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一、名词解释(共120分)1.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的,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2.《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简称“诗三百”,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各类音乐作品。3.交响诗:单乐章的标题管弦乐曲,强调音乐与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的结合。由李斯特首创。4.沈心工: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曾编写了大量的乐歌作品,如《男儿第一志气高》等。他的作品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5.康塔塔:是17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另一种声乐体裁。以抒情性或戏剧性叙事诗为基础,比清唱剧短且通俗,由宣叙调、咏叹调和重唱等段落组成,有乐队伴奏,内容分为宗教性的和世俗的两类。6.登州文会馆:自1876年至1904年,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识人才,由此成为我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狄考文任“监督”。至20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普遍设立之时,“文会馆”培养的人才纷纷脱颖而出。7.《魏氏乐谱》: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位宫廷乐师叫魏双侯,他在日本传下了200多首歌曲,曾风行一时,被称为“明乐”。魏双侯的四世孙魏皓将其中的50首编成歌集,命名为《魏氏乐谱》,于明和五年出版。这些歌曲的词多数取自《诗经》、《汉乐府》和唐诗、宋词等,是南宋以前宫廷音乐代代相传的历史遗留。8.新艺术:14世纪以法国、意大利为中心的复调音乐创作时期。是复调音乐由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度,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的音乐而言的。9.印象派音乐:形成与19世纪末在创作上受到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用全新的创作手法体现瞬间的感性生命特征是连接西方古典音乐和20世纪西方现代派音乐的桥梁,代表人物德彪西、拉威尔等。10.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11.南北合套:随着南北戏曲音乐的交流,南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套数结构形式,即将同一宫调的南、北曲牌相间联缀成套。特点是一支北曲,一支南曲,依次更替。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后南北曲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12.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表演的乐舞和演奏的音乐,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是我国历史上建立起的第一个明确的宫廷雅乐体系。13.清唱剧:诞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宗教内容的大型声乐体裁。一般说,清唱剧是为宗教歌词所作的长篇配乐。它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接近于歌剧,表演方式却是音乐会式的,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第2页14.鼓词:是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鼓词的演出形式是表演者边演唱边击鼓板,伴奏用大三弦,其前身是宋、元鼓子词、词话。鼓词的唱词以七字句为主,辅以十字句,念白用诗词格式,不论说或唱都很注重吐字行腔。常表演篇幅较大的历史故事。15.聂耳:他是近代作曲家中音乐创作成功率最高者之一,是中国无产阶级音乐的重要奠基人,其歌曲内容的中心是:抗战救国与民族解放,作有歌曲30余首,器乐合奏曲若干。16.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这是19世纪60年代在俄国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思潮活跃背景下音乐界出现的新气象。他们遵循现实主义原则,共同追求创立俄罗斯民间乐派的目标,通过文章,评论来阐述观点,并积极搜集,整理,改编,和研究俄罗斯民间音乐。17.奥尔加农:9世纪末,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一音对一音的附加上一个平行四或五度的声部。之后附加的声部移至圣咏的上方,并与圣咏形成反行或斜行。这是西方最早有记载的复调音乐。18.十二音作曲技法:是勋伯格对音乐创作的重要贡献,他选用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在十二个音都出现之前,不重复其中任何一音,以原形、逆行、倒影和倒影逆行四种形式进行创作;旋律具有跳跃性特点,多用增、减音程,七度、九度音程和各种复音程。他的作曲技法对20世纪音乐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19.两种常规:蒙特威尔第提出了“两种常规”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古代风格”,可以叫做“第一常规”,而他自己所采用的新的作曲手法则可以被称为“第二常规”。在音乐创作中,这两种常规应该是并用的。20.乱弹:是含义较广泛的戏曲名词,实际上它泛指明清时期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在音乐上突破了联曲体的传奇形式,创造了板式变化为主的“乱弹”形式。21.新古典主义:一战后,在欧洲乐坛兴起的音乐潮流。其重要性并不在于对传统程式的复兴,它是对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强烈的主观性和极端放纵无节的风格的十分有力的反击。新古典主义音乐家把巴洛克音乐的客观、超然的因素作为自己艺术的准则。他们注意复调技法和18世纪音乐体裁形式的运用,在模仿过去音乐风格的同时,采用现代作曲技法。努力摆脱文学、绘画与音乐的联姻,提倡纯音乐,认为音乐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起自身的秩序。22.《思乡曲》:是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先生的成名作,于1937年创作的小提琴组曲《内蒙组曲》的第二乐章。运用一个短小的主题变奏6次,既保持原有的主题的基本风貌,又使得原有主题不断丰富,延伸发展。23.喜歌剧:18世纪在启蒙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追求“自然”的艺术表现。剧中人物常是社会中下阶层,场景是大众十分熟悉的日常生活,剧词幽默口语化,音乐较通俗并有民族特点。是一种颇受人们喜爱的音乐戏剧形式,为欧洲的歌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24.格里高利圣咏:以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的天主教礼仪音乐,为了统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使用的教仪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唱经歌集》,因其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亦称为素歌。25.通奏低音:又称“数字低音”在巴洛克时期得到广泛运用,以致这一时期有“数字低音时期”之称。它虽然只是一种创作的记谱方法,但却标志着主调风格、和声观念在逐渐走向成熟。26.礼乐制度:这是周朝初期制定的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27.《森吉德玛》:1934年由贺绿汀创作,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质朴的民歌风格旋律,流畅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第3页田园诗情与意境,它对其后中国钢琴音乐和其他多声音乐创作有重要的启迪意义。28.鼓子词:是宋代兴起的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往往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其音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29.弹词:明、清中叶流行于我国南方几省的一种说唱形式,来源于宋代“陶真”。现知最早的弹词本是元末杨维桢的《四游记弹词》。此时还出现了一批有成就的弹词艺术家,陈遇乾、俞秀山、马如飞并称陈调、俞调、马调三调,他们对弹词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30.法国歌谣曲:又称尚松,是16世纪法国最有特点的音乐体裁。它是一种四或五个声部的无伴奏世俗合唱,题材广泛,除了抒情性的歌谣外,还有一些描绘性的歌谣,音乐轻捷,节奏鲜明,旋律多在高声部,带主调音乐风格倾向。31.国立音乐院:1927年在上海创建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时称“国立音乐院”,这是在蔡元培先生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由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带头组建的。它是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32.《牧童短笛》:是贺绿汀40年代创作的一部西洋乐器合奏曲,乐曲的思维逻辑性强,音乐发展手法简洁,尤其是复调手法的应用和配器的艺术处理都很出色,是中国近代小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的佳作。33.真实主义歌剧:19世纪下半叶,在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意大利歌剧风格,题材反映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生活遭遇;以真实、质朴、浓厚的民族风格为特点,有力地抵制了瓦格纳的影响,使意大利歌剧重新走上了传统之路。34.博洛尼亚乐派:17世纪中叶,意大利北部器乐的创作和表演非常兴盛,博洛尼亚是这方面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中心,以弦乐为主的独奏、合奏艺术。代表人物科雷利。35.大司乐:是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朝的最高统治。并有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36.梨园:是唐玄宗在禁苑设立的音乐机构。以教习、演奏法曲为主。梨园乐工是从太常乐工中精选出来的,只有300多人,以演奏“丝竹之戏”为主。37.国乐改进社:1927年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该社活动的主要内容有: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民族乐曲的创作以及编辑出版音乐刊物。自1928年至1934年间共出版期刊《音乐杂志》10期。38.民族主义:20世纪民族主义的作曲家不再只是依靠传统的谱方法记录民间音乐,他们通过录音机,民族音乐学的新技术,更精确地记录下民间音乐的原貌。他们不是把民间音乐中不规则的地方纳入艺术音乐的轨道,而是珍惜民间音乐所具有的一切独特的品质,并寻求民族的原始音乐灵性。20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家从农村,也从城市音乐文化中吸取营养。同时,他们也采用20世纪的现代音乐技法。代表人物巴托克。39.经文歌:公元1250年以后产生的重要的复调音乐体裁。经文歌起初是将二声部克劳苏拉原来哼唱的上声部填词而成,后来成为独立的音乐形式,采用世俗的音乐和内容。如法国的经文歌低声部是拉丁文的圣咏,而上两个声部却配唱法文的世俗歌词,宗教与世俗并置于一体。40.法国大歌剧:盛行于19世纪30-40年代。是商业艺术形式,迎合寻求刺激和娱乐的、相对修第4页养不高的听众口味。代表人物:梅耶贝尔。二、判断题(共4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第5页39.√40.√三、单项选择(共40分)1.A2.A3.A4.B5.C6.B7.B8.A9.B10.B11.C12.C13.C14.C15.B16.C17.B18.A19.B20.A21.B22.B23.A24.A25.B26.B27.C28.B29.A第6页30.B31.B32.C33.B34.A35.C36.A37.C38.A39.C40.A四、简答(共120分)1.参考答案:①歌剧的来源②单旋律风格的兴起。③人文主义思想的启发和激励。2.海顿是如何确立交响曲模式的?答:海顿早期在宫廷工作的经历使他创作了大量的交响曲,时期摸索并娴熟驾驭了交响曲形式的结构手法。八十年代他与莫扎特得亲密交往,使他思想艺术上都受到莫扎特交响曲创作的影响。晚期的创作标志了古典交响曲形式的成熟。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抒情歌唱性的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性的三部曲式;第四乐章,舞曲性的回旋曲式。海顿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常用一个缓慢的引子,与接下来的快板部分形成对比。海顿的交响曲的首、末乐章,经常使用展开主题短小动机的发展手法。3.综合艺术,即“整体艺术”是瓦格纳在他1850年的论文《未来的艺术品》中,针对传统歌剧提出的新理论中的新概念。他要求他的乐剧像古希腊戏剧那样是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诸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作品。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连续体结构。三幕结构的乐剧各由几个情节、地点相对固定的“场”构成,在每一个场面里为实现贯通的整体感,传统的歌剧重唱被对唱替代,独唱、对唱、合唱互相不可分割;采用“无终旋律”织体,主导动机将剧中诸多人物、自然景物、情节事件、情绪心理等揭示、预示或暗示出来。“主导动机”手法的运用集中体现了瓦格纳乐剧音乐交响性思维的特征,《尼伯龙根的指环