明孤立发展的特征比较明显。⑴请分别列举一例上古时期出现在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文明成就。(2分)【交流融合】虽然古代世界文明在独立的区域孤立的发展着,但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以阿拉伯人为使者,以战争与和平为方式,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还是艰难的交流并融合着。⑵请写出发生在古代世界中国和地中海地区友好交流的史实一例。(1分)⑶阿拉伯人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他们即将西方先进的文明带入中国,也把中国先进的科技成果带入西方。请列举一例经由阿拉伯人从中国传播至西方的科技成就并指出其对西方世界产生的影响。(1分)【中心转移】从15世纪开始,世界的中心悄然转移。地中海和中国被晾在了一边,随之而起的是浩渺的大西洋。以大西洋为中心,世界开始被真正的连成一个整体。⑷请写出促使大西洋成为世界中心的事例。(1分)该问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对一些历史名词的认知,比如:上古时期的概念。该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否在众多的古代文明交往事例中找到符合题意的事件。该问考查学生对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该问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全面认知,感受古代世界向近代世界迈进的步伐。【解析】本题命题方式与中考有很大差异,但作为加深对古代世界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认识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合点4:中日、中印、中非文明交流⑴古代中国的文明高度发展,这不仅表现在我们文化的辐射范围广(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遣唐使来华),还表现在主动弘扬(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和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