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城市建设比较何远宁(年级:2012专业:城市规划学号:201210514111)【摘要】:城市的规划及形态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都与其相关,而城市的形态又体现了文化的特征。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地区文化的对比清楚地了解到不同民族建筑与城市形态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对建筑与城市形态差异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更深刻体会到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别。中国与欧洲作为中西文化的代表,建筑与城市的形态特征有很大的区别,对立和互补,这也同样体现在文化上。【关键词】:城市形态,文化差异,古代城市,中外,布局引言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也无这方面的论著。但政治制度很完善,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逐渐系统化,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些城市规划的思想,对城市布局有很大影响。西方城市规划思想西方城市建设强调秩序、组织和永恒的理性至上的原则。这些原则是理想的、超时间的和绝对的。在城市建设中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寻求纯粹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1.1.西周时期中国商周时期的城市,其设计是按“体果经野”规划来进行的,即根据封疆范围,按城的等级规模来规划郊野的土地、人民及各种生产基地,并布置“郊邑”和“鄙邑”,形成一个以城未核心,有国有野的城邦。城的内部布局一般按不同分区来组织,大致可分为宫廷去、居住区、手工作坊区、仓廪区、、陵墓区、宿卫区及市等。由于城的性质是政治控制中心,故其总体布局采取为宫未中心的规划结构,其他分区按各自功能布列在宫的外围。有些城则以宫的中轴线做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以强化宫对全局的控制作用。西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制度更趋完善和规划,并最终形成了对后世中国城市建设产生巨大影响的营国制度。1.2.秦汉时期秦咸阳都城设计突出体现其帝都的威严与壮丽及集天下财富于一家的观念。《三辅黄图》载:“因北陵营殿,段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度以法牵牛。”足以说明当时咸阳都城规模宏阔,布局新颖。汉长安城的设计“览秦制,跨周法”,并结合但是社会经济的繁荣的发展加以创新。其城市平面因地形及军事防御的要求曲折有致。宫殿建筑顺应地势高低从南而北,沿南北中轴线交错布置。市、手工作坊及居民间里偏处城北较低地带,权贵居里则错杂于各宫之间。其规划结构与中国前期传统城市形成相比有相当大的突破,尤其是形成了机种的城市商业区,规模颇大。1.3.从北魏到唐宋汉魏洛都因受传统礼制的影响,其王城规划布局基本上以周制为蓝本,但又不完全受其局限。洛都分区布置井井有条,以宫廷为中心,凡与宫廷区有密切关系的,加上永宁寺,都分布在内城中,各按其性质,依方位主次,环绕在宫廷区的周围。外郭除正南设有辟雍、灵台及明堂外,主要辟作市、里及手工业区。内外城的功能,其分工十分明确。市、里统一规划布局,严格区分。这种区域结构,既是这一时期继承周制城邑传统经验的总结,同时又为确立唐、宋时期城市规划制度奠定了基础。城市布局结构,除宫廷区、官署区没有多大的变化外,在商业区、居住区等其他分区布局结构方面,尤其是宋代,则有较大的改进。其主要表现是:为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集中市制转变成以全市为市场领域,行业街市为骨干,联系分布各居民坊巷的商业网点和新型仓库区所组成的商业网,新兴的城市服务行业,如瓦子、茶馆、酒肆等,也纳入商业网内,聚合而为我国古代后期城市综合性的商业服务组织的新规划、布局体制。这种体制的变化,一方面使旧坊制改进为按街巷分地断的办法来组织城市聚居生活的新的开敞式坊巷制;另一方面还改变了旧的功能分区,增加了新的功能分区,如仓库区、码头区、专业性商业区,即行业街市等。同时,这种分区布局还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句礼制尊卑来确定其区域位置和配备程序的原则,而是主要取决于经济功能上的要求。这种新结构的发展变化趋势尤其在专业性的商业区布置上反映更为明显。如以批发为主的行业街市,多设置在运输方便、有利货物集散的沿江河岸地带,而特殊商品的行业街市等,则多设于交通枢纽地带,构成城市的商业中心区。1.4.元大都与明北京城的建设从元朝定都北京,并改名大都开始,北京城开始了其发展的辉煌历程。元大都的位置由原来的地址向东北迁移,皇宫围绕北海的中海布置,城市则围绕皇宫布局成一个正方形,继承了金中都的传统,但规模更加大。其特点归结为以下几点:(1)继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重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2)规划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3)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为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伸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建设工程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到执行与贯彻。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可以看出工作的周密。明代北京城的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礼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明北京城的商业区市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在鼓楼一带。北京城的居住区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划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带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遗迹尚存。2.国外城市发展2.1.古希腊与古罗马城市设计2.1.1古希腊古希腊建筑的群体和细布都是以人体作标准的。古希腊城市的设计思想是,城市的面积大小是有限的,在视觉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当一个城镇达到了她的最大规模时,它的发展停止了,于是一个新城镇在另外的合适的地点开始建设(通常在距旧城不远的地方),这个新城被称作为“新城邦”;于是原先的城镇便被称未“旧城邦”。所有古希腊的建筑师有充分的机会再各处建造完整的城市。2.1.2古罗马古罗马城市文化的基石主要来自古伊特鲁里亚文化与古希腊文化,前者带来了宗教思想与规整平面;后者是希波达姆式城市设计原理在古罗马城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运用和发展。古罗马城市设计的最成功之处是不再强调和突出单体建筑的个体形象,而是使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扩展到照顾其与其四邻建筑的相互关系。古罗马城市设计的知道思想是体现政治力量和组织性,利用一组比例关系,使建筑本身的各组成部分达到相互协调,而不需要人的尺度。在这个比例系统中的基本长、宽、高的量称未模数。2.2.中世纪的城市设计中世纪兴起的市民阶级创造了一种新的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给人以明确的造型感,具有丰富而细致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中世界城市设计的特点是,一个建筑物的里面通常与左邻右舍都发生关系,作为一个孤立的实体与周期无关的情况是很少的。城市设计的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园、广场、教堂、公共建筑,以及最重要的街道。虽然中世纪城镇的平面图常常表现为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实际上街道布置是必不可少的。早起的中世界城市没有街道的分类,因为没有需要。当城市扩大、交通种类增长以后,由于不同的交通要求建立了相应的街道形式。从城门到中心广场的街道有直接、方便的路线;通至住宅的街道是较窄和较规则的,常常是尽端式。2.3.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设计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星形的理想城市设计,城市内部出现了展宽的街道,并划分为商业、手工业等分区,同时城市交通、卫生等设施开始改善,反映了当时建筑师们的人文主义理想。巴洛克时期的城市设计对西方城市设计产生决定性影响并改变其城市格局。巴洛克的典型做法就是彻底打破西欧中世纪城市自然、随性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齐的、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巴洛克城市设计就是为当时新贵们的生活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城市体验。2.4.近现代城市设计19世纪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机器化大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引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城市规模急剧扩大,数量增多,各种交通工具涌现,一些社会改革家、规划师、建筑师也在针对大城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有关理想城市的各种设计模式。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戛涅的“工业城市”、马塔的“带形城市”、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以及赖特的“广亩城市”等理想城市。3.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西方以神学为中心,上帝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中最好最高的位置。中国贝以体现人间的统治秩序为中心,君王至高无上,城市中以皇宫和官署为中心。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朴素的“天圆地方”的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皇权至上、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有机生长是西欧中世纪城市建设的主线,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逐渐“生长”起来的,建筑群具有优美的连续感、丰富感和活泼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统一且多样化。而规则布局则是中国封建城市建设的主线,反映中国封建城市建设与发展成就的主要是都城和一些府城,是政府主观意志的产物,其城市设计突出了皇权的无处不在。4.中西古代城市形态比较4.1相同点西欧和中国的城市形态基本上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规则的,中国以都城为代表,西欧以商业交通型城市为代表另一类是不规则、蛛网状的,中国的工业、商贸城市都属此类,西欧以城堡型或要塞型城市为代表。这种现象说明西欧与中国城市都同时沿着两条路线并行发展,一条是有意识的布局,以人的意志为主导的发展,另一条是无意识的自组织,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的发展。另外,从道路系统来看,中西古代城市的城墙、城门与城市核心决定了城市主要交通线路,通向城门与市中心的道路为主干道。4.2不同点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以都城规划为代表。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三座都城,它们的布局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等级严格的宗法礼制思想。都城多方正规则布局,中轴线对称,宫殿居中,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旁三门,道路系统呈规整的方格网状,形成一套严整的规划制度。府城、州、县城一般也都按这一制度布局,差别只是城市规模大小不同,功能区多少不同。西方中世纪代表性城市是法国的卡卡松城和德意志的诺林根城,平面形态为椭圆形,城市中心区为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城市一般分为教会区、皇室区、商人区,有些城市还有学院区、修女院区(牛津、威尼斯)等。城市道路系统不规则,弯弯曲曲,多为蛛网状的放射环状系统。街道曲折多变的原因一是城市随地形变化有机生长,二是强调市中心的核心作用,放射环状道路可以起到包围和保护核心区的作用。市场遍布古希腊雅典卫城平面图全城,居民可沿街居住或营业。从文化及哲学思想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儒家哲学思想占统制地位,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天圆地方的朴素人地观,导致了方格网状的城市形态。西方的民主文化和以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反映在城市规划上就表现为以神庙、教堂、市政厅及其广场为中心。5.结论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这在世界上的城市规划中形成了具有的独特风格。外国的城市各具特色,各方面并不逊色于中国,由于经济上的巨大差异,国外经过了工业革命,使得城市规划更加的深入,城市化进程领先我中国。参考文献:[1]段汉明.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张洛锋,张仁开.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M].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